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创资讯> 正文
2017年中盘点 | 公共文化服务探索不断,亮点频出
发布时间:2017-07-06

2017年3月1号,《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由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了从行政性“维护”到“法律”保障的新跨越。上半年,国家和地方政府依然紧紧围绕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不断,亮点频现。

提纲挈领,发展规划定基调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时期。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文化也进入了一个平稳增长、改革创新和调整结构的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从最初对量的扩大向质的优先转变,社会化、均等化目标更加明确。2017年2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文化部编制了《“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就如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六点建议: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利用新技术,“互联网+”助力精准服务

上海市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助力公共文化服务的探索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上海基于市民云的“一平台两体系”已经基本建设完成,首批56项服务功能已经上线。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互联网+”模式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更为多样化与便捷化,《“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指出要统筹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建设国家基本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依托互联网发展,利用科学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科技的发展依然要坚持民生为先。2017年4月26日, 文化科技司发布《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围绕文化建设重大需求,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要加强技术研发,大幅提升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增长贡献率,突出文化科技服务人民,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文化工作者,提升数字化手段的运用水平,文化部通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村拍手”计划,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文化微视频制作及宣传推广活动。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强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建设。“文化上海云”、重庆“公共文化物联网”、张家港公共文化全媒体平台等的创建,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加快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建设,统筹实施重大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有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三个转变”:由政府单向提供服务转变成群众的自主服务;从简单的实体文化的数据化转变成智能的文化服务;从“大而全”的文化信息搜罗转变到关注群体收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持续发力,以文化扶贫助推文化小康

扶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扶贫,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7月5日,国家下达新疆自治区2017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8988万元,支持建设项目44项,包括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真金白银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对于老少边穷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无疑是“雪中送炭”。《“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指出,加大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与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相结合,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帮扶。加大资金、项目、政策的倾斜力度,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盘活贫困地区文化资源,大力推动文化惠民。

“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供需失衡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错位和脱节,弱势群体的文化消费水平偏低,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状况依然十分突出。因此建立完善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尤为迫切和必要。从今年5月开始,国家为贫困地区每个县配备流动文化车,推动普遍建立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设备等,使基层群众能够更好地享受公共文化成果。

盘活资源,复兴传统文化坚守匠人精神

今年以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诗书中华》等几档文化类节目接连“刷屏”,用电视语言将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重新“编码”,以清新自然、亲切入心的方式向大众呈现文化之美,令人感受到悠久的中华文化如长河般流淌至今,滋润着当下的生活。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今年3月,文化部等三部委联合制定了《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计划》,6月《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出炉,对于戏曲等传统文化的保护落下了一大实锤。就传统戏曲管理人才的培养而言成果初现。

6月7日,一批特殊的学员们拿到了属于自己的结业证书,文化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首批129名学员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培训及实践锻炼,近日顺利拿到了结业证书,这意味着这项由文化部主导实施的宏大的戏曲人才培养计划成功迈出了第一步。目前各个地方开始如火如荼地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剧本扶持工程、民族音乐舞蹈杂居扶持工程、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等具体项目。推动传统戏曲、音乐、舞蹈进校园、进农村、进基层,将民间传统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演出通过一系列的扶持计划和措施,加强传统工艺的人才培养,抢救、保护濒危的遗产资源。

群众文化如火如荼,特殊群体备受关照

公共文化服务近年来不断遭受吐槽被称为“桌上的花瓶”,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共文化的供给没有充分考虑发到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需求。为了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公共文化供给问题,《“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养老平台的建设和网上服务功能的完善。除此之外,利用公共文化活动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教育,通过启动“少年儿童数字文化服务系列活动”面向未成年人不断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与服务,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又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弘扬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寓教于乐。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舞刀弄剑,还是全民出动的广场舞,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已不再满足于最原始的简单休闲娱乐,而是有了越来越高端化和专业化的需求。今年5月4日,公共文明司发布《“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提出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广泛开展群众文艺活动,完善群众文艺工作机制,培育和壮大群众文艺力量,加强群众文艺阵地建设管理。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于充分激发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通过居民自建、志愿服务等方式,发挥他们各自领域的特长优点,共同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当中去。同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特别是青年志愿者自觉地加入到了这项工作中,让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专业化、多元化、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