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创资讯> 正文
西溪湿地正式跻身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发布时间:2012-03-28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11/20091102150918-2748.jpg" /></p> <p>&ldquo;遵循&lsquo;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rsquo;六大原则,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求一个最大公约数、最佳平衡点,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rdquo;这是杭州连续7年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所奉行的宗旨;这是曾得到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秘书长&mdash;&mdash;皮特&middot;布里奇华衷心称赞的&ldquo;西溪模式&rdquo;。</p> <p>&nbsp;&nbsp;今年7月,经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批准,西溪湿地被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标志着,西溪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湿地;同时,湿地保护与利用的&ldquo;西溪模式&rdquo;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可。</p> <p>&nbsp;&nbsp;今天上午,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代表将来杭正式授牌。</p> <p>&nbsp;&nbsp;生态优先 守护西溪湿地之&ldquo;形&rdquo;</p> <p>&nbsp;&nbsp;距离西湖仅5公里的西溪湿地,起于汉晋、盛于明清。在长达1800多年的人为干预和自然演化中,她从原生态湿地演变为次生态湿地。及至近代,人类活动加剧,西溪湿地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均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农民违法建房、养猪污染以及由于大量人口存在而产生的生活垃圾,使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p> <p>&nbsp;&nbsp;2003年8月,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宣布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并誓要在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1.05平方公里的区域中建起国家级湿地公园,用&ldquo;河渚摇橹&rdquo;和&ldquo;秋芦飞鸟&rdquo;,守护住这块城市湿地的原生态。</p> <p>&nbsp;&nbsp;&ldquo;动员村民退出来,让树、鸟、虫、鱼成为湿地主人。&rdquo;在综合保护工程伊始,一场没有先例的人与自然的&ldquo;空间互换&rdquo;率先启动。7年中,西溪湿地累计拆迁农户4000多户,搬迁企事业单位160多家,拆除建筑100多万平方米。其中,除少量的民居作为西溪湿地的民居博物馆、生态游览设施得以保留,其余地块全部进行了复绿;而搬迁出来的居民集中住进了公寓式小区,</p> <p>&nbsp;&nbsp;并有相当一部分回到西溪湿地从事塘基修复、柿树管理、河道清理等生态保护工作。</p> <p>&nbsp;&nbsp;与此同时,在湿地修复工程的推进过程中,西溪更严格地实行了施工申报确认、生态保护巡查、责任追究等生态保护机制。所有的工作都围绕一个前提&mdash;&mdash;尽量不&ldquo;打扰&rdquo;湿地的原生态环境。</p> <p>&nbsp;&nbsp;在工程实施的几年里,为恢复和保护西溪湿地典型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对区域内现有的桑基鱼塘、柿基鱼塘和竹基鱼塘应保尽保,并修复和培育现有池塘、河汊、港湾等环境的次生态,保留了各类湿地生物的栖息地。据悉,截止到三期工程完工,共有57公里的河道得以疏浚,累计清淤470多万立方米,西溪水质提升了2&mdash;3个标准。随之而来的是,湿地内维管束植物从221种增加到1000多种,鸟类由79种增加到126种,湿地生态系统得以修复,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显现。</p> <p>&nbsp;&nbsp;传承历史 续接西溪湿地&ldquo;文脉&rdquo;</p> <p>&nbsp;&nbsp;如果说,原生态的江南水乡环境是西溪的&ldquo;形&rdquo;,那么,交融在西溪历史上的乡土风情、文化碎片,就是西溪之魂。在乡野村民眼中,西溪市井生活的基本元素由河网、摇橹船、茶楼、集市组成;而在历代文人墨客眼中,西溪&ldquo;一曲溪流一曲烟&rdquo;的湿地风光,是他们心中的世外桃源,是高人、隐士求得内心安宁的精神家园。