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一夏,哪里“趣”?
萧山戴村镇自我介绍:“来七都溪,上一杯‘火山咖啡’吧。”
在七都溪上游“亿年火山遗址”区块,最近新入群了一个体验项目——七都溪畔华克山庄里的“密度咖啡”。泡在溪水里,一杯咖啡+一群搭子=“躺平”一整天。这是水与“火”相融。
在咖啡主理人黄铖云看来,“最近萧山城厢街道百尺楼的葵卯是社区店,我们山里是‘躺平店’,为山区文旅增加一些配套设施。”
为何取名“密度”?黄铖云介绍说,咖啡浓度很关键,浓度的谐音,就是密度。
不过,从上周末的市场反应来看,“密度”,是青山绿水的密度,更是文旅消费的密度,甚至达到了“溪位难求”的爆火程度。
戴村近来确实爆火。这一轮“火”,某种角度来自“云端”,一个山顶空间的“引爆效应”,甚至成为戴村文旅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最近,每周六晚17点至20点,升级回归后的第二季萧山潮文化Power“街头旋律”文艺点亮计划,又为“云端”注入更多“诗与远方”的旋律。
位于戴村铜盘顶的“山顶文旅”项目——遐也空间,不同于传统的乡村旅游开发,它代表了一种新理念,用城市审美激活乡村资源。这里,看连绵山林,看夕阳云海,看三江奔竞。令人新奇的空间体验迅速在社交媒体传播,已经使遐也从一个“疯狂的想法”成为戴村的“人文地理新地标”。
当然,遐也的爆火绝非偶然,它生长在戴村精心培育七年的“郊野运动”土壤上。2018年4月,一条80公里长的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通过验收。它穿越石牛山森林公园,翻越萧山最高峰船坞山,串联起天狮飞瀑、亿年火山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但很少有人预料到它会成为改变整个乡镇命运的起点,点燃了戴村从登山步道道赛事经济的文旅新引擎。
近年来,戴村陆续引进了19个户外运动业态:云上滑翔、峡谷漂流、高空秋千、卡丁车、攀岩、丛林探险……2025年,戴村更是沿着 “郊野运动赛事年”主线精心布局,从4月的第十届戴村山地马拉松开始,强悍泥人儿童障碍挑战赛、斯巴达勇士赛、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等十余项赛事贯穿全年。可以说,山水之间,处处是赛场,并持续释放“磁场效应”。
经济数据印证了这一“跃变”。2024年底,戴村全镇22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突破150万元。2025年1—5月,全镇22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632万元,其中有5个村前五个月经营性收入超过120万元。以佛山村为例,一条未来乡村组团振兴示范带以云山峡谷漂流为龙头,带动周边村以资源入股,通过村企合作实现收益分成。单是佛山村的商业街和旅拍城堡项目,联合周边6个村采取“运营+资金”双前置模式,年均保底增收可达85万元。
今年6月的斯巴达勇士儿童赛更成为最佳检验场,吸引国内外6000名小选手,带来2万人次客流,全镇30余家民宿提前订满。
沿着赛道,一个个“遐也”显然也成为重要的配套,共同构筑起戴村的文旅生态。
当然,从山顶、山腰再到山脚,密度咖啡、云石里自然中心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条贯穿山顶到山脚的“全链路文旅生态”逐渐成型。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戴村的“垂直文旅消费带”,是从云端到溪谷的垂直激活。特别是山脚下,中国视谷·专精特新产业园正破土生长。2025年萧山“新春第一锹”落在这里,揭开了戴村“时代大走廊经济”的序幕,又是对戴村山水文旅的“科技反哺”。
【短评】
山顶引爆流量 山脚智造未来
当大家还在讨论乡村振兴路径模式时,戴村正以“山顶文旅+山脚智造”的双引擎,重塑乡村经济的时空逻辑。前者激活生态资源,后者注入科技动能,青年成为双向转化的催化剂。而戴村的探索同时也给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解法,用绿水青山引来人,用产业平台留住人,用青春活力重塑城乡关系。
正如连接遐也空间与视谷园区的林道所隐喻的——乡村振兴的未来,不在云端也不在谷底,而在垂直价值链的每一次能量交换中——就像密度咖啡那杯带着溪水凉意的特调,既沉淀着山巅云雾的灵气,也融入了视谷算法的精密。可见,乡村不只是城市的背面,而是发展的另一面。从云端到山脚的垂直链,正重塑乡村的DNA,成为激活全域的流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