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创资讯> 正文
2016年全市文创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17-02-27

    发展步伐加快 瓶颈有待突破
    ——2016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近年来,围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战略目标,我市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优化发展环境,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已成为推进我市经济增长及转型的重要动力。

    一、发展主要亮点

    1、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2016年,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2541.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2%,较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快于“十二五”平均增速4.7个百分点,高于全市GDP增幅11.7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23.0%,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较2011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全市规上文创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902.02亿元,增长26%,其中,服务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951.65亿元,增长34.9%。规上非企业收入合计1117.19亿元,增长16.2%,同比加快9.3个百分点。2016年末,全市文创产业规上单位资产总计10703.35亿元,增长22.2%,其中规上企业资产总计7982.45亿元,增长26.6%。


    2、经济效益持续向好。

    2016年,全市规上文创企业实现利税1183.56亿元,利润总额1036.31亿元,分别增长43%和45.7%,同比提高18.1和22.7个百分点。其中,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56.2%、11.7%和8%。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6年,以信息服务、设计服务、现代传媒、教育培训、文化休闲旅游等行业为主的文创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2107.52亿元,增长22.4%,增幅高于文创产业整体1.2个百分点,核心层增加值占全部文创产业的82.9%,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较2011年提高15.4个百分点。

    从规上企业看,核心层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53.71亿元,增长28.1%,占文创产业的92.9%,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19.18亿元、679.69亿元和350.93亿元,增长44.5%、12.1%和12.7%。

 

    4、吸纳就业继续扩大。

    2016年,全市文创产业规上单位年均从业人员59.38万人,增长4.5%,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企业36.09万人,非企业23.29万人,分别增长5.6%、3%。文创产业规上单位从业人员比2011年净增10.54万人。分行业看,信息服务业和设计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年均从业人员分别为13.02万人、13.36万人,增长10.1%和4.7%,合计26.38万人,占文创产业规上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44.4%。

    5、产业集聚扎实推进。

    2016年,我市规上文创企业收入主要集中在余杭、滨江和西湖三个区,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08.68亿元、830.62亿元和676.72亿元,增长47.8%、24.2%和23.6%,合计达3416.01亿元,占全市的69.7%,较上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

    目前,全市共有西泠印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家。艺创小镇、艺尚小镇、好竹意小镇、杭州文创特色小镇建设正以小空间承载创新创意发展的大战略,践行着“小而美”、“特而活”、“活而新”、“聚而合”的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产、城、人、文”有机结合的重要平台。全市5个文创特色小镇入选首批市级特色小镇名录。

 

    6、大型企业引领发展。

    2016年,我市文创产业中的领军企业增长态势良好,天猫、阿里妈妈、淘宝、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等前十大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34.30亿元,增长48.4%,快于规上文创企业22.4个百分点,占比47.6%,对规上文创企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5.2%。

    2016年,收入超亿元文创企业487家,较2015年增加6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24.62亿元,增长31.9%,高于规上文创企业5.9个百分点,占规上文创企业收入的88.2%。其中,服务业企业328家,贸易企业76家,工业企业55家,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78.18亿元、429.41亿元和171.88亿元。在第八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宋城演艺和华策影视再次入选。

    7、重大会展效应彰显。

    第十届文化创意博览会共有33.95万人次参与本届文博会展会及各项活动,其中主会场观众人数达22.6万人次,专业观众占比70%以上,各分会场观众人数达11.35万人次;共计完成签约项目135项,实际成交及意向成交(含项目融资)金额达67.3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3.8%。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成功吸引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2531家中外企业机构、5300余名客商展商与专业人士参会,共有138.15万人次参与各项活动。实际成交及达成签约交易、意向合作项目948项,交易涉及金额129.37亿元,动漫节综合消费涉及金额22.26亿元,总计151.63亿元,办展规模、参与人数、交易金额、节展效益再创历史新高。声势浩大的媒体宣传不但有效地扩大了中国国际动漫节的品牌影响力,也进一步提升了杭州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

    8、数字内容高速增长。

    数字内容产业是文创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2016年实现增加值1499.21亿元,增长35%;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206.72亿元,增长42.2%,实现利税1051.86亿元,增长49%,利润945.51亿元,增长50.6%。

    9、资本市场成效显著。

    2016年,我市电魂网络、平治信息两家文创企业登陆A股市场,32家文创企业挂牌新三板。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5家文创企业上市,76家文创企业挂牌新三板,其中“中国电视剧第一股”华策影视、“中国数字电视内容综合平台第一股”华数传媒、“中国民营广告第一股”思美传媒、“中国网吧服务软件第一股”顺网科技等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发展。

    2016年,市文创办、市节展办联合杭州银行文创支行、杭州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共建了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企业无形资产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用4000万元的财政资金投入撬动了13亿元的社会资本;风险补偿基金用2300万元财政资金带来了三年共计6.9亿元的动漫游戏企业贷款授信额度,帮助文创企业、动漫游戏企业缓解融资难等问题。

    10、人才队伍有效壮大。

    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等专项工程,市财政每年安排4500万元专项资金,着力打造文创人才高地。通过采取人事调动、合同聘用等多种形式,先后引进了麦家、余华、赵志刚、蔡志忠、朱德庸等30余名文化名人落户杭州。实施“青年设计师发现计划”等重点项目,共选送160多位本土优秀人才赴国外深造。

