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非遗项目图片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展
发布时间:2015-05-21
<p style="text-indent:2em;">
图话非遗长卷 走进精神家园</p>
<p style="text-indent:2em;">
—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展</p>
<p align="center">
<img align="" alt="" border="0" src="http://0571ci.gov.cn/upload/editor/images/20150521_151629.jpg" /></p>
<p style="text-indent:2em;">
6月13日,是我国的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浙江的非遗系列庆祝活动从5月20日起拉开帷幕。当天上午,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美术馆承办的“我们的精神家园——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在浙江美术馆1、2号展厅展出。</p>
<p style="text-indent:2em;">
展览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与浙江有关的九大项人类非遗项目,即昆曲、古琴艺术、龙泉青瓷、中国剪纸技艺、海宁皮影戏、中国木拱桥营造技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国木活字印刷术和中国篆刻的集体亮相。第二板块是208项我省目前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门类展示,集萃了浙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华。整个展览到5月30日结束。</p>
<p style="text-indent:2em;">
本次展览选取的217幅精美图片,由全省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可以说是集十年来浙江非遗保护工作成果之大成,图片内容极具代表性与经典性,视觉上也极具冲击力与震撼力,其中不少照片都是当地热爱非遗的摄影艺术家们的精品力作,他们以摄影家的视角,聚焦非遗,记录乡愁,虽然没有署名,却也蕴含了他们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心血,你不但可以领略到我省各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当地非遗原生态保护与活态保护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且,每一个展出的项目上都设置了独有的二维码,观众如需深入了解,就可以拿起手机扫一扫,该项目的历史渊源、分布地区、保护现状等具体信息便会一目了然。</p>
<p style="text-indent:2em;">
此外,展览主办方一方面在现场配设了《“浙江好腔调”56个传统戏剧微记录片》的播放,一方面还在浙江美术馆晓风书屋上架了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据了解,我省列入省级以上非遗保护名录的传统戏剧共56项,其中人类非遗1项,国遗24项。2014年,由省文化厅与浙江电视台联手,深入各地精心拍摄,制作成56集微记录片,每项一集,每集4—5分钟。从今年4月29日开始,浙江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开设的“浙江好腔调”专栏,每天晚十点半播出一集,而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也同时出版了系列专题片。《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由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共同主编,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完成编著130种。国遗丛书编撰工作自2006年启动,已历时8年,目前还在继续编撰中。这套丛书是我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十大门类国家级以上名录项目最完整、最全面的记录,倾注了全省各地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大量心血,也为我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料。</p>
<p style="text-indent:2em;">
另据介绍,为庆祝全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我省各地的第十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系列活动也将陆续开展。省级层面的活动除了上述图片展外,其他活动也将陆续推出,精彩连连,目不暇接,包括5月29日由省文化厅组织召开的学习实践习总书记浙江非遗保护重要批示十周年座谈会;6月9日将举办的“中国梦·非遗梦——2015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暨浙江省第十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传统表演艺术展演”;全面回顾浙江非遗保护历程、讲述非遗保护从2005年至2014年十年中发生的100件大事的《浙江非遗这十年》画册的编辑发行;以及笔调清新、语言活泼、设计新颖简便、面向青年群体、包含《故事》、《表演》、《技艺》、《味道》、《养生》、《节日》等6个小册子的《浙里繁花——非遗宣传手册(撷英版)》在遗产日期间的免费向公众发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