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杯幻盏——第四届都市陶舍千杯展
时间:即日至1月10日(9:00-17:00,周一除外)
地点:快意空间(杭州拱墅区小河路334号)
看点:延续前几届的传统,今年的“千杯展”展品种类同样很丰富,近千只不同类型的杯盏,包括了青瓷、高温釉烧、天目、彩绘、苏打烧与柴烧等各窑口和多种烧成方式。参展艺术家阵容也很强大,除了陶艺系教授、学生之外,中国美院国画系等�几位爱茶人昨天在展厅聊开了
白瓷配绿茶香味更浓
紫砂壶买来要第一时间消毒
元旦假期这三天,家住拱宸桥边上的方先生都会在吃过午饭之后,到快意空间转一转。展厅里不同样式和图案的杯子让他喜欢得不得了,工作人员也都认得方先生,“他很迷陶艺杯,每天都要在这里待很长时间,眼光也好,买回去的几只都是爆款。”
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快意空间举办的“交杯幻盏——第四届都市陶舍千杯展”迎来了观展高峰。趁着回暖的冬日好天气,许多艺术爱好者全家总动员来到快意空间,不少人也像方先生一样,遇到心动的,就买下来带回去,给家里增添一点艺趣。其中苏打烧、釉上彩绘等杯子人气最高。展览还有不到一周就要结束,没来得及去看一看的朋友可要抓紧时间了。提醒大家一下,今天(周一)是快意空间闭馆日,明天开始展览照常开放,免费参观。
“交杯幻盏——第四届都市陶舍千杯展”进行到现在,除了爱好陶艺的普通市民,许多专业人士也纷纷来到展厅看展。昨天,中国美院教授刘正、周武、王一飞,台南艺术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所长张清渊、茶文化专家阮浩耕、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顾志蕾等专家学者聚集在展厅里,进行了一场交流雅集。在他们眼里,小小的杯子和茶壶有着很大的讲究。
谈讲究
不同的品饮方式对应不同茶具
白瓷配绿茶香味更浓
陶艺家刘正说:“一个时代的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配的器皿。杯子虽然小,却是一个最容易进入千家万户的小窗口,这次展览之所以会这么受欢迎,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中国人饮茶不只是解渴而已,这是件讲究的雅事,不同的品饮方式,对应着不同的茶具。茶杯也是一样,不同的造型、工艺带给人的触感和审美都不相同。
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顾志蕾就比较青睐用白釉瓷杯来泡绿茶,“青瓷虽然外观温润如玉,但用来泡绿茶,容易看不出茶汤本来的色泽,白瓷配绿茶香味更浓。”
很多人喜欢的紫砂壶也有门道。紫砂壶经久耐用,透气性非常好,空壶注入沸水也会有茶味,用紫砂壶泡茶不失原味,传热缓慢,冬天还不烫手。不过,很多人都容易忽视紫砂壶的用法。顾志蕾说,现在市面上有不少人造“紫砂”制成的紫砂壶,含有对人体危害的重金属,所以在选购的时候要多留个心眼。另外,买来紫砂壶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消毒,建议用白布包住茶壶,分开放到两个容器中煮,当然也可以拿食醋浸泡几个小时。顾志蕾建议,考虑到紫砂透气性以及吸附能力强,最好是一个壶只泡一种茶,不然容易串味。
说历史
从粗放式喝茶到细心品茶,最讲究是宋代点茶法
到场的专业人士还聊到了中国人饮茶的历史。
说到品茶,中国人绝对是最会玩的。早在春秋时期,茶叶就作为一种蔬菜存在了,人们一般直接加水煮熟,然后配饭吃,不知道会不会蘸点醋或者酱油调味。
汉朝的时候,茶叶开始被当做饮品消费。西汉人王褒寄居在朋友家里,对主人家里的家奴颐指气使,后来还花钱买下了这个家奴,规定他必须完成买茶、煮茶的劳役——契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这样的话。不过,汉朝人喝茶的方式仍然很奇怪,一般采摘后的茶叶都是做成饼状,类似今天的普洱茶饼。喝前,要先把饼烤红,然后再取一点,在陶器里边把它捣碎。最后充入沸水,加上葱姜等调味品。
到了最懂生活品质的宋朝,喝茶这件事就开始变得极其讲究。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还写了本关于茶的书叫《大观茶论》,亲自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宋朝人并不沉迷于煮茶,而是点茶。所谓点茶,其实喝法有点像今天的咖啡。日本人常喝的抹茶到现在还是运用点茶法,主要是冲泡茶粉。
昨天的展览现场,资深茶文化专家阮浩耕现场示范了点茶的过程。
喝一杯茶,没有半天工夫下不来。泡茶之前,先要预热茶碗,可以用火烤,也可以用开水烫。泡茶用的不是茶叶,而是茶粉。放一小勺抹茶粉在碗底,然后倒几滴水进去,先把茶粉调和成膏糊状。泡茶时,用的是一个竹制的小刷子,学名叫茶筅。膏状的抹茶要再经过两到三次加水点泡后,才能饮用。
阮浩耕说:“抹茶、茶筅都是中国人发明的。南宋时的抹茶,其实就是茶叶末子,用它碾成粉做成茶粉,就是古人的茶饮,也就是今天的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