    二、文创产业发展展望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十三五"时期,杭州文创产业发展虽然迎来难得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一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下行压力,必将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影响到文创产业发展。从2016年情况看,现代传媒业增加值增长7.2%,艺术品业增加值下降0.9%,增幅较上年同期分别回落24.9、8.5个百分点;二是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人才队伍中相对缺乏行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行业领军企业不够多,在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知识产权保护、产业融合发展、城市品牌打造有待加强,部分行业仍需加大培育力度。2016年,文化会展业、艺术品业、文化休闲旅游业增加值分别为24.03亿元、27.4亿元和72.28亿元,合计123.71亿元,仅占文创产业的4.9%。新形势下,要努力推动我市文创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争取到2020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25%左右。

    三、文创产业发展相关建议

    2016年7月,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做出了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战略部署,将着力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着力提升杭州城市文化软实力,为我市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1、扩大创意性文化消费。

    一是营造创意文化氛围,创新文化消费供给理念。在体验经济、网络经济、创意经济等新经济兴盛发展的背景下,具有高科技化、体验化、数字化、网络化、创意化特征的创意性文化消费成为当今文化消费的一种新模式和新业态,并代表着文化消费今后的一种发展趋势。要在法制框架下营造开放、宽松、自由竞争、创新、创造、接纳新鲜事物的创意文化氛围,关注和满足消费者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需要,转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以创意化、体验化、数字化、网络化为导向进行供给。政府对文化市场以指导性监督为主,减少文化市场准入限制,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支持文化市场多元化发展;二是传播创意消费文化,让创意成为文化消费的一种价值取向。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创意性文化消费产品与服务的内容、形式及其消费价值,以提升大众的认知程度和消费意愿。通过举办创意文化节、会展以及全民参与型创意文化活动,传播和营销创意文化消费理念及其产品,让消费者进一步认识、体会和感受创意带来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精神满足以及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文化消费价值。比如通过手工艺制作体验消费(DIY)、情感体验消费、文化活动体验消费、演艺体验消费、主题文化艺术体验消费等激发消费者对创意的喜好和消费意识,突出文化消费在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上的作用。

    2、深入推进产业国际化。

    立足国内,面向全球市场,充分挖掘以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等为代表的杭州传统文化潜力,发挥好G20杭州峰会效应,吸收各国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使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禀赋交汇融合,不断开拓创新,实现快速发展。一是进一步打响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博会品牌,精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通过创办杭州国际音乐节以及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歌星演唱会,进一步提升杭州的国际知名度;二是抢抓“后峰会、前亚运”的历史性战略机遇,发挥杭州本土会展品牌优势,着力把杭州打造成为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和会展之都;三是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和出口平台。通过规划建设文化产品出口基地、组建文化产品出口公司等措施,将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文化产品出口基地;四是积极对接与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拓展文创产业发展空间。积极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建设,把杭州建设成为亚太地区创意城市网络的关键性节点城市。

    3、加快集聚人才资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是人才。一是站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高度,将创意人才定位于"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列入全市紧缺型人才培养的重点目标。加快高校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和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鼓励在杭高等院校在理工科专业中加强文化创新意识的培养,文科类专业加强工业工程设计、工艺美术等有关知识、技能的拓展。积极探索与海外高校合作办学模式,培养更多创意产业界的紧缺人才和综合实用人才;二是要用优惠的政策和宽容的氛围大力吸引各地创意人才聚集到杭州来,要用事业留住人心,用激励的机制将现有的文化创意人才留住;三是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互相交流的平台,设立基金为创意产业创业者提供创业训练或创意奖项,使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快创意人才的培养。

    4、全力打造城市品牌。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竞争进入品牌时代,提炼代表城市形象的文化符号是创造城市品牌的有效手段。文化创意旅游所面向的大众化市场为城市符号的认知、感受以及城市品牌的运营提供了消费基础,有利于城市符号价值和品牌价值的实现。创意之都伦敦重视品牌和形象建设,政府专门请专家设计城市品牌,提炼出伦敦与众不同的"开放、迷人、自信和动力无限"的品牌格调,在"文化多元化、无限创造性、充满机会以及无穷积极的推动力"的城市品牌价值中,确定核心价值是"不断探索",在视觉形象上,伦敦还选择了一个活力无限、变化无穷的万花筒来表现伦敦品牌形象,此举有效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英才俊杰,城市的"人才磁石"效益显现,促进了伦敦经济的繁荣。

    5、大力推动创业创新。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培育催生杭州发展新动力的源泉,文创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必将成为创业创新中最有潜力的领域。一是鼓励企业、院校、科研机构成立战略联盟,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加强研发投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二是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最新科技成果,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专项工程,推动文创产业科技应用升级换代;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营造创新软环境。理顺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加强行政管理部门间的合作,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和仲裁机制,针对文化创意成果转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展开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解决业内知识产权纠纷问题,规范知识产权服务市场。

    6、强化文创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创意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趋势与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旋律直接相关,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一是依托杭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和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数字创意产业成为要重点培育的5个产值规模达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之一。通过打造全国一流的数字媒体基地、数字阅读基地和数字出版基地,带动千万级终端服务,实现数字内容、技术、产品、服务和运营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二是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融合发展。以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和广告服务业为重点,整合在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力量,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顺应媒体加速融合和移动互联产业迅猛发展趋势,着力打造一批具全国影响力的新媒体广告综合服务运营商。立足品质建设,繁荣建筑设计创作,加强美丽杭州建设;三是推动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发展。制定鼓励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注重市场主导和创新驱动。搭建高效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智慧旅游和创意城市发展,促进旅游、创意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积极打造文化创意旅游企业集群,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企业,进一步打响《最忆是杭州》、《宋城千古情》等演艺品牌,使杭州演艺娱乐业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服务业统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