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杭州文创现象持续“升温”——专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
发布时间:2013-08-15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占GDP的比重屡创新高,文创产业在杭州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最近,北京多次提出要向杭州学习,还专门对杭州文创现象进行了总结。我在大连、深圳讲课,当地对杭州文创产业也给予高度评价。可见,杭州文创在国内已产生了重要影响。”<br />
8月14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在杭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杭州是天生做文创的宝地,能够在短期培育出这么大的文创群体,实属不易。然而,如何面对标兵城市和追兵城市的新一轮发展态势,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也是当前要面对的重要课题。<br />
在范周看来,杭州文创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整体产业规划靠前,组织架构科学合理,“各级领导对文创产业的着力点始终如一,虽然杭州专项扶持资金在同类城市中不算最多,却都用在了刀刃上,特别是在撬动民营经济发展、鼓励文创企业上市等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同时,杭州在吸引人才方面动真格、用实招,以事业和情感留人,也成为了全国津津乐道的话题。”<br />
随着中国的文创产业驶入深水区,杭州如何保持科学有序地发展?范周认为,首先还是要做好顶层设计,搞好协同发展。“虽然文创西进已列入重要日程,但如何做好五县市的文创定位,特别是做好差异化发展文章,还应在总体规划上进行专门研究。”他说,五县市要集中力量打造自身的特色产业,而不是追求全面开花。<br />
“加大文化与科技融合力度,应当列为杭州文创发展的提升工程。”范周表示,未来社会是在大数据、3D打印技术等背景下发展的,文创产业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通过科技渗透到各个领域中。比如,如何在网购中嵌入文创元素、加强影视剧创作中的数据挖掘等。他以后者为例说,最近热播的美国电视剧《纸牌屋》,就是由一家光盘销售公司,根据顾客长期购买和租借影视作品的记录数据,整理挖掘出消费者对电视剧需求的特点,从而量身打造的优秀作品。“大数据时代,死的数据,就是活的创意金矿。”<br />
文创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目前,我市文创人才规模数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文创产业的未来在人才,人才的未来是青年人。我们既要留住‘大师’,也要抓住‘萝卜头’,关注草根。”范周说,引进、留住、用好人才是完整人才链,杭州应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台港及日韩欧美文创人才。同时,要做实后续工作,防止引进后又孔雀东南飞。<br />
“杭州要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目光应瞄准国际性。”范周认为,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活动,提供一个国际文创交流舞台是非常必要的。应争取在杭州建设文创界的达沃斯论坛,建立全球文创人才的交流市场,建设全球具有竞争力的文创城市年度论坛。<br />
“在文创领域,杭州应该理直气壮地做中国的代表,成为世界文创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身为《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的总编辑,范周表示,期待杭州文创现象持续“升温”,他也很乐意将年鉴英文版的发布地放在杭州。</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