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从小就有一个英雄梦,这个英雄可能来自一个传说,也可能来自书上的一段历史。而李炼带给大家的,是一个个可爱勇敢的动画形象。
今年暑期,李炼的动画作品《反转星球》计划与大家见面。而早在2013年,《昆塔·盒子总动员》作为中国第一部按照好莱坞标准制作的原创3D动画电影,以及中国第一部国际化语境的动画电影,引起了很大反响。该片不仅在国内创下了不俗的票房,同时也在海外包括北美地区在内的22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昆塔》系列的诞生,让李炼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动画电影导演。而在此前,人们对他的印象主要是一位成功的广告导演。这也难怪,因为他创办的博采传媒,几乎拿遍了广告行业的所有奖项,《农夫山泉》等许多家喻户晓的广告都出自他手。
“很多人都以为我一直在追求技术,其实我更在意情感表达。”平头,一件普通外套,脖子上还挂着工作证,李炼说话不紧不慢,话语中透着一种细腻与平和。这与他的网名“老盒子”似乎并不相符,因为“盒子”是杭州俚语,用普通话来说,就是这个人“很2”。不过李炼却这样解释:我内心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特别执着,这种执着也许在别人看来,有时候是有点傻,甚至是有些疯魔。
出身摄影专业,李炼最初的梦想是做影像,后来又转战动画电影,随着《昆塔》系列动画电影的出炉,李炼对梦想又有哪些感悟呢?在杭州乐富·智汇园的博采大楼里,我们见到了导演李炼。
超越梦想
眼下,《反转星球》正在进行紧张的后期制作,预计在3月底杀青。
相比第一部,《反转星球》不仅缩短了渲染时间,在审美上也做了很多革新。李炼说,中国人所讲的故事本身与国外不同,所体现的审美和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对于观众,特别是小朋友来说,《反转星球》的目的,就是想让他们从中学到勇敢,学习怎么面对社会的竞争。
“在整个内容产业里,我觉得动画是一个可以长时间保有它价值的文化内容。”李炼说,真人和动画电影有很大不同,前者是真实存在的,而后者全靠创作者的想象。
在李炼办公室,书架上是各种类型的书籍、玩偶、照片,墙边是吉他和CD,要说动画的创作灵感,应该就来源于他对每件事都保持的好奇心。
《反转星球》之后,李炼还打算尝试更多的电影拍摄,并计划将杭州本土的一些建筑作为取材对象。
李炼说,梦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变大。值得庆幸的,从2013年之后,中国的动画产业有了飞速发展。这对于现在一些有动画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有梦想是好事,但实现梦想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必须要有基本的技能。”李炼说话时,总伴随着一些手势比划。打手势,是他在长期拍摄中养成的习惯。跟他一起共事的团队伙伴,都对李导的一系列手势了然于心。
“一个个体终究是渺小的,尽管科技发展以后,很多事情可以单兵作战了,但单兵毕竟是单兵,没有办法去影响和改变这个社会。”现在,李炼的团队共有200多人。他说,梦想不是一个人的事。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时,应该把自己的小梦想结合到大家的大梦想中去,这样才能一起做一个大梦想,并且真正实现每个人的价值。
做动画,是因为不服
梦想起航
《昆塔·盒子总动员》讲述的是孩子王“菠菜”与小伙伴们一起拯救家乡——巴拉布城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干旱的花生星球上,星球上的生物都依赖“昆塔”而生存。沙漠城镇“巴拉布城”因为干旱,面临着缺水和“昆塔”消失的危机。“菠菜”本来是这个城市的麻烦制造者,在一次捣蛋的过程中,他亲眼看到了能拯救巴拉布城的奇观。可是他的说法没有一个人相信,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证明自己!
证明自己,也是李炼拍《昆塔·盒子总动员》的最初愿望。
1993年,李炼创办博采传媒,想利用电脑技术,去实现摄影达不到的事情。但在当时,中国这方面的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当时觉得,能做这件事就是梦想。”李炼告诉我们,那时候他对国外的作品,是很“服气”的。为了与国际接轨,他给团队交了很多“学费”:坚持买正版软件,为的是直接与境外厂商对接。同时把国外的师傅请过来,用他们的新技术进行一些拍摄。
但越多的合作,越让李炼发现,其实,中国在很多方面是不差的。
“我们知道自己和他们还有距离,但如果真的去做,这个距离是有可能被跨越的。”这时候的李炼,开始“不服”:难道我们就不能做出世界一流的动画吗?
于是就在2008年,李炼开始进入动画行业,用上半辈子赚的钱,来做下半辈子想做的事。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年纪不小,但初生牛犊。2010年,3D动画电影《昆塔·盒子总动员》项目正式启动,李炼担任导演,进军大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