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创意天堂微信> 正文
文化领域牵手PPP,释放了怎样的政策信号?
发布时间:2016-06-20
来源: 创意天堂

近日,财政部联合文化部等二十部委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申报筛选工作的通知》。文化部门首次作为工作的推动部门,出现在国家PPP(公私合作模式)战略实施的文件中。

财政部门首次正式面向文化系统征集PPP项目,是一个重大的信号。这表明文化领域正在融入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中,并与国计民生的大项目接轨,同时也有助于转变文化系统的传统观念,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投入文化领域,避免政府部门文化资金来源单一、使用方式落后、效率不高的问题,注重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破冰”早已开始其实,文化与PPP的“联姻”在有关部门的努力推动下,早已“破冰”。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 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文化领域首次被纳入,在第二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中11个文化项目被纳入,总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

2015年底,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以奖代补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16年起按照投资规模对纳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给予一定奖励。据悉,2016年度该专项资金总额达到150亿元。

为配合PPP项目的推广,财政部还发起设立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支持基金,基金总规模1800亿元。基金将为PPP项目的落地提供融资支持。截至2016年4月末,纳入财政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文化类项目已达到223个。

打破“玻璃门”障碍

PPP的概念在文化领域的推广,有助于打破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界限,特别是“文化消费”的概念提出之时,无论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还是文化商品均面临着打破供给端的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供给效率的新命题。近期,国家鼓励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PPP的思路初衷有极大的共性。

因此,在文化领域引入PPP模式,有助于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文化领域。一段时间以来,民营资本投入文化领域面临着“不敢投”“不愿投”“没有能力投”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民间资本投入文化领域长期存在着“玻璃门”“弹簧门”的障碍。

通过推广PPP模式,将政府公共利益和企业经济利益绑定,让民营资本“敢于投”;通过投资周期的延长将项目经营的短期风险“熨平”,变短期逐利为长期获利,让民营资本“愿意投”;将政府的高信用优势与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管理运行的高效率结合,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文化项目的融资效率,让民营资本“有能力投”。

融入宏观经济“主战场”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在文化领域引入PPP模式,有助于缓解当前民间投资下滑的趋势。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月份中国经济运行数据,其中一组数字值得关注:1月至5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3.9%,相比之下,虽然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前5月创下16年来新低,但其增幅也达到9.6%,增速明显高于民间投资。考虑到中国民营企业贡献了60%的GDP和80%的就业岗位,民间投资不兴,政府投资将独臂难支,经济结构转型也将沦为空谈,这显然构成当下决策者迫在眉睫的挑战。

因此,政府需要切实打破壁垒,推行积极的市场化的产业政策,让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以填补国有企业的投资短板,改善项目建设和运营体制,提高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让民间投资为稳定经济增长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丨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