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更新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14-10-31
<p style="text-indent:2em;">
杭州市住保房管局组织召开杭州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咨询会</p>
<p style="text-indent:2em;">
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更新融合发展</p>
<p style="text-indent:2em;">
昨天下午,市住保房管部门组织召开杭州历史建筑保护模式专家咨询会,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毛昭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书恒、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虞晓芬、新华社浙江分社副主编方益波等专家,共同围绕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进行回顾和探讨,就杭州10年保护工作的特色和经验做出总结。</p>
<p style="text-indent:2em;">
市住保房管部门相关负责人首先介绍了十年来我市历史建筑保护的工作情况。自2005年起,杭州市、区两级住保房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启动了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程。为将古韵古风、民生改善、城市发展三者有机结合,市区两级住保房管部门广泛汲取社会各界建议,积极探索创新“历保”工作思路,最终形成了以“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为指导,通过保护、改善、整饬、拆除、更新、保留等六种模式,使其在风貌延续、文化传承、建筑安全、合理利用等方面焕发了昔日风采,走出了一条“城市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的新路子。</p>
<p style="text-indent:2em;">
如今,杭州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成功实践了全社会参与的保护方式,促进了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p>
<p style="text-indent:2em;">
随后,各位专家分别提出了自己对杭州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意见及有效方针。专家认为,杭州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启动较早,且市住保房管部门积极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管理体系、创新技术手段、构建长效机制,探索形成了历史建筑保护范例,生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要求。</p>
<p style="text-indent:2em;">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杭州凭借历史建筑“应保尽保”模式,全方位、规模化保护了历史悠久、风貌各异、类型多样的历史建筑群体,如以夏衍故居、马寅初旧居等为代表的名人名居;以新新饭店、通益公纱厂旧址、仁爱医院等为代表的标志性行业建筑;以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工业馆旧址、韩国独立运动旧址等为代表的历史活动遗迹;以小河直街、桥西街区、大兜路等代表的运河文化特色街巷;以南宋御街二十三坊为代表的南宋市井文化等等,实现了城市历史文脉的有机延续,让城市发展肌理清晰可见,真正打造起全国历史建筑保护的先进典型。</p>
<p style="text-indent:2em;">
近年来,杭州市紧紧围绕“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原则,坚持采取“保护、改善、整饬、拆除、更新、保留”等多种形式,积极保护修缮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杭州城市文脉传承、民生改善、城市有机更新、经济产业发展及美丽杭州建设。</p>
<p style="text-indent:2em;">
据了解,截至目前,26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保护整治工作已全部启动,成功抢救336处自明朝末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建筑保护点。</p>
<p style="text-indent:2em;">
作为一个老杭州人</p>
<p style="text-indent:2em;">
感谢“历保”中心</p>
<p style="text-indent:2em;">
——毛昭晰(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p>
<p style="text-indent:2em;">
和其他市县相比,杭州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做得都是最好的。以我的经验来看,我市的“历保”工作甚至走在国内、国际前列。作为一个从小在杭州长大、熟知任何一条小街小巷的老杭州人而言,我特别感谢“历保”中心多年来所做的工作,保护了很多重要的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p>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争取要做到在保护的同时,保障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因为这两者从根本上来说是紧密关联的。</p>
<p style="text-indent:2em;">
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p>
<p style="text-indent:2em;">
成绩斐然</p>
<p style="text-indent:2em;">
——张书恒(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p>
<p style="text-indent:2em;">