</p> <p>&nbsp;&nbsp;保护与恢复西溪&ldquo;民俗文化&rdquo;与&ldquo;士文化&rdquo;的遗存,是再现西溪神韵的元素和符号,是真正赋予西溪湿地建筑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西溪综合保护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ldquo;和而不同&rdquo;的要求,坚持&ldquo;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rdquo;原则,设计修缮各历史时期的西溪典型建筑。</p> <p>&nbsp;&nbsp;在这里,除了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ldquo;应保尽保&rdquo;,形成了西溪湿地独具特色的&ldquo;民居博物馆&rdquo;,展示西溪的历史脉络;同时还修缮、恢复重建了一大批自然和人文景观。如&ldquo;两堤(花蒋路和文三西路延伸段改路为堤,分别称为福堤和绿堤)、两园(高庄和洪钟别业)、两庵(曲水庵和茭芦庵)、一馆(中国湿地博物馆)、一街(河渚街)、一市(蒋村集市)&rdquo;等。这些景点的恢复、建设,演绎出市?文化与&ldquo;士&rdquo;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碰撞。穿行其间,游人既可领略昔日康熙帝驾临高士奇府的盛况,也能体会水乡居民&ldquo;以岛为家、以桥为路、以舟为马、以水为田&rdquo;的生活。而此外,西溪特有的龙舟胜会、越剧首演地等文化积淀也被同步挖掘、保护,并重新发扬光大。</p> <p>&nbsp;&nbsp;2008年,杭州在西博会开幕现场,福堤、绿堤、寿堤,及秋芦飞雪、渔村烟雨、火柿映波、莲滩鹭影、龙舟胜会、河渚听曲、洪园余韵、高庄宸迹、蒹葭泛月、曲水寻梅等首批西溪&ldquo;三堤十景&rdquo;揭晓,悠久、深邃的西溪文化进一步得以彰显,杭州城市文脉也因此而奏出强音。</p> <p>&nbsp;&nbsp;综合保护 打造国际顶级&ldquo;综合体&rdquo;</p> <p>&nbsp;&nbsp;2005年5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轻揭盖头,一个集生态、农耕文化于一身的城市次生湿地,以天然去雕饰的浣纱女子之姿,首次走进了人们的惊叹里;</p> <p>&nbsp;&nbsp;2007年10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有限开园,在续写了一期&ldquo;绿色&rdquo;主题的同时,又以精致的河渚街、竹篁深秀的高庄,以及国内首创的水下生态长廊等,让人们再次为她的人文与科普魅力所迷惑;</p> <p>&nbsp;&nbsp;2008年10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完工,占地11平方公里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整体推出,与西湖一起,在杭州这个生活品质之城里成功演绎起了&ldquo;双西共舞&rdquo;的佳话。</p> <p>&nbsp;&nbsp;每一次的推出,都意味着新一轮的惊喜,意味着湿地保护的&ldquo;西溪模式&rdquo;不断被注入新的内容:今秋,杭州第四次推出了&ldquo;新西溪&rdquo;。西溪湿地的东南角,中国湿地博物馆、精品商业街、旅游集散中心、酒店集群等一大批涵盖在26.26公顷&ldquo;西溪天堂&rdquo;框架下的新建筑和经营内容,以及&ldquo;群星闪耀&rdquo;的西溪创意园陆续开放。</p> <p>&nbsp;&nbsp;一个以湿地生态为基础,以人文生态为精髓,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兼具观光、会展、 美食 、演艺、购物、艺术、创意、培训、总部、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西溪国际旅游综合体,已经雏形初现。</p> <p>&nbsp;&nbsp;有统计显示,仅今年1-9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二期已累计接待入园客流205.7万人次,实现旅游经营总收入7855.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98%和348%。尤其是以西溪为主要取景地拍摄的《非诚勿扰》公映后,更使西溪湿地名声大振,旅游出现火爆现象,无形中提升了杭州的软实力。</p> <p>&nbsp;&nbsp;此外,西溪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还源源不断地向周边50公里范围辐射。如在西湖区内,一个以&ldquo;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rdquo;为主要特征,集&ldquo;概念浙大、湿地公园、水乡都市、孵化基地、服务中心&rdquo;于一体的&ldquo;和谐杭州示范区&rdquo;正慢慢形成,成为和谐社会理念在城市空间上的具体体现形式。</p> <p>&nbsp;&nbsp;保护西溪,没有句号。接下去,杭州还将严格按照国际重要湿地标准,把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ldquo;生态西溪&rdquo;、&ldquo;人文西溪&rdquo;、&ldquo;休闲西溪&rdquo;、&ldquo;科普西溪&rdquo;,使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真正成为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