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创产业研究报告> 正文
盘点2023年数字文化建设成果及数字中国发展展望
发布时间:2024-07-02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部署,国家数据局会同有关方面系统总结2023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工作成效,展望2024年数字中国发展情况,编制形成《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昨日正式发布。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和生动实践。数字化手段创新了文化表达和传播方式,丰富了旅游服务内容和形式,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体验和旅游享受。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不仅实现了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数字化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第二章详细梳理了当前数字中国对各产业发展的赋能效应,现将涉及文旅产业发展的内容摘录如下。

数字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数字消费新热点更加多元。在线旅游、在线文娱和在线餐饮销售额合计对网络零售总额增长贡献率为23.5%,拉动网络零售总额增长2.6个百分点。其中在线旅游销售额增长237.5%,哈尔滨冰雪季、贵州村超等旅游亮点频出;在线文娱销售额增长102.2%,其中演唱会在线销售额增长40.9倍;在线餐饮销售额增长29.1%,占餐饮消费总额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2.2%。

数字文化建设全面推进

(一)数字文化宣传持续深入

习近平文化思想网上宣传热潮迅速掀起。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纷纷开设解读系列专栏,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不同领域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深度阐释。新华网推出“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央视新闻的《主播说联播》推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列解说视频,学习强国推出《习近平文化思想金句》专栏,人民网推出了《时习之》,中国新闻网推出了《习言道》等栏目,通过梳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展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重大理论价值。网络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2023年“网络中国节·春节”主题活动期间,各地各网站推出形式多样的融媒体产品和网络文化活动,通过线上下结合、海内外联动的方式,挖掘展示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传承发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活动相关内容总传播量达304.5亿次。数字文化内容海外传播效果显著。网络视听平台通过打造出海APP的方式实现“造船出海”,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截至2023年底,我国网文出海市场规模突破40亿元,海外原创作品约62万部,网络文学海外用户约2.3 亿人,覆盖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3年村落单馆数量排名前15的省(区、市) 

数据来源: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

(二)数字文化内容供给扩容增质

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不断加速。截至2023年底,故宫博物院保存的186万件套文物藏品中,已有90 万件套实现了数字化采集,约占48%。国家博物馆有约143万件套藏品,其中70万件套实现了数字化采集,约占49%。中国美术馆有约 13万件套藏品,近10万件套实现了数字化采集,约占76.9%。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大约有317万册件,有61万册件实现了数字化采集,约占19.3%。数字化让古籍、文物“活”起来。“中华古籍资源库”总计10.3万部(件),2640万页,1013TB,近三年访问量达3 亿人次,呈现珍稀性、系统性、快捷性特征。“中华古籍资源库” 的建成加快推动全社会共享优质古籍资源。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在线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13万余部(件),故宫博物院向社会公布超10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打造囊括了保护、展示、研究、教育等功能的数字故宫。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加快建设。截至2023年底,共有六批8155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村落单馆数量已超过400个,覆盖全国31 个省(区、市),在提高村落地位、扩大村落影响、推动村落保护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9年—2023年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和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

(三)数字文化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3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达到 5.7亿人,较2022年增长7.55%。网络文学用户群体和市场规模持续攀升。截至2023年底,我国网络文学阅读市场规模达404.3亿元,同比增长3.8%。我国网络文学作者规模达2405万人,网文作品数量达 3620万部,网文用户数量达5.37亿人,同比增长9%。2023年上半年数字出版行业营业收入增速为16.1%。网络音乐消费活力强劲恢复。截至2023年底,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到7.15亿人,比2022年底增长3044万人,增长率为4.4%;网民使用率为65.4%,比2022年底增长1.3个百分点。网络视听行业迈向主流化精品化。截至2023年底,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网民使用率98.3%,2023年网络视听市场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1524.81亿元,以网络视听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存续企业共有66万余家。网络直播消费势头强劲。截至 2023年底,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8.16亿人,比2022年底增长6501 万人,增长率为8.7%。网民使用率为74.7%,比2022年底增长4.4 个百分点。2023年前三季度,170家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151家建立了直播基地,全国直播电商销售额达1.98万亿元,增长60.6%,占网络零售额的18.3%,直播电商拉动网零增速7.7个百分点,活跃电商主播数337.4万人,增长164.3%。

(2020 年—2023 年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听、

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和网民使用率

数据来源:《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互联网络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数字社会更加普惠可及

数字体育发展热度不断提升。体育直播用户规模为3.4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31.6%。启动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全网媒体传播量约48.9亿,助力赛事实现全面、垂直、立体化的全覆盖式传播。贵州榕江县(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村超),球场最高上座数达到5万人,全网超过6亿人次在线观看村超直播,村超相关内容话题多次冲上全网各平台全国热榜,全网全平台综合浏览量突破350亿次。

城乡数字化激发融合发展新动能。信息要素流动加速弥合城乡数字鸿沟。2023 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为 16.8 个百分点,较 2022 年同期缩小 4.4 个百分点。各地区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移动支付示范镇,加速推进乡镇基层移动支付全覆盖,促进移动支付与智慧交通、智慧生活、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便民场景深度融合,2023 年我国移动支付使用率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数字技术促进城乡人才和技术双向流动加速。从 2012 年到 2022 年底,我国 34 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 1220 万人。据不完全统计,2023 年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突破 1300 万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超过 15%,且大部分从事农村电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新产业新业态。数字技术加快实现城乡资源高效配置。数字技术拉近了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通过城乡空间融合,加快形成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城市数字旅游、社区团购与农村观光农业、制造农业、创意农业的深度融合,有效化解了农产品加工粗放、产业融合层次低等瓶颈问题。