杭州市住保房管局成立“历保”中心十年以来,可以用成绩斐然来总结。这几年住保房管局在历史建筑专业管理上做出了不少扎实的工作,边保护边维修,解决了很多长期积累的难题。我认为杭州的“历保”标准一定要比其他城市高,因为我市存有的历史建筑仅不到1000套,远低于北京、上海。所以仍需咬紧牙关加快抢救,跟推土机赛跑。遗产保护永远没有句号。</p>
<p style="text-indent:2em;">
尊重民意</p>
<p style="text-indent:2em;">
给民众很大的选择空间</p>
<p style="text-indent:2em;">
——虞晓芬(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p>
<p style="text-indent:2em;">
我市目前所遵循的“依法保护”,正好和四中全会所提出的“依法治国”相吻合。这说明杭州市无论在治理能力和治理观念上,都走在前列。</p>
<p style="text-indent:2em;">
我市的历保工作还有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尊重合理民意,给民众很大的选择权,在保护的大前提下充分考虑民生民意。</p>
<p style="text-indent:2em;">
历史建筑最佳的传承方式,是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让它们在经过保护之后更大限度发挥其使用价值。</p>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保护和利用开发之间</p>
<p style="text-indent:2em;">
走出平衡道路</p>
<p style="text-indent:2em;">
——方益波(新华社浙江分社副主编)</p>
<p style="text-indent:2em;">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各方面的平衡。十年来,杭州尽量做到了能保尽保,从文化概念衍生到工业遗产、教育遗产,巧妙运用理念融合各种创新的治理模式,把看起来矛盾的个体形成合理共识,例如把工业遗产转变为刀剑剪博物馆,把水泥厂化工厂变为创意园区等等,创新模式遍布全市,完成华丽转身。</p>
<p style="text-indent:2em;">
我市还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确立了一套综合价值评估和分级管理,并且成立了志愿者队伍,这些方面完全体现了政府和个人共治共享共建城市的高度统一。</p>
<p style="text-indent:2em;">
着重加强农村各市县</p>
<p style="text-indent:2em;">
历史建筑保护工作</p>
<p style="text-indent:2em;">
历史城区</p>
<p style="text-indent:2em;">
应该以传统民居院落为细胞杭州体现出</p>
<p style="text-indent:2em;">
——沈者寿(中共杭州市委原副书记、杭州市政协原党组书记和市政协常务副主席)</p>
<p style="text-indent:2em;">
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努力,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的创新发展,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推进,使得杭州历史建筑保护走上了有序、稳实和良性发展的轨道。</p>
<p style="text-indent:2em;">
新一轮城镇化已经在全国兴起,这对包括历史建筑在内的历史遗存保护工作来说,面临着一个新的严峻挑战。从现在开始,在毫不放松城市遗存保护的同时,好着力加强对农村各市县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知道,这是一个亟须引起各级重视的不容忽视的大问题。</p>
<p style="text-indent:2em;">
历史城区</p>
<p style="text-indent:2em;">
应该以传统民居院落为细胞</p>
<p style="text-indent:2em;">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p>
<p style="text-indent:2em;">
建议及时将历史建筑价值评估体系研究的成果转化,建立起充分考虑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要求的历史建筑评价标准,切实在保护与整治中加以实施,实现“应保尽保”。同时,针对历史城区以传统民居院落为细胞,整合而成历史街区的特征。再者,历史街区是居民生活的有机载体,“有机更新”的原动力来自居民生活。对于历史街区来说,稳妥的保护与更新模式,应该是适合当地具体社会经济状况,且充分听取当地居民民意的。</p>
<p style="text-indent:2em;">
杭州体现出</p>
<p style="text-indent:2em;">
持续发展的能力和魅力</p>
<p style="text-indent:2em;">
——曹兵武(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p>
<p style="text-indent:2em;">
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然与人文遗产资源丰富。杭州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既注重历史建筑的调查与发现,又注重历史建筑的挖掘与数理,并且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充分考虑到合理发挥历史建筑的作用。这样,杭州整体上已经成为一个特色型发达都市,并体现出持续发展的能力和魅力。</p>
<p style="text-indent:2em;">
“杭州模式”的历史建筑保护</p>
<p style="text-indent:2em;">
值得推荐</p>
<p style="text-indent:2em;">
——邱正锋(中国名城杂志社副主编)</p>
<p style="text-indent:2em;">
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工作通过各种手段,既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又完好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文脉得以传承、景观焕发青春、个性特色鲜明、百姓交口称赞。并数度荣获联合国和国家人居奖,“杭州模式” 的历史建筑保护值得推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