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共享经济”是促进人们公平地享有社会资源和经济红利,那么“零工经济”就是以具备文化创意技能和设计思维的斜杠群体借助零工平台生发文化创意内容并促进生活美学时代的创新发展,正所谓“无零工不经济,无斜杠不创意!”。在“共享经济”时代之后,是互联网和移动技术重新定义UGC并快速匹配文化创意供需的“零工经济”时代,具备文化创意能力的斜杠人群以全新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方式,开始打破工业时代形成的“雇佣”模式,形成以文化创意为主的“零工经济”新结构,这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结构、人力资源、社会成本的优化,进而促进社会思潮、社会福利体系的创新发展。
“零工经济”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区域文化经济协同发展、供应链金融、00后新生代及中产阶级的崛起有重大的关联性,如果说“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弱化“拥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那么“零工经济”的本质是弱化“流水生产线”进而强调“个性创造权”。这种强调与之前互联网经济时代已不同,“个性创造权”在“零工经济”的大潮下成为一种经济现象。零工经济总是在文化资源丰富、互联网技术先进、金融环境优越、社会创新前沿、区域产业联动良好、生态环境友好的区域落地生根。区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是“零工经济”保持文化创意独创性的肥沃土壤。在曾经的Web2.0时代,UGC(用户原创内容)使得网络用户的交互作用得以体现,用户既是网络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络内容的创造者。在“零工经济”时代,UGC被重新定义,用户更多的体现为具有文化创意技能的斜杠群体,他们热爱艺术,同时也创造艺术。
随着Blockchain(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SCF(供应链金融)也将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渠道不断拓展至具有文化创意的品牌斜杠群体,而提供平台和流动性的不仅仅限于金融领域,更为明显的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比如:“文化帮”“空格”“猪八戒”等,甚至在北京中关村还出现了“零工社区”。而近日雄安新区在生态良好的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生态圈的设立,也印证了区域文化经济协同发展开始注重向环境生态良好、产业互补联动、创新驱动发展、延续历史文脉、开放发展先行的趋势,这些优越的社会环境为“零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也促进“零工经济”将以文化创意创造为主体,转变文化创意产业的传统发展格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丰富生活美学的内涵。
“零工经济”对文化创意平台升级再造
从模式上看,“零工经济”本身其实是由零工经济平台、供给方和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三大主体构成。零工经济平台将有想法和有创意的人聚集在同一个平台之上,并基于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相互链接,这与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从地域上集聚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性质相似。随着数字革命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互联网平台为许多服务业的发展解决了供需双方建立联系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目前出现的许多共享平台如Airbnb、Uber、Taskrabbit等正是解决了“共享经济”时代的信息渠道问题。在“零工经济”时代的表现则是会催生更多的文化创意平台,比如“文化帮”这家利用大数据技术,采用“大数据+文化+金融”的方式面向全产业链的文化产业综合金融生态系统服务的平台,通过数据资产为核心,运用云计算、云存储等手段,形成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文化产业云服务与云应用系统,破解当前文化项目找资金难、投资方找不到合适的项目、文化企业转型升级难等难题,促进文化创意斜杠群体实现文化产权交易、文化投融资服务、文化创意孵化,并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下游与上游融合发展。再比如,支撑“空格+”出现的内生动力正是源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零工经济,“空格”通过在互联网平台技能分享领域的资源积累,使其拥有了整合文化创意资源的能力。空格平台在2016年10月份就拥有了20多万“手艺人”、1200多万用户、600多项服务类型。也就是说,“零工经济”促进着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朝着“虚拟园区”的方向发展,然而“零工经济”对文化创意这一产业的改造并不仅局限于此。
“零工经济”促进文化创意斜杠群体的价值实现
