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范周 |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6-07-04
来源: 范周 言之有范

2016年7月3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社会力量:公共文化的创新活力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外公共文化领域的知名学者、相关基地负责人,以“社会力量,公共文化的创新活力”为主题,聚焦公共文化的社会化,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路径。以下是范周教授在本次论坛的主旨发言内容,小编将其整理成稿发布,以飨读者。

一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内涵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大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总则第二条规定,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十三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三个中央的决定都对公共文化中的社会化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含义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正确处理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种市场主体和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资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结构,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总体水平。

2、社会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以我国现有的财力和社会组织力量,社会管理力量,还远远不能适应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政府资金的投入和政府管理的参与,这些已有的资源尚不能够满足公共文化的全域需求。因此,投入和参与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重要表现形式。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表现为全民参与,还体现在全社会的齐抓共管、思维意识内容与整个社会治理有机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强调公共文化建设政府主导作用,但仅靠政府完成不了公共文化全方位惠民政策落地问题。

如今的各级行政单位,在公共文化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环节非常薄弱,尽乡镇这一级的行政单位,在中央三令五申强调之后有了编制,但是许多编制是一人多用,担负的职能远远超出了现在的承载。因此,要加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将近一百多万人的志愿者队伍看似数字庞大,但是从中国广大的国家行政体系来看,是微不足道的。台湾五百万人的社会各种公益性的志愿者队伍,达到了总人口的将近四分之一,层次分得非常详细。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发挥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要有更多的人力投入。

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问题要厘清的几个关系

1、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与政府的关系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绝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推给社会,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勿容置疑无法推卸。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不等于政府卸包袱,社会化的形式不是摊派。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过程中,政府不仅是主导力量,也是责任主体,虽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可以是社会机构,但服务好不好责任应由政府承担。

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后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注重规避市场资本非理性趋利的风险,同时政府要坚定主导作用,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体系的规范和监督。此外,要寻找有效的利益关系和体制机制的制度设计,变“要我干”到“我要干”,使之成为成为社会共识,引导社会力量自觉投入。 2、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放手发动与放松管理的关系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意识形态属性较强,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的各种模式尤其引入PPP模式如何掌握好意识形态主导权,做好内容把关至关重要。比如广场舞,实际上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全国有近两亿人跳广场舞,群众性的、社会化的功能发挥,已经走在了政府管理的前面。因此,在公共管理中,社会力量的有效发挥与政府有效的社会治理,这两者之间是可以找到结合点的。

3、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与第三方的关系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进程中要通过以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以充分发掘第三方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为表现形态的新的机制,要让社会的环境与土壤为公共文化服的发展添砖加瓦、夯实基础。我们国家对于志愿者的认识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焕然一新,全国志愿者的队伍、机制、土壤、舆论环境都非常好,但是在社会治理中,志愿者参与应该制度化,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这也是社会化的重要抓手。

三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思考建议

第一,要出台一批体制建设有价值的指导意见,特别是在公共文化的社会化问题上需要有一些管理细则,因为这涉及到意识形态属性问题。动员社会力量问题特别复杂,而且东中西变化和差距很大,政策的细化,最后一公里,应该抓紧时间落地,使立法与中央指导意见精神做到有效衔接。第二,要展开对国际社会化先进经验的研究和国内经验总结,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社会化情况提炼不同样本。第三,要增强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文化服务社会化共识,通过定期召开专题讨论,做好舆论营造。第四,要将公共文化的社会化与文化精准扶贫、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的科技提升等诸多问题统筹谋划、探索新路、有机结合,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作者简介:范周,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