面对全球数字化变革浪潮,我国数字中国建设持续推进,展现出良好态势。但仍面临核心技术短板、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升级及安全风险等挑战。《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第五章详细分析了当前数字中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并指明了2024年数字中国发展的方向。

数字中国发展形势与展望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数字化发展与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在新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下,数字中国建设将继续扎实推进,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数字中国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日益深度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极大改变了全球要素资源配置方式、产业发展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与此同时,全球数字领域竞争加剧,数据安全风险日益突出,我国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还存在短板,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为明显,这成为建设数字中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数字化变革浪潮涌现。数字技术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目前,数字技术演进已经从导入期进入全面拓展期,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快速渗透,全面推动了社会治理方式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加速了人类向数字社会的跃迁。各国深入推进数字化发展战略。伴随全球数字技术的不断突破,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加强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纷纷将数字技术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加强前瞻性战略布局,陆续公布和实施数字化发展战略,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国际数字领域竞争日趋激烈。数字时代的国际格局正在加速重塑。国际数字治理合作方兴未艾。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国际数字治理提出新的要求,推动国际社会加快通过合作推进数字治理体系构建。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合作机制以及《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区域性经贸合作协定均在积极进行数字治理合作探索,全球多双边数字治理机制不断完善。

从国内形势看,数字中国建设扎实推进。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动能不断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不断提升,数字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同时,我国数字化发展仍面临一些制约,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数字关键核心技术仍存短板。我国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但数字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高端芯片、工业控制软件、核心元器件、基本算法等与数字产业相关的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原创性颠 覆性技术储备不足,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生态构建能力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数字化发展水平不平衡。近年来我国数字化发展较快,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数字化进程滞后于城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部分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面临数字鸿沟的挑战。数字基础设施有待优化升级。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位,但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仍存短板,算力资源布局有待优化,使用率存在提升空间,算力网络传输性能、协同调度能力仍有待提升,算力网络在赋能行业发展方面的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数字安全风险需高度关注。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数字安全防护和提升数字治理效能,但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平台垄断、算法滥用等问题频繁出现,数字基础设施遭受攻击、大规模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被泄露等各类数字安全威胁风险仍然存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对国家级网络攻击的能力有待提升。

(二)2024 年数字中国发展前景展望

2024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展望 2024 年,数字中国建设将与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协同发力,成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

一是基础制度进一步优化。随着国家数据局和地方数据管理机构成立,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数字中国建设统筹协调机制更为完善,部门协同联动、政策协调和工作统筹得到有效加强。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机制等政策制定和落地实施将取得积极进展,适应数据要素特征、符合市场规律、契合发展需要的基础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为形成要素高效配置、流动合规有序、分配公平合理的数据市场奠定基础。

二是数字技术创新实现进一步突破。量子信息、5G/6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望继续保持全球第一梯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提供强劲动能。“人工智能+”行动的实施和多模态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将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拓展应用场景,技术赋能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同时,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加快数字化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攻关进程,推动高端芯片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进一步增强,国产操作系统、工业软件性能将显著提高,规模化推广应用不断提速,数字技术自立自强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三是数据要素价值进一步释放。重点行业和领域数据要素开发利用将进一步深化,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数据供给质量将持续提升,数据赋能经济提质增效作用将更加凸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数据资源将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与人工智能技术耦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布局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将进一步倒逼各行各业加快建立高质量的数据集,数据产业将快速发展,并进一步渗透到其他产业,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数据的价值将更加凸显。各地将加快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授权运营,进一步理顺公共数据要素的公益性和市场化关系,推动公共数据“流得动、用得好”,加快释放公共数据要素的价值。

四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算力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协同联动,通用计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超级计算中心等算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序。国家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更为完善,数据流通环境显著改善,数据质量标准和数据价值评估体系、数据安全评估体系更加健全,跨行业、跨地域数据要素流通平台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是数字经济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将继续稳步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持续提升,数字产业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落地生效将进一步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将进一步加快,并成为拉动数字经济增长新的爆发点。低空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北斗技术的规模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农业信息化率将进一步提升。数字消费群体将扩展到全年龄段消费者,并在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继续发挥引擎作用。数字产业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东部地区投资将保持稳健增长,西部地区投资增速较快,东北部和西部地区在数字产业领域的投资增速将高于东部地区,区域投资将更加趋于平衡。

六是数字社会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数字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化,以数字化助力更高水平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数字化对教育、医疗健康、人社服务、交通的赋能作用不断凸显,民生服务不断优化,数字惠民极大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数字技术将不断加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积极作用更加凸显。

七是数字领域国际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数字领域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进程将加快推进,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制定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方案。数字通关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进程加快。“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继续稳步推进, “丝路电商”伙伴国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数字贸易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数字化绿色化产品“出海”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短视频将成为影视产业“出海”的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