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创意精品> 正文
用带有你DNA的旧物,打通艺术和生活的通道
发布时间:2017-06-28
来源: 杭州日报




品土当代艺术馆看上去有几分怪怪的酷。玻璃门所在的外立面,由一块块几何形状的铁板组成,透着一股工业风。伸手去摸,还能摸到一点锈迹。门口“站岗”的,是用齿轮和锅碗做“头发”的小机器人。

如果走进位于龙坞1号自由艺术区的这家艺术馆,你会发现,里面的陈列更特别。

比如,一匹真马大小的木头马,它静静地站着,若有所思。身上没有一块“皮肤”是完全一样的。

它是艺术品,但看上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因为它是由废旧地板重新拼接而成的。

通过艺术家的直接利用或加工,生活中的物品转变成充满灵性的艺术品,这就是现成品艺术。你也可以理解成,从二手或废旧物品中“淘”来的艺术。

“艺术并没有那么高深,现成品艺术就是联系艺术家和大众的纽带。”艺术馆馆长邱涛说。

入选2016年首批杭州文创“展翅企业”的品土文化,在做这样一件事——通过对现成品艺术的展示、传播,让更多艺术家找到“家”,拉近或消除艺术跟公众的距离。

“打通艺术和生活的通道,人人都能成为艺术生活家。”这是邱涛的梦想。

一双加工过的鞋,成为“爆品”

带有你的DNA,生活和艺术因此发生了联系

即便之前没有听说过现成品艺术的概念,你也会被它吸引。因为每一件艺术品背后,都有跟生活紧密相连的故事。

有一副有趣的眼镜,眼镜框连着一对玻璃材质的拔火罐,左边拔火罐里放着一枚麻将骰子。创作材料来源于一位老者,他平时的嗜好就是打麻将,拔火罐是他生活中另一件重要的事。

通过两者的结合,创作者把老人对于健康的理解和生活的趣闻很好地串联起来。

还有一双成为“爆品”的皮鞋,创作者在靴子的前端做了个“小手术”,装上螺丝钉、齿轮,看起来又帅又酷,很多女性参观者提出要把这双鞋带回家。

“这些艺术品在成型之前,其实就是家中的废品,但是带有使用者的DNA。通过现成品艺术,生活与艺术发生了联系。在这里,艺术品成了可触摸到的哲学。”邱涛说,这就是现成品艺术的魅力,它打通了艺术和生活的通道。

要扶持有才华的艺术家

让他们从孤独的自赏到被大众喜欢和接受

每次品土艺术馆举办展览的时候,这个500平方米的艺术馆,都会涌来百来号观众,他们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带着一两样东西走。一些规格较大的艺术品,比如站立的木马、小鹿,汽车零件做成的机器人等,还被一些公司、园区或机构买走。

作为国内第一家致力于展示、传播现成品艺术的艺术馆,品土艺术馆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窗口。

目前品土有100多位合作艺术家,他们创作的材质来自金属、布艺、水泥等的作品,都有机会在艺术馆展出。一些特别有才华的艺术家,还跟品土签了约。

比如90后签约艺术家饶路,才华横溢,但是离经叛道。因为热爱艺术,大学读了一半他毅然退学。还经常玩“失踪”,突然就关机不见了,出门旅行几个月再回来。

这个不受任何束缚的艺术家,工作室里满眼都是各种废弃物做成的艺术品,极富创造力。邱涛听说后,立马“三顾茅庐”,艺术馆还推出过饶路作品专场。

“这样有才华的艺术家,我们一定要扶持。”邱涛说。很多现成品艺术以前只能默默地孤芳自赏,现在品土艺术馆把他们推到了观众面前。

周边五六家废品回收站,都被他们跑熟了

来自生活,回到生活,人人都能成为艺术生活家

从2015年品土成立,艺术馆每年要举办五次左右展览,一半展品都被观众买走了。但这跟邱涛的理想还有差距。

邱涛是在柏林艺术大学攻读自由艺术专业时,被现成品艺术深深打动的。他发现在这个艺术气息很浓的城市里,公众与艺术毫无距离,几乎人人都在谈论艺术,据他观察,“70%的市民都是艺术家”。

在邱涛的设想中,当现成品艺术的理念到达更多普通人,大家可以通过捐赠或订制,把废旧物品提供给艺术家们进行再创造。

“品土”的名字也就是这个意思。土,是指用过的东西,在你眼里是土的,但是经过创作,他们成了可以品味的东西。品土的定位是以艺术家为主导,以创意回收资源为材料的艺术馆。

当公众还没有过多地参与进来时,艺术家们的素材大部分来自自己的寻找发现。饶路的工作室就整整齐齐摆放着十几台老式电视机。

品土艺术馆也没闲着。五六个工作人员,没事就去回收站“寻宝”,转塘一带五、六家回收站都被他们跑熟了。小到特别一点的螺丝钉,大到水箱、集装箱,都是他们眼里的宝。

回收站的人也常会打电话过来:收来了一个老式留声机,要不要?他们踩着三轮车就去拉货了。

品土接下来打算对公众做更多的宣传,让更多人理解这件事并参与进来。

穿过的衣服,使用过的箱子,废弃不用的电子板等,这些带有使用者温度的东西,既可以成为艺术的本源,也可以跟公众建立感情的连接。

回到艺术馆的初衷:当唤起公众对环保的重视、记忆的拾取,实现艺术“来自哪里,回到哪里”,艺术与生活的隔阂消除了,到那时,艺术走进生活,人人都能成为艺术生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