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全世界的信息带到您的指尖”
发布时间:2012-03-28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10/20091016085309-5523.jpg" /></p>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10/20091016085309-9216.jpg" /></p>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10/20091016085309-2865.jpg" /></p> <p> </p> <p> “将全世界的信息带到您的指尖。”这不是个梦想,也不是句广告词。今后,在杭州图书馆点点鼠标,就能看到哈佛、耶鲁、剑桥、牛津这些顶尖大学的图书馆藏资源了!</p> <p> 上个月,杭州图书馆与全球最大的电子图书馆OCLC签订了协议,双方实行数据共享。这意味着杭州图书馆已成为OCLC在国内(图书馆界)的首家最高级别会员——管理性会员,也标志着我们的杭州图书馆正逐渐成为一家世界级的图书馆。</p> <p> 近期,杭州图书馆又传来好消息,OCLC的美国总部方面正在和杭图技术支持部门进行共同测试等最后的准备工作,相关服务项目将于2009年11月份正式启用。</p> <p> 了解世界多了一道门</p> <p> 在电影《达·芬奇密码》中有这样一个经典桥段,汤姆·汉克斯用路人的手机上网连接到某著名图书馆的馆藏文献,终于获得灵感,破解了密码。</p> <p> 通过网络,就可以查阅到全球各地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这样的场景将从荧幕走向现实。因为,不久杭州老百姓在杭州图书馆就可以办到。</p> <p> 杭州图书馆向OCLC购买了四个项目,通过其中两个系列数据库,读者可以查询到世界上147个国家和地区,超过72000所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及信息机构的馆藏资源。通过馆际互借,借到这些图书资源;还可享受全球性的资源共享服务。</p> <p> 像谷歌和百度一样,OCLC其实类似一个全球图书馆数据的搜索引擎,因其背后强大的图书文献资源,所以信息会更专业、准确。OCLC副总裁王行仁介绍说:“目前OCLC和杭州图书馆合作的是数据公开项目。系统建设完成后,读者到杭州图书馆,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就可以通过系统进行查阅。整个过程就和使用电子图书馆相似,入门很简单。”</p> <p> 因为OCLC的资源均来自世界一流图书馆,如美国的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哥伦比亚以及欧洲的剑桥、牛津、帝国理工等等,这些都是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以前挠破头皮无处寻,现在坐在杭州图书馆就能方便地查询到。</p> <p> 宣传杭州多了一扇窗</p> <p> 加入OCLC这样的全球性图书馆联盟,除了读者有便利,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更准确全面地宣传当地文化。这点,日本早稻田大学已经尝到甜头。</p> <p> 日本早稻田大学很早就积极申请加入OCLC,因为他们非常看中电子图书馆的文化交流功能。如果有人要了解日本文化,只要通过早稻田大学的数据库,就能得到最权威的资料,非常方便,也更准确。</p> <p> 杭州图书馆将全部馆藏文献共享给全世界,这样的做法比政府派出100个文化大使宣传杭州更有效。“国外读者查询国际性文献资料,都会选择用这套系统查阅,这就相当于在世界文化馆中开设了一个专门杭州馆,给全球人民展示她最真实全面的风姿。” 王行仁称。</p> <p> 在中国,能将自己馆藏数据全权共享给世界的公共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是头一家。而杭州图书馆内关于杭州的文化数据又是相对最翔实的,全球读者想了解杭州文化,通过互联网查询到的杭州图书馆资源无疑是最权威的。有同行问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将积累50年的数据就这样公开给全世界,觉得可惜吗?他的回答是:“数据是用于服务和利用的,而不是占有。能给宣传杭州多开一扇窗,意义非同寻常。”</p> <p> 完善图书馆多了一杆秤</p> <p> OCLC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网络文献信息服务和研究的机构,其管理方式、运作模式都值得杭州图书馆借鉴。何况目前有72036所图书馆在使用OCLC服务来查询、采集、出借和保存资料及编目,通过加入OCLC,就像多了一杆秤,能时时刻刻和世界一流图书馆做比较,学习好的管理经验,让杭州图书馆的管理与世界接轨。</p> <p> 在OCLC有关负责人考察杭州图书馆后,专门传来书面的评语:杭图之所以要成为管理性会员,我们认为,他们不仅要向世界敞开大门显示和贡献他们特有的馆藏,而且要让杭州的老百姓充分享受全球数万家图书馆的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能有这样胸怀和气魄的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目前在全中国少之又少。