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首届师生作品联展
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正式开展
王文瑛:双面异色异物绣《地戏脸子》
陈水琴:双面三异绣《憨憩》
朱炳仁:熔铜《稻可道》
赵锡祥:《2000 特重工万缕丝全雕镶边床罩》
嵇锡贵:青花斗彩瓷雕《婴戏》
体验活动现场
10月23日上午,“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首届师生作品联展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正式开展,众多工美爱好者齐聚一堂,一起欣赏大师的工艺美术大作,聆听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技艺心得。“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活动由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主办,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作为杭州市首批“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十大传承基地之一,于2013年1月11日起正式启动具体承办工作,并由赵锡祥(萧山花边)、王文瑛(机绣)、嵇锡贵(陶瓷)、陈水琴(手绣)、朱炳仁(铜雕)五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亲自坐镇,分别面向全国招收4-5名徒弟,共有徒弟24名。
两年半过去了,五位大师带着徒弟精彩亮相,甄选了80多件师徒代表作品,向社会大众展示两年多来的阶段性成果,为我们讲述属于他们的工艺美术故事。
A
大师面对面:
工艺美术之路,需要的是传承与坚持
对于工艺美术,许多市民一定都还一知半解。看着那些美丽精湛的作品,除了惊叹其巧夺天工的技艺之外,更多的是对于这种艺术的好奇。
为了让市民更近距离地了解工美技艺,此次开展当天,赵锡祥、王文瑛、嵇锡贵三位大师坐镇现场,用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沙龙,带给大家一次“零距离”接触大师的机会。
沙龙精彩问题:
问题一:您认为在带徒的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赵锡祥:其实我觉得,在带徒的时候,最大的困难就是徒儿们自己的时间与收入。我的徒弟,现在一个已经30岁了,还有一个都快40岁了,还有两个人刚做妈妈。要学这门技术,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进去,但是收入却非常少,他们几个的生活支出就有些成问题了。我现在年纪大了,也希望手艺能够传下去,所以,只要他们愿意坚持,我就一定会好好教他们。当然,我也想呼吁一下,政府应设置一些扶持工艺美术的专项基金,帮助这些想要学手艺又要维持生计的年轻人。
问题二:您认为工艺美术应该如何传承?
王文瑛:我认为工艺美术的技艺要得到传承,就需要提高自己的技艺并加大宣传的力度。就拿我的机绣来说,首先要让大家知道这个机绣是什么,一旦大家明白这门手艺的珍贵之后,它才会得到更多人的爱护和尊敬,更好地传承下去。而另一点就是坚持,我会将我的手艺传给我的徒弟们,而她们也非常卖力地学,这次展览他们花了很多心血,我非常欣慰。
问题三:现在徒弟们都学得怎么样了?
嵇锡贵:两年半前大师带徒的活动启动后,全国各地的学生都来报考,最后我从中选出了5名作为我的徒儿。我这些徒弟,以前都有美术基础的,有陶瓷学院毕业的,也有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这两年多来,我一直手把手地教学,在他们身上花了不少心血,而他们也很有悟性,学得非常好,现在也拿了不少奖项,在技艺方面还会创新了,有些学业成绩,更是超出了我的预期。
C
工艺美术,其实你也可以试试
看着这么精美的工美作品,你是不是也有些心动了呢?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在开展当天,工美馆还特别设置了一个手工体验互动区域,大家可以免费进行陶瓷、手绣、机绣、萧山花边、铜雕的制作。
记者看到,活动一开始,体验区里就已挤满了工艺美术爱好者。在铜雕体验区里,放置了形状各异的铜铸部件,大家可以随意摆出创意图案。而萧山花边考验人的心灵手巧,素净的布和线通过花边老师们灵巧的双手,变成了一朵朵充满复古气息的花朵图案,非常神奇。
看着美丽的花边不断地呈现出来,站在一旁的胡小姐也忍不住想要试试,一旁的老师马上为她指点,“手的姿势很重要,姿势不对,钩花的针肯定就会钩错。”听着花边老师认真耐心的讲授技巧,胡大姐从开始的迷惑,慢慢悟到窍门,过了大约20分钟,一朵小花就慢慢成形了。
陶瓷本高雅,配上水墨画,就更成了一件非常值得欣赏的艺术品了。在陶瓷体验区,就为市民准备了画笔、白瓷杯、颜料等工具,大家都可以在白瓷杯上画上任意想画的图案。而在手绣体验区里,放置了许多颜色各异的绣线和扇子,大家都可以根据喜好尝试不同的造型。最难的要属机绣体验了,单是学踩缝纫机就要花上不少功夫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几个体验的市民都学得不亦乐乎,都被这项有趣的技艺给迷住了。
除了互动体验,在展馆内,还特别设置了一个手艺展演区,大师的徒儿们都会在现场进行技艺表演,让大家可以近距离地看看,精美的作品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
B
工艺大师精品荟萃,首次师生共同联展
此次“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首届师生作品联展中,每一位大师都拿来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师们此次还将徒儿的作品与自己作品一齐展出,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场工美技艺中的师生情。
大师作品赏析:
赵锡祥:《2000 特重工万缕丝全雕镶边床罩》
王文瑛:双面异色异物绣《地戏脸子》
嵇锡贵:青花斗彩瓷雕《婴戏》
陈水琴:双面三异绣《憨憩》
朱炳仁:熔铜《稻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