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互联网+”为电视变革带来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6-02-29
来源: 萧盈盈 言之有范

2016年1月18日上午,文化部“十三五”重大课题“‘互联网+’与文化发展研究”课题成果暨《“互联网+”与文化发展研究》系列丛书发布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互联网+”与文化发展研究》是目前国内第一套全面探索“互联网+”与文化发展现实路径的系列丛书。该套丛书从“新型城镇化”“电影”“旅游”“阅读”“营销”“教育”等12个文化发展研究维度,全方位剖析“互联网+”战略部署下中国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建设的路径与模式,力图辨析在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当下与未来。

本文是《“互联网+”与文化发展研究》系列丛书之《互联网+:电视的变革与迁徙》的核心内容,欢迎讨论、拍砖。

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怎样深刻的影响着电视行业?互联网+电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互联网+:电视的变革与迁徙》一书探讨了互联网思维对电视行业带来的整体变革,以及原本单一的“电视”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

草根力量的崛起

正如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所提到的那样:“话语即权力”,电视媒体在过去几十年一直作为主流权威的发声媒体存在,是话语权力权的直观表达。但随着互联网这种开放、去中心、低成本的互动方式崛起,使得原本话语权极小的普通民众有了更多被看到、被听到的机会。

电视媒体话语权的衰退,内在的原因为内容质量的衰退。一方面新闻节目的透明度不高,真实性受到质疑,公信力下降;另一方面,电视剧和综艺节目质量低下、粗制滥造、低俗乏味,没有为公众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与此同时,当主流生产者无法提供互联网人群所需要、所喜欢的视频内容时,互联网人群自主生产的愿望被激发,而群体的认同更促进了这种生产者意识的提升。这种上传的革命,使得“我”开始成为视频内容生产的一大重要构成。网民这种看似“自娱自乐”的自主视频内容生产在一定的群体中得到了极大的认同和追捧,每个人都是内容生产者,每个人都是内容传播者,这种个人所组成的群体力量正在改变“互联网+“时代的电视产业。

这种传播方向的变化,亦引起主流文化内容较传统发展方向不同的“移位”,即开始不再以精英阶层的选择作为唯一标准,而是逐渐挖掘更多普通人的视角和取向,开始展现更多的社会内容,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视听领域的文化生态。

多元化互动

如今,不管是内容的生产还是传播,互动性成为互联网时代电视的关键性特征,实现了过去前所未有的屏幕与屏幕的互动、观众与观众的互动、观众与制作主体之间的互动等多元化互动形态。

这种互动甚至开始在过去不可能出现的一些电视环节中发生着。比如每年都备受观众关注的各大卫视跨年晚会,不仅是各个艺人角逐的舞台,也是各大卫视摩拳擦掌、努力抢夺观众“眼球”的战场。而湖南卫视以互动性为卖点,频出高招,在备受瞩目的2015年跨年晚会上,在网络视频直播中实现了观众在收看过程中自由切换直播机位的新互动方式。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倾向自由选择全景、近景等机位,在享受全角度欣赏晚会的同时,成为晚会的独立“导播”。同时,这种选择作为受众的浏览痕迹,网页留言、画面选择等因素,都将成为媒体掌握的一手资料,进行受众分析,作为节目改进的参考。

此外,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的电视中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社交电视的出现,使得传统电视机摆脱了自身的“独立单元”,它通过社交网络的粘合使得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电视收看,变成了在广大空间中的集体观看。这种变革打破了过去客厅的空间限制,将电视机从客厅中解放出来,以“共享”消融了空间的距离感,使观众在参与感与集体感中获得了不同于过去的观看体验。

“倾听你的声音”

在过去,电视观众被称为受众,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现在,“用户”这一表述开始逐步代替这一旧说法。“受众”和“用户”,从以传者为主体的关系,变成了以使用者为核心的关系。尤其是随着大数据分析新时代的到来,那些能够拥有海量用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或电视媒体公司,可以通过对用户的网络行为或视频、节目观看行为进行“跟踪”,从而得到无数的用户相关数据资源。电视制作机构通过人们在网上的相关行为,如对某一节目或视频作品的观看时长、观看次数、观看集数、点击评论、评论次数、搜索次数、在社交网站的讨论程度、贴吧等相关网站的讨论热度等相关数据的整合分析,可以更为准确的掌握相关节目的受欢迎程度和用户黏性的高低。

以美剧《纸牌屋》为例,这部剧作完全不同于过去美国多以电视台为主导的制作主体模式,而是由美国Netflix依据自己庞大的用户群体,分析观众最喜欢的节目题材和情节,选择观众最喜欢的主创团队,完全以观众行为为导向打造了的一部电视剧,一经推出就大受追捧,成为现象级的热门电视剧。

此外,台湾《中国时报》曾刊文称,大数据造成广电媒体生态出现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尤其是大数据收视率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其实早已发生,如在几年前,美国就已有声音在喊出:“尼尔森收视调查已无意义”。目前,传统的电视收视率同国际机构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现实,开始积极与相关的搜索网站或社交网站合作,如尼尔森收购SocialGuide并与Twitter达成合作意向,央视索福瑞和新浪微博在2014年进行了相关的合作,推出了结合社交媒体相关数据的电视效果大数据分析系统,亦被称为“微博电视指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更为科学的分析收视率。

无论是群体力量的凸显、大数据的应用,还是多样互动、用户为王的诉求转变,都是当下的电视产业随着互联网浪潮与社会、生活不断转变调和的一些表征。未来,电视行业依然会随时代在各种新的方向上不断演变,呈现出不同的“个性”,从而构建出互联网+电视的更大空间。

作者简介

《“互联网+”与文化发展研究》系列丛书之《互联网+:电视的变革与迁徙》作者

萧盈盈,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及影视产业等。担任《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报告》执行主编,《中国影视理论纵览》、《广播电视编导概论》副主编,在影视艺术、文化产业研究领域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