杭图不仅做到了,而且有更高的目标,即:成为管理性会员,有权选举OCLC全球理事会代表,将站在最高处与世界各地图书馆交流,共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p> <p> 走过世界上30多个国家近千个图书馆的王行仁说,杭州图书馆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管理与服务,都达到了世界先进图书馆的标准,杭图开架式的阅读,自助式的借还,居家式的装修风格,个性化的服务,尤其是大气开放的理念,完全达到了一个国际化图书馆的标准。</p> <p> “不做装书的仓库,要成为一个国际先进的图书馆。”当杭州图书馆加入OCLC这个世界组织开始,它对自己的要求,已然水涨船高。</p> <p> 我们会看见竖排的汉字</p> <p> 在时间的巷道里</p> <p> 转了一个大大的弯</p> <p> 从甲骨文、钟鼎文开始,汉字一直是竖着书写的。它们自上而下,竖笔粗放有力,横笔曼妙轻盈,每一次书写,都酷似一场飞流直下的水墨之舞。</p> <p> 我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将汉字横排书写的?汉字的书写排列之变,究竟是何时形成的?</p> <p> 袁由敏是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的创始人之一,这个来自中国美院的年轻副教授,从2007年开始就以邀请教授的身份,在巴黎率领中法两支研究团队,展开关于“中文与拉丁文字版面编年史研究文献”这样的艰深课题。据说,这个课题的研究时间可持续10年之久,工程量巨大,必须把很多时间泡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图书馆里面,与很多很多的馆藏典籍为伍。</p> <p> 但是,袁由敏可以有把握,把一个有些浩渺的、学术性十足的研究课题,搞成“蛮有趣的一个展览”。在这个取名为“竖排与横排”的展览上,袁由敏他们将从汉字和拉丁文字的起源出发,用材质做成两道很长很长的“夹墙”,汉字和拉丁文字以“对踞”的形式,在各自的长墙上,横亘伸展。</p> <p> 在9月26日开幕的2009第四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上,“竖排与横排”将作为文献展的面貌出现,在浓厚的学术色彩背后,我们将第一次目睹有3600年历史的汉字,是如何在时间的巷道里,大大地转了一个弯。</p> <p> 为什么要把汉字和拉丁文字“对踞”起来</p> <p> 因为它们肯定将是全球未来最主要的两种文字</p> <p> 袁由敏说,从全球范围来看,汉字和拉丁文字是目前还在使用的两种古老的文字,又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也一定是全球未来最主要的两种文字。</p> <p> 将两者“对踞”起来进行研究时,袁由敏他们发现汉字的发展状况“让我们有尴尬的感觉”。他说,“拉丁文字从起源开始,总共加起来,区区不过百来个字母与符号。汉字的体量实在太庞大了,太伟大了,但是今天我们打开《康熙字典》,里面的字基本上已经不认识了,稍微能识得几个,好像这个人学问就大得不行。《康熙字典》里面的常规用字有6万个左右,但事实上,今天我们中国人日常用到的汉字,也总共只有4000个左右。这就暴露出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存在问题的。”</p> <p> 作为策展人,袁由敏认为,他们那场浩荡的研究和即将展示的实观性展览,从宏观上说,这是中国人的一次“对中国文化本体的梳理与再建设”。</p> <p> 新中国实行文字改革后</p> <p> 1955年,《光明日报》率先将版面改为“横排和简体文字”</p> <p> 之后,我们一直延续了西方的文字横排形式</p> <p> 正在紧张筹备中的“竖排与横排——中文与拉丁文字版面编年史研究文献展”,中文部分的展出板块,是从公元前1600年甲骨文诞生起出发的,其间,将文献式展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铭文,秦汉时期的木牍、竹简、帛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纸上书法,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出现的敦煌书籍文化,宋辽金元的最早的木刻版本,明代出现的活字印刷,清代以后随西方文化流入的铅活字,等等。袁由敏介绍,这一趟汉字之旅的截点,是上世纪1955年,《光明日报》率先将版面改为“横排和简体文字”,中文全面进入横排时期。</p> <p> 与此相呼应,出现于公元前四五千年的拉丁文字,其演变也经历了与汉字相仿的起源、发展、成熟等7个阶段。</p> <p> “拉丁文字几乎一直是采用横排的,它们的横排,从文字本体出发,充分体现了一种视觉上的美。”袁由敏说,汉字的书写结构是“竖笔,要比横笔来得粗,这样的书写特点,导致从视觉美学的角度来看,汉字的竖排远远要优美于横向排列。”</p> <p> 据悉,2009第四届中国海报双年展将于10月26日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美术馆开幕,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始于2003年,每两年举办一届,是文化部批准的文化交流项目和中国杭州2009西湖博览会正式项目,也是国际平面设计领域学术水平最高的海报展览之一。</p> <p> 本届海报展由“第四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国际平面设计高级论坛”、“海报双年展评委会作品展”、“竖排与横排——中文与拉丁文字版面编年史研究文献展”和“第十届白金创意平面设计学生作品”四个子项目构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