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运河,见证工业文明的华丽转型
发布时间:2013-10-29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因为一条河,丽水人叶庆寿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2003年,他住到了运河边,从此爱上了河畔的风景。事业也随着运河的变迁一步步做大。<br />
原先他做的是外贸生意,常年在全世界跑,在德国,他看到北杜伊斯堡这样的旧钢铁城,利用闲置的旧厂房开发第三产业来解决社会问题时,暗暗在心中萌生了“吃文创产业头口水”的念头。<br />
回头看运河,12公里岸线,曾是杭州轻纺、化工、重机等近现代工业及仓储的主要分布区,过去云集了浙江麻纺厂、杭丝联、杭二毛、华丰造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历史给拱墅区留下了丰厚的礼物。<br />
近年来实施的运河综合保护工程,不仅展示了城市水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的成果,也搭建了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平台,成为培育新兴文化产业的“孵化器”——在昔日的“夕阳厂房”注入文创产业这一“朝阳产业”,改变了工业老厂房在城市化进程中行将消失的命运,使之萌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br />
保护需要意识、思路,还需要智慧。浙江省最早出现文化创意园区之一——LOFT49,2002年诞生在运河畔的杭印路49号原蓝孔雀化纤公司旧厂房内,还曾一度被列入拆迁范围。但最终,它被保留下来并加以改造,变成了大运河畔一道靓丽的景观。<br />
与杜雨波、潘杰等LOFT49的初创者相比,后来者是幸运的,他们不会再有拆与不拆的担忧,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依托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业文化遗产,打造具有运河特色的创意品牌。<br />
叶庆寿就是其中之一。<br />
2007年,他联合朋友租下了运河西岸的原杭州台钻厂旧厂房,修旧如旧改造成以婚庆为主题的元谷·和睦园。之后,伴随着小河直街、拱墅区老区政府、大兜路历史街区等的改造,又相继建成了以环境景观设计为龙头的元谷·小河园、以广告设计为主导的元谷·湖墅园、以建筑设计为主导的元谷·长乐园,开启了连锁发展模式。用他的话来说:“种一棵树不如种一片树林。”<br />
“拱墅区对创意园区的打造实行‘活工业遗存之魂’的创新模式,不仅有开放式的创意办公空间,而且在延续建筑记忆、传承人文精神的同时注入新的内涵,对艺术家和文创产业创业者有极大的吸引力。”几年下来,元谷文创园区已经发展到120多家企业,年产值突破5亿元。<br />
作为杭州文创产业的先行者,叶庆寿十分理解小型企业的生存困境,他除了为部分新建企业减免房租,减免物业管理费,提供免费宣传推广等服务外,还为入驻企业提供资源信息共享、人才培训等服务。从元谷·和睦园走出来的杭州手趣科技有限公司,在叶庆寿的资金扶持下,从当年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了年营业额2000万元的大企业。<br />
一衣带水的母亲河畔,工业与创意激烈碰撞后将产生怎样的火花?古老与现代在融合之后寻求到何种平衡?沿着蜿蜒的大运河行走,沿岸创意产业园的面貌一目了然——<br />
由多个创意产业园所组成的创意文化产业带,沿着运河一路开枝散叶,LOFT49、创意产业园、乐富智汇园、华源创意工厂、浙窑、创意桥、建华文创园、A8艺术公社、富义仓园区、丝联166等10个创意园,聚集各类文化机构及创意企业122家,共同形成了“运河天地”的文化创意品牌。<br />
今年1至9月,拱墅区文创产业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园区外限上企业共190家,预计实现主营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15%;运河天地文创园区实现主营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24%。<br />
运河,在经历了历史的变奏和艺术的洗礼之后,如今已变得愈加丰盈而深刻——因为她积淀了历史,也营造了先锋。<br />
拱墅人都说,大运河与河岸的老厂房,见证了工业对杭州的贡献,也见证着文创产业对杭州的贡献。</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