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
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
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
从2014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到刚刚闭幕的全国文代会和作代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杭州越剧院院长侯军感慨说,文艺的春天又来了。
杭州市属文艺团体,一直用行动践行着总书记讲话精神,屡创精品,用艺术抒写时代,用艺术传达正能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
从非遗中走来的“白娘子”,到现代滑稽戏《老来得子》
传承中有创新,欢乐中有坚守,文艺作品就要润物无声
12月2日下午,杭州艺苑艺海楼举行了“钱塘余韵”非遗展演(第一季)之杭州评词专场,这是“钱塘余韵”非遗节目展演活动启动以来的第六场。
78岁的原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马来法,担任主讲嘉宾,详细阐释了杭州评词这一濒危曲种的历史渊源、艺术特性、声腔曲调及现状等知识。杭州评词的传承人、杭州滑稽艺术剧院青年演员贺镭现场表演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白蛇传》,当白娘子创新性地在现场翩翩起舞时,听觉、视觉都令人惊艳。
演出结束,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贺镭热泪盈眶地向马来法老师鞠躬献花,表达感激之情。正是在马来法、王宝善、李自新、汪谊华、王与昌等多位熟悉评词、了解评词的老专家、老艺术家的指导下,濒临灭绝的“杭州评词”才重登舞台。
这就是文艺传承的力量,给观众带来笑声,让文艺工作者泪光闪闪但是内心坚定。
除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杭滑还创排现代大戏。在11月底举行的浙江省第十三届戏剧节颁奖演出上,杭滑的大型滑稽戏《老来得子》获得新剧目大奖,演员汤君儿、沈庭芳获得优秀表演奖。反映养老问题的《老来得子》,成为杭州唯一一台获奖节目。
杭州滑稽艺术剧院院长董其峰说,在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时代,老百姓靠什么知道真善美、假恶丑?就是靠文艺作品。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文化作品的作用是润物无声的,观众看了以后有所思索。作为文艺院团,就是要出人出戏出精品,创作正能量、主旋律的作品责无旁贷。
每年,杭滑举办文化惠民演出至少150场,到淳安偏远地方去演出,山那边的安徽观众都会翻山过来看戏。就如习总书记所说,文艺创作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那些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就是通过在基层、在舞台上跟观众的互动,不断打磨交流,最终成为精品。
从舞剧《遇见大运河》,到用越剧唱响“莎士比亚”
倾心创作精品,讴歌梦想,用好作品影响人,用艺术抒写时代
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总书记的这个希望恰是杭州文艺工作者的行动注脚。
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给人的印象是敬业、认真,对艺术精益求精。不管是历时五年时间打磨的心血之作《遇见大运河》,还是G20峰会期间作为主创团队共同推出的《最忆是杭州》,崔巍都用艺术来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遇见大运河》今年6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完美收官,2年时间巡演了96场,遇见14万观众,把“运河蓝”留在世人心中。演员们用艺术赋予了运河灵魂。明年,舞剧《遇见大运河》即将开启世界巡演。
而因“杭越现象”令人瞩目的杭州越剧院,坚守文化阵地,每年都要排三至四台新戏。杭越新戏《玲珑女》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今年在全国巡演40场。8月底, 杭越的越剧唱腔响彻希腊星空。10月下旬,杭越带着新排的越剧《花海红楼》赴香港首演,连演三场,掌声不断。
杭杂的表现也颇不俗。今年10月份,在法国瓦兹河谷第17届国际马戏节比赛中,杭州杂技总团《头顶圈》节目荣获评委会特别荣誉奖与最具独创奖,这是此次比赛中唯一捧得两个奖项的节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受组委会邀请,杭州杂技总团团长李洁在比赛中担任国际评委,这是杭州艺术家首次担任国际马戏节的国际评委。
正如习总书记期望的那样,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熠熠生辉,发出自信迷人的光芒。
- 微信号:hangzhou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