2007年,纽约时报专栏记者麦瑞克·阿尔伯就给同时拥有多重身份和职业的人取名为:“Slash Man”(斜杠青年),斜杠群体在互联网大潮、生活美学时代助力下衍生出新的经济形态即零工经济(Gig Economics)。这些工作量不多的自由文化创意职业者通过文化创意平台构成灵活而又有组织的新的经济形态,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匹配供需方,打破工业时代以来形成的“雇佣”模式。人们借助于“零工经济”平台可以更为灵活地转换自己的身份,一个人依靠一台电脑甚至一部手机就可以成为一个服务的提供商。此外,从企业自身的变革趋势来看,企业传统固定的组织结构形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灵活职场环境,更多的是趋向于“三叶草组织”的方向发展,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从“终身雇佣”逐渐变成“短期项目合作”,这种灵活而自由的工作方式解放了人的时间和创造力,激发了文化创意公司不断探索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价值逐渐被放大,人们日益提高的价值意识正是“零工经济”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根据最新的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数据显示,美国如今有20%-30%的人在从事独立非传统的工作,零工经济从业者占劳动人口的比例从2005年的10%增长到了2015年的16%,麦肯锡还预测,到2025年各种在线人才平台有望贡献约2%的全球GDP,并创造7200万个就业岗位。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的“零工社区”,其依托的是海淀区、丰台区各类高端科技创意人才资源,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进行高效整合,以零工经济的商业模式将碎片化的智力资源合理的调配,并快速有效地聚集高端智力资源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与文化创意斜杠群体之间搭建智力共享的新型创业平台。
大量具有前卫思想观念及文化创意的95后、00后为这种高端智力共享模式的零工平台的出现提供人力基础。斜杠群体正是通过这些平台签订合同或注册认证,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市场需求优化自己的选择和时间安排,接受不同的市场订单。比如,在“空格”,斜杠群体经常通过售卖个人文化技能和服务,让空闲时间成为一种资本,开启生活、学习的新方式。24岁的轮转是一名大学生,他目前是“空格”手工定制服务者,轮转认为流水线工艺品几乎千篇一律,而扎染的艺术品却从不相同。他通过“空格”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并传承下去。轮转说,他收获的不仅仅是经济,更多的是对时代的参与感。同时,轮转不断通过互联网平台上的公开课等方式进行主题学习,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技能。
“零工经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协同融合发展
“零工经济”时代的斜杠群体与区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态分布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平台、供应链金融为这种正态分布提供了产业链网,而这一切要落地生根则需要区域文化经济的联动、共生发展。工业时代造就了大机器生产和产业要素地域聚集的局面,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升级打破地域生产集聚的模式,将散落在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要素链接在一起,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也向“三叶草组织”转变。当时,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在其著作《未来的工作》如此描述“三叶草组织”:以重要管理人员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其外围是公司外的承包商和兼职人员。现在的UBER、Airbnb等共享经济平台大多采用这种组织管理模式。而在“零工经济”时代,“三叶草组织”具有了区域协同融合发展层面的内涵。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产业融合的特征,文化创意产业要素也将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流动,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交易、文化资源融合、文化创意融资并购、创意成果跨地域转化。“零工经济”把城市发展推到了“平台经济”的中心地位。(“平台经济”是由 Martin Kenney 和John Zysman在伯克利国际经济圆桌经济中提出的新概念,指一种新的在线经济模式,通过组织对接供需关系和渠道并在其中获取利润的经济方式)过去的经济革命改变了公司形态、产业结构和工作方式,而“零工经济”正在颠覆着城市的基础脉络,这意味着不仅仅是我们的工作方式将被改变,而且包括居住、出行、社交等用品和互动的方式都会被影响。对于我们一个具有如此广阔地域和文化资源的国度,“零工经济”也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协同融合发展,正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设立的雄安新区和近日国家设立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第三批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乃至跨国界的“数字自由贸易区”的诞生等,都在逐步印证着“零工经济”具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协同共生共融发展的调和能力。
结语:在生活美学蔚然成风之时,个性化需求为“零工经济”平台和斜杠群体创造了广阔的市场。而零工经济的商业模式内核也正是基于市场经济大潮下个性化需求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模式变革及理念创新。马云在2015年的汉诺威IT博览会(CEBIT)上说,未来的世界,将不再由石油驱动,而是由创意驱动;企业将不再会关注规模、标准化和权力,他们会关注于灵活性、敏捷性,个性化和用户友好。未来的世界,商业模式将是C2B而不是B2C,用户改变企业,而不是企业向用户出售。而这种个性化和商业模式的实现正是由具备文化创意理念的斜杠群体来推动实施的,同时也是零工经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时代需求。 数据来源:DOLLARS&SENSE :The Rise of the Gig Economy 参考来源:微信公众号“杯酒人生”,《零工经济时代崛起的斜杠青年》
后台编辑:关卓伦校对:高飞
- 微信号:hangzhou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