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未至,玉兰凋谢。
今天17点18分,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徐派”艺术创始人徐玉兰于上海去世,享年96岁。
徐玉兰,越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21年,祖籍浙江新登。
1947年9月组玉兰剧团。与王文娟合作始于1948年。她的代表作有《北地王》《西厢记》《春香传》《红楼梦》《追鱼》《西园记》等。
尤其是徐玉兰与王文娟搭档主演越剧《红楼梦》,她扮演的贾宝玉首次在上海大舞台亮相,便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1962年,两人出演的同名越剧电影《红楼梦》更是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代经典。
就在今年4月7日,徐玉兰刚刚荣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与她同时获奖的,是91岁的“林妹妹”王文娟。
如今,林妹妹还在,宝玉却先走了。
对后辈,她关爱有加
她的学生及传人主要有徐小兰、金美芳、钱惠丽、郑国凤、刘觉等,都已是当今越剧界的名家。
爱徒郑国凤是杭州越剧院演员,2013年凭借重新改编的《北地王》捧得梅花奖。郑国凤回忆说,徐玉兰老师听到这个消息特别高兴。她担心新编《北地王》会为了迎合现代观众审美而乱改,万一改的不好,经典就被破坏了。后来她亲自看郑国凤的演出,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下:“没有乱改,节奏倒蛮好,我很欣慰。”
作为徐派小辈,杭州越剧院演员单行行对徐玉兰的印象非常深刻。十多年前,杭越院领导曾带她去拜访过徐玉兰。那时候单行行还是个懵懂的小姑娘。在徐玉兰家,单行行唱了《金玉良缘》,八十多岁的徐老很有亲和力,而且思路清晰,单行行唱完,她边说边唱做了指点,唱得很忘我,教得非常仔细。后来单行行还登门拜访过几次,每次徐玉兰都很亲切。前几年又到上海演出,演出结束有人把消息带给单行行:徐玉兰老师说你进步很大。
“小时候我还去上海,到徐老师家学过戏。” 浙江越剧团团长陶铁斧也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才20岁的他还在浙江省艺校读书,被老师顺带带去了徐玉兰老师的家里。“她钢琴一弹,听我唱了一段,很高兴地说嗓子蛮好。”因为徐派比较高亢,对于男生来说学的会很吃力,但是徐老师还是很细心地教导他。“她对好的越剧苗子从不吝啬教学,这一点到今天来看都是非常让人敬佩的。”陶铁斧说。
对故乡,她念念不忘
对故乡新登,徐玉兰一直念念不忘。
阔别故乡的日子里,故乡的影子时常在她的梦境和笔端清晰地出现。
1948年出版、2012年重印的《兰韵集》,是一本精选徐玉兰解放前艺事人生片段和部分演剧唱词合编的特刊。内有一篇《忆故乡》,深情地写道:“故乡,这永远忘不了的回忆,当我在空暇下来的时候,那美丽的乡村——新登的一角,往往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徐玉兰栖居上海,心系桑梓,时时关注着故乡的发展变化,对故乡建设倾注了满腔热情。1985年3月26日的《杭州日报》,刊登了题为《徐玉兰向新登中学捐款 资助建设“雨亭图书室”》的报道。 1992年10月,徐玉兰忍着脚踝的伤痛回乡义演,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富阳县发展文化事业。
“最令我难忘和敬佩的,当然是她对故乡越剧事业的关怀和倾心。”原富阳县文化局局长蒋增福回忆,1985年,富阳越剧团(今杭越三团)赴京献演新编历史剧《金殿拒婚》。赴京演出前在杭州预演时,徐玉兰专程从上海赶来观看,“谢幕后,她对演员们的那番入微的指点,比对待嫁的女儿还吩咐得仔细。”
2002年,杭越三团排演一台反映孙权经略台湾的大型历史故事剧《海峡情缘》,徐玉兰专程回乡担纲艺术顾问。
因为有了徐玉兰,越剧艺术得以在富阳新登镇广泛流传。今年,该镇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越剧)之乡”,投资200多万元的徐玉兰故居目前已布置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