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化会展> 正文
去美术馆吧,这是真正的历史大片
发布时间:2012-03-28
<p>总投入1.01亿元,127位(组)艺术家耗费4年心血</p> <p>展现1840年后中国的100起重大历史事件</p> <p>去美术馆吧,这是真正的历史大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id="834840"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11/E20091126100931-9290.jpg" /><br /> 《1937.12.南京》</p> <p>&nbsp;&nbsp; 昨天在浙江美术馆开幕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巡回展,总投入1.01亿元,历时近4年,集结了中国127位(组)优秀艺术家,用百余幅作品表现中国自1840年后中国的100件重大历史事件。自上周五起,浙江美术馆首次整整闭馆五天,腾出了包括中央大厅的所有十个临时展厅,最后呈现了这段用笔墨刻画的中国历史。</p> <p>&nbsp;&nbsp;&nbsp;&nbsp;&ldquo;人终其一生,留在心里的只是几个画面,这就是绘画的力量。它在瞬息之间,与你的灵魂直面,留在你心里。&rdquo;用近三年时间完成创作,南京大屠杀题材作品《1937.12.南京》创作者之一、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最希望的,便是这些作品能够唤醒那些渐渐逝去的记忆,熏养年轻一代人。</p> <p>&nbsp;&nbsp;&nbsp;&nbsp;为什么创作它们?</p> <p>&nbsp;&nbsp;&nbsp;&nbsp;为了留住历史的记忆</p> <p>&nbsp;&nbsp;&nbsp;&nbsp;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从2005年正式立项,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历史事件。譬如《长征》、《圆明园劫难》、《洋务运动》&hellip;&hellip;最终的104件作品中共有中国画33件、油画53件和雕塑18件。4年里,共有127位(组)艺术家参与了这项工程创作,其中多数都是靳尚谊、潘公凯、曾成钢这样的顶尖艺术家。</p> <p>&nbsp;&nbsp;&nbsp;&nbsp;他们为什么还要创作这些历史画?为了留住历史的记忆。许江与影片《南京!南京!》导演陆川曾有过长时间的交流。&ldquo;为了拍摄《南京!南京!》,陆川用了几年的时间来阅读日本兵日记,为什么要重回到这些历史瞬间?因为它们正在被忘却&rdquo;。</p> <p>&nbsp;&nbsp;&nbsp;&nbsp;巡展从去年年底的中国美术馆开始,经停&ldquo;上海站&rdquo;,西子湖畔是它的最后一站。昨天来到现场的,不仅有许多参与创作的艺术家,还有不少老观众。许多人一走进现场就惊呼:&ldquo;这些画怎么变小变新了?&rdquo;这都源于浙江美术馆优越的展览条件,首次启用的中央大厅背景墙,挂上长达8米的《新中国成立》依然绰绰有余。</p> <p>&nbsp;&nbsp;&nbsp;&nbsp;杭州观众是最幸运的,因为可以看到&ldquo;基本完整&rdquo;的展览。这些作品的体量实在太巨大,运输和展出都是难题,一件雕塑的运费就达十几万元,上海就因为场馆限制,只展出了其中80余幅。杭州共展出99件,另有几件雕塑,因为每件重达几吨,光运输费就是个天文数字而不得不放弃。</p> <p>&nbsp;&nbsp;&nbsp;&nbsp;如何超越经典?</p> <p>&nbsp;&nbsp;&nbsp;&nbsp;参考《南京!南京!》</p> <p>&nbsp;&nbsp;&nbsp;&nbsp;工程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作者。当年他目睹了老师董希文绘制了《开国大典》,&ldquo;我第一次看到它时非常惊讶。这不仅因为他处理的手法很新,还因为3米多的《开国大典》已算尺幅惊人。&rdquo;</p> <p>&nbsp;&nbsp;&nbsp;&nbsp;&ldquo;譬如《开国大典》、《南昌起义》,都是曾经的经典,观众难免去还原去比较,我们如何突破?这是很大的挑战。&rdquo;许江说,当年矗立在他们心头的高峰,也是他们今日创作时的困惑。</p> <p>&nbsp;&nbsp;&nbsp;&nbsp;尽管经典很难超越,但今天的创作能够得到当代人最大认同的,就是它所传达了当代人对历史的态度。比如作品《陈独秀与(新青年)》中,陈独秀与李大钊是绝对的主角,而毛泽东则站在边上。&ldquo;这个时代对历史的态度真实了。&rdquo;许江说。</p> <p>&nbsp;&nbsp;&nbsp;&nbsp;许多人站在《1937.12.南京》前,心情沉重。黑压压的天空、压抑的日暮、杀戮者冷漠的眼神和逝去者坚毅的表情,传递的悲怆沉痛将观者紧紧包裹。去年9月,许江、孙景刚、杨奇瑞等艺术家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车墩影视基地模拟了南京大屠杀的场景,请了100多位群众?员,穿上《南京!南京!》中用过的道具服装,拍了两天。&ldquo;陆川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信息,比如日本兵脸部不要脸谱化。&rdquo;这些都为作品真实再现南京大屠杀场景,提供了很多帮助。&ldquo;我们还看了《南京!南京!》的第一稿,所以《1937.12.南京》作品里主角的眼神也借用了刘烨的形象,现在还能看得出来。&rdquo;</p> <p>&nbsp;&nbsp;&nbsp;&nbsp;回顾三年创作历程,许江都觉得可以出一本书。&ldquo;这些年我们都很投入地创作历史画,今天完工了,倒反而有些失落了。&rdquo;</p> <!--/enp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