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伊始,浙江大视听产业“奋力一跃”迎来大动作,伴随着炎炎夏日的炙热,点燃的还有行业的热度。
7月17日,浙江召开全省大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对近日印发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大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解读,分析研判当前大视听产业发展形势,明确产业未来主攻方向,部署下阶段重点任务。
将于8月1日起施行的《意见》提出,浙江将在人才队伍、财政税收、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等各方面,全方位推出新政策“硬货”。加强融合应用,结合各地领域优势,在“视听+”方面创造出更多应用成果,打造更多业态模式,推动大视听设备、技术等真正落地“变现”。
不难看出,锚定这样的目标,乘着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力,浙江省正牢牢抓住大视听产业发展政策的东风乘势而上,全力调动和整合各方资源,助推全省大视听产业持续攀登新台阶。
浙江为何如此倾力打造这样一个高科技、高附加值、高传播效能的大视听全产业链体系?其深层的战略思考又指向何方?
1
向阳而生
先来说说什么是大视听产业。
大视听产业,也被称作数字视听产业,它是指以视听产业为引擎构筑起的全产业链条。
其核心层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现行统计口径下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为主,包括内容生产、媒体广告、节目版权、有线电视网络业务、智慧广电及融合业务、视听产业基地(园区)建设等重点领域。
而其外延层,是指视听作为一种产业元素,由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等驱动形成的视听衍生产业,涵盖数字视听与文化、科技、旅游、演艺、直播电商、医疗、教育、康养等各领域的融合发展业态。
视听产业是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扩大内需的强力引擎,自1958年新中国第一台电视试制成功问世以来,中国视听产业的帷幕正式拉开,至今已走过六十六个春秋。从模拟电视机到智能电视,从收音机到无线音响,终端设备的迭代更新推动着视听产业的持续进步。
如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正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推动着大视听产业的创新步伐。
近年来,国家对大视听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凸显。2020年9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首次将“构建新时代大视听全产业链市场发展格局”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领域,为大视听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创新数字技术应用的双重推动下,大视听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人,使用率达98.3%。
如今,大视听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其发展潜力无限,未来可期。
2
逐光而行
浙江,作为中国大视听产业的重要集聚地,正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发展热潮。
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浙江探索“十大行动”,“发展大视听产业”正是重要板块之一。
2023年,浙江大视听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现营业收入9647.1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影视生产4399.6亿元,装备制造747.7亿元,文化服务1213.6亿元,动漫游戏3286.2亿元,各细分领域全面开花。
特别是在今年一季度,浙江大视听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增幅高于规上文化企业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
目前,浙江拥有23个大型视听产业基地(园区),其中国家级视听产业基地的数量在全国仅次于首都北京。网络剧和微短剧的生产能力稳居全国榜首。在产业基地面积、入驻机构数量、从业人员规模、税收贡献、利润总额等方面,浙江均成绩斐然。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及海宁基地、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中国(之江)视听创新创业基地都是国家级大视听类产业基地,它们的崛起为浙江的视听产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杭州、宁波、金华三市构成了省内大视听产业的“黄金三角”,集聚了全省80%以上的视听创作主体,为全省贡献了近70%的营业收入和50%以上的项目投资。
以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为例,这个成立20年的产业集聚区不仅是拥有巨大规模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也是文化浙江建设的金字招牌。当前,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已入驻影视企业超2000家,全国排名前10的有8家在此扎根,形成了密集的影视产业集群。2023年,集聚区实现销售收入159.6亿元、税收收入6.9亿元,接待剧组489个,较上年增长48.2%,展现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影视产业集群。
而在新媒体和直播等新兴领域,浙江同样走在前列。比如,被誉为“中国直播电商第一城”的杭州,吸引了全国70%以上的头部MCN公司在这里布局。在短视频直播行业异军突起的无忧传媒,2019年从北京转战浙江,做优网络直播经济,见证了新媒体视听产业在浙江实现二次攀登。
再如,在微短剧和网络影视剧的创作赛道上,浙江多地已经抢先布局,网络视听企业活力四射。以杭州为例,西湖区、余杭区、临平区等地自2023年以来纷纷加大投入,推动杭州成为中国微短剧行业重镇,一条集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影视审查、宣发、院线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正在这里加速形成。
浙江,正以坚定的步伐和创新的姿态,引领着大视听产业的未来潮流。
3
蓄势待发
在浙江这片充满活力的产业沃土上,视听产业的根基坚固,拥有推动行业向前迈进的优势要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安于现状。从宏观层面来看,浙江在网络视听精品内容供给、产业融合水平以及新质生产力的提升等方面仍有待加强。在新技术不断迭代的当下,浙江如何构建高水平的大视听生态格局?
双星并耀。在大视听产业中,长短视频如同双子星,各自闪耀,共同占据着产业的核心地位。推动长短视频的互利共生,成为大视听产业布局的关键所在。长视频,如影视剧、纪录片,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品质、独特的影像风格、精心构建的故事框架和角色塑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而短视频,如微短剧、微综艺,则以敏锐的话题捕捉和年轻化的表达、碎片化的观看体验,精准击中用户的兴趣点。二者并非相互排斥的对手,而是各有千秋的竞合伙伴。从业者应打破思维定式,突破单一模式的束缚,融合长短视频的创作优势,从大视听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巧妙运用不同的叙事手法和篇幅,打造精品内容,构建内容新生态。
跨界绘彩。在数字智能时代,大视听产业的版图正不断扩张。塑造“视听+”新产业蓝图,关键在于拓宽应用场景。横向来看,大视听产业应跨越传统界限,将触角延伸至文旅、教育、医疗等领域,借助前沿技术和精品内容,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互动体验。纵向而言,产业应深耕用户体验,实现“视听+场景”的深度融合,打造出连贯流畅的视听体验。如此,才能在纵横交错中,织就一幅“视听+”产业发展的宏伟画卷。
智能领航。随着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视听领域的应用,尤其是Sora等人工智能视频大模型的问世,标志着全球视听产业的深刻变革。新一代的网络视听将是科技驱动、创新引领、融合发展的产物。《意见》中就提出促进视听领域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视听素材搜索、内容创作、传播推广等领域的研发与创新应用,要求夯实人工智能技术底座,推进音视频数据资源共建共享。
比如,乌镇之光超算中心作为浙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重大投资,不仅为大视听产业提供了高效的算力支持,更推动了人工智能算法的研发和优化,广泛应用于智能推荐、内容审核、智能语音等视听领域。
人才筑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想构建大视听格局,就必须充分重视对大视听人才的培养。面对瞬息万变的大视听产业市场,需要建立多层次、多专业、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注意到,《意见》中就明确了对大视听产业的相关扶持,从建立大视听领域专家智库到人才引进需求名录,将大视听领域人才培养纳入浙江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全方位打造一支能够支撑大视听产业发展的人才新力量。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步履不停的“浙”里视听新质生产力正蓄势待发!
- 微信号:hangzhou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