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创资讯> 正文
专家聚集西溪 对话展望2016年电影发展
发布时间:2015-12-04


        先来看几个数字好了,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电影票房收入为33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4%。去年拼命想突破的300亿大关,今年轻松突破,很有可能突破400亿的大关。如果把中国电影市场比做一只股票,那拉出来的数据简直会让专家们看不懂。

并不是只有数字的奇迹,也有让人担忧的话题。资本大量涌入,只要有创意就不愁钱,可中国电影会“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么?就在上一周,还有一家“土豪”级别的影视公司副总和编剧之间发生了一场并不在同一交流频道的关于“编剧的意义”的论战。

可以预见,未来关于资本和艺术之间的论战还会发生很多次激烈的交锋,如同很多企业因为不愿意资本过多干涉发展而拒绝上市一样,在整个产业都在高唱“拥抱资本”的同时就要容忍它基于“赚钱”角度对行业发展的看起来不那么专业的指手画脚。

本周一,有一场关于2016年电影发展的专业人士对话“西溪影人会”在杭州举行,有来自管理机构、制作机构以及编剧、学者,共同就未来电影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对谈。很有意思的发现,有很多论题,这些业内大咖也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正是这样,让这场对话,以及整个电影市场有了无限发展的可能。

主旋律电影就是排斥市场?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电影院也上映了不少主旋律大片,如《百团大战》《开罗宣言》等,但很多影片遭遇了“口碑叫好市场不叫座”的情况。到底主旋律电影应该如何走入市场,著名编剧刘星和程蔚东有着不同的表述。

刘星(著名编剧,军旅作家,曾有作品《开罗宣言》):这么大一个市场容不下几部主旋律?

今年我们厂推出了四部影片,大多血本无归,有的放映周期是七天,有的是八天,万幸是没有做“一日游”,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一句著名的话,偌大一个华北,放不下一张安静读书的书桌,我现在想偌大一个电影市场,放映不了几部所谓的主旋律电影?

30年前的时候你不是主旋律过不了关的,现在你光靠着主旋律是活不下去的。政府部门要很好地研究一下怎么样扶植主旋律。怎么扶持呢?我想就是这么几条,创作要有扶持,拍摄要有补助,发行要有院线,评奖要有位置。我们千万不要把票房的多少也列入评奖的一个标准,那恐怕就没人再搞主旋律了。

程蔚东(著名编剧):电影的成功就是有很多人去看

大概艺术电影商业上获得成功的,今年的电影里面《烈日灼心》不敢是第一,至少是前三,艺术电影赚了钱,重要性在于有那么多人看了。当时我去探班的时候,和主演聊这部电影的时候,就觉得中国改革开放很多掉下去的东西,很多人真的是想捡回来,这部电影就是这个东西,而且看完以后还要让身边的亲朋好友去看。这就是成功。

当年纪念二战的时候,美国出了一部电影,受到全世界的很大欢迎,票房很高,就是《辛德勒的名单》,你能说这不是主旋律电影吗,这个电影对战争的思考就是说不要再发生战争,就是要走这样的路子,为什么我们的很多主旋律电影不走这样的路子呢?

编剧和市场,应该是对话而不是对抗

上周,阿里影业副总徐远翔一番关于编剧的言论引来各方激辩,他认为用资本说话没错,用大数据也没错,编剧们则认为这种话就是拿钱来砸死人,完全忽视了编剧是一件创造性的工作。

不过,编剧们往往也会自嘲说,“剧本一定要改到甲方满意为止”,业内大量编剧工作室的存在也是现实。只不过突然要上升到用数据和钱来做指挥棒,大家在情感上都有些接受不了。

与其对抗,不如对话。

曹金玲(《我的早更女友》编剧):大数据代替不了艺术创作

我曾经遇到这么一个小说,我特别喜欢,有很大的创作空间,但是这个小说在网上主人公和小说本身都有一个贴吧,里面有特别多的人去支持,公司花了很大精力做统计,喜欢A情景有多少人,喜欢B情景有多少人,把这个都放在电影里,哪一句话一定要有,这个工作我后来没有接,我感觉这不是创作。

数据挖掘是从海量的数据当中找出一定的规则,所以它的所谓预测、分析不过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归纳和演绎。情感是美学的源泉,无论是什么样式,戏剧、电影等等,都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而非理性,更非数据。无论是原创还是IP,打动观众的还是真正触动心灵那一刻,大数据代替不了艺术创作。

李宏瑞(《滚蛋吧,肿瘤君》制片人):可以创造平台进行集体创作

我们都希望是会被风吹上天的猪,我们还希望自己是长翅膀的猪,没有这股风也能飞上去。目前中国电影在开发上还是和国外差距挺大。

大家最近说的热门IP,现在为止被拍出来又叫好又叫座的没有,实际上就是没有把一个IP好好地开发出来,变成一个项目。这种开发是不能靠找外国人来帮忙解决的。

前两天那个副总裁说的那些话,很多人批判,但是我觉得他说的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其中有些我很认可,就是创作的问题,集体创作这个事情也是好莱坞比较流行的一个创作,艺术片因为有很多个人化的东西,商业片确实需要一个集体。

未来我们的项目开发,其实每个制作公司或者开发公司,都要有这个意识,特别是商业片的时候,要把集体创作的概念引入进来,不要把一个题材和一个类型交给一个编剧就完全不管了,我觉得这种开发模式应该让大家以后多来尝试一下。

希望以后有个平台,让所有的写小说的人,或者有志于写电影的人都能够写自己的电影,都能够做编剧。这样,甲方就能跟这些作者直接交流,就可以告诉他,你想要什么样的项目,可以随时当策划,指导他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