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动漫游戏> 正文
《黑神话:悟空》艺术展怎么打破传统展览边界
发布时间:2025-04-24

4月9日,“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盛大启幕,瞬间成为全城热议焦点。观众怀着对神话的遐想,以及对数字艺术的探索热情,涌入这个虚拟游戏与现实艺术交织的奇妙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展览也是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的首个同频活动。

主题展览从来不是展品的堆砌,它是城市文化底蕴的具象化呈现,也是人文生态发展的鲜活缩影。那么,在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今天,一场优质的展览究竟能为观众带来怎样的价值?当各类展览层出不穷,又该如何打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文化盛宴?

01

破界立新

开幕即爆满的“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以工业化生产水平重构了数字艺术空间。这种“现象级”热度,不仅源于游戏本身的高口碑,更在于其打破了传统展览的边界,创造了“游戏即艺术、艺术即体验”的新范式。

展览的突破性,首先体现在数字技术对物理空间的彻底重构。团队耗时三年扫描云冈石窟、敦煌壁画等文化遗产,将水陆庵悬塑、飞天动态美学等元素融入游戏场景设计。

比如,在“明邪正”单元,5.5米高的黄风岭崖壁场景耗时7天7夜搭建,无头灵吉菩萨弹奏弦琴,其放大至一人高的头颅植入了真实发丝,悬塑背景则以陕西蓝田水陆庵实景为蓝本,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刻,与动态游戏画面形成虚实交叠的震撼效果。

展览的文化深度,在于对《西游记》IP的创新性解码。从唐宋山水到佛教造像,这些深层的文化基因经过虚幻引擎、动态捕捉等前沿技术的创造性转化,在《黑神话:悟空》的视觉设计中获得了当代表达。

比如,“会元龙”单元陈列的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彩塑复刻品,与游戏角色设计形成跨时空对话,清晰展现古代工匠的神话想象如何转化为现代数字艺术的创作母题。当传统文化拥抱现代科技,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拓展着文化传承的可能性。

展览的成功,更在于重塑了观众与艺术的关系。展览以游戏《黑神话:悟空》为核心,打破数字艺术的虚实壁垒,在实体空间重现游戏中的经典叙事与角色、场景、道具等内容,让观者能近距离欣赏游戏原画与制作细节,探索幕后开发故事。

这场国内首款3A大作与艺术展览的破圈联动,不仅以《西游记》的经典叙事掀起中华美学热潮,还将我国优秀风景建筑嵌入细节场景,极大助推了文化出海。

02

热潮解密

《黑神话:悟空》艺术展的火爆,绝非偶然。这种突破性的展览形式,能让人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的魅力,并打破观众与作品之间的隔阂。那么,为什么此类展览会越来越受欢迎呢?

打破传统。传统的展览往往是展出静态的绘画、雕像等作品,让观众站在一旁观看。然而,随着观众对于艺术需求的变化,当下的主题展览则用动态、互动等方式让艺术作品“活”起来。

比如,由英国艺术团体兰登国际创作的作品《雨屋》,允许参观者进入一个模拟下雨的空间。当人们经过时,周围的雨水会自动停止,仿佛形成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干爽地带。这样奇妙的经历不仅打破了常规的艺术欣赏模式,也让参与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奇与惊喜。

跨界融合。主题展览的火爆,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它与科技、历史、音乐等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进一步拓展了可能性。

比如,“无穹”中国·航天沉浸艺术展将中国的历史、神话与航天成就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太空之旅。观众站在舷窗前,可以像宇航员一样俯瞰地球,见证晨昏线交错、极光闪烁的景象。这不仅让艺术展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也让人们更加感受到艺术与科技、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社交属性。社交需求驱动年轻人成为看展主力,也让展览变身社交“打卡场”。年轻群体热衷与同好共赏作品、分享观展心得,更通过朋友圈、抖音等平台晒出打卡瞬间,将个人体验转化为社交货币,形成“观展—分享—引流”的社交闭环。

这种将艺术体验与社交属性深度绑定的模式,让展览从单向输出变为社交媒介,既满足年轻人自我表达与圈层认同的需求,也借由社交传播效应,使其迅速晋升为现象级文化潮流。

03

长效破局

在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当下,主题展览若想持续火爆,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打造出别具一格且深入人心的体验。

深挖内容,故事串联展品。主题展览的核心魅力,源自对内容的深度挖掘与精心编排。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每个展品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故事则是串联起这些“角色”的关键线索。

以“天开一统——秦汉文物主题展”为例,该展览汇聚11个省份、16家文博单位近400件/套文物精品,涵盖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多样类型。从展现海上丝绸之路遗珍,到诉说海昏侯国金银瑰宝的故事,再到呈现西北大地甘肃简牍的古老智慧,全方位勾勒出秦汉王朝的磅礴历史气象,展览自开展以来热度居高不下,吸引了大批观众。

科技助力,打造沉浸互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合理运用科技手段,能为展览注入全新活力。通过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打破传统展览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为观众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观展体验,让展品“活”起来。

比如,“我有根,但我流动”弗吉尼亚・伍尔夫房间互动展以沉浸式空间串联伍尔夫经典作品的奇妙世界。步入不同的房间,有不同的互动体验,在“到灯塔去”房间,AI 生成的文字在墙面跃动,在“伍尔夫的流动书桌”,主题自拍定格专属于你的文学永恒瞬间,展览以多元互动形式打破时空界限,让游客在探索与沉浸中,感受文学艺术跨越百年的流动生命力。

贴近大众,提升审美体验。展览要想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就必须在审美表达上贴近大众。一方面,在展品选择与展示方式上,要避免过于专业、晦涩难懂的呈现方式;另一方面,注重展览空间的设计与氛围营造,引导观众深入欣赏展品,领略其中的魅力 。

比如,近期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举办的“雪泥鸿爪——苏轼主题现当代名家书画展”汇集了沙孟海、孔仲起、王伯敏、吴山明等现当代书画名家的作品,他们以苏轼脍炙人口的诗词为创作题材,用大众熟悉的书画艺术形式,用笔墨丹青诠释着苏轼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境界,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与苏轼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当展品褪去静态陈列的外衣,化作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符号,展览便不再是短暂的视觉盛宴,而是成为镌刻在观众记忆深处的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