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天连演9场大戏 杭城白领掀起昆剧"杭儿风"
发布时间:2012-03-28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alt="" border="0" src="/upload/files/info/200906/E20090612091448-5500.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昆剧《长生殿》剧照</p> <p> 13天连演9场昆剧大戏,平均上座率达7成</p>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p> 杭城白领掀起昆剧“杭儿风”把昆剧演出当成音乐节一样办,还办出了音乐节的时尚感和音乐节没有的“文化积淀感”,好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p> <p> 昨天,随着《紫钗记》的满场喝彩声,“红星文化·新古典时代”之昆剧《长生殿》《临川四梦》系列演出完美落幕,13天9场大戏,平均上座率达到7成,其中《牡丹亭》的上座率超过9成,还有红星剧院拿出的60万元收入报表,让很多人犯糊涂了:这是昆剧吗?</p> <p> 昆剧像电视剧一样吊胃口</p> <p> 13天演9场戏,这比好几个音乐节串起来的时间还要长,用来演昆剧,会不会有点别扭?但要知道,这可是两部经典巨作《长生殿》(四本)和《临川四梦》(五本)第一次在国内集结上演。“一开始说要这么个演法,我都吓了一跳。”著名昆剧艺术家汪世瑜告诉记者,“但演到后来,观众的胃口就被吊起来了,就像看连续剧一样。”</p> <p> 红星剧院经理陈国欣深有同感,很多人一开始只买了《长生殿》一场的票,看完出来,马上买了第二天的票。等到四本全部看完,直接“裹”走了后面《临川四梦》的全套票子。“汪老师说得没错,就跟守在电视机前等节目一个道理。”</p> <p> 节目好,关键在演员。汪世瑜说,多年后破例彩妆登台,是因为看到蔡正仁、梁谷音、计镇华、张洵澎、张静娴、张铭荣、刘艺龙、方洋这些“老国宝”全都在阵容里面,“这样再不去演,我只怕到时候没有后悔药吃”。</p> <p> “文化外延”才更“要命”</p> <p> 票房数据和观众年轻化,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告诉记者:“这次的演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演出,更像是一个纪录,一个文化事件。”围绕这次“疯狂演出”所产生的文化外延效应,才是“要命”的东西。</p> <p> “确实,现在回过头去看,我更愿意把它称为一项文化活动,而不是单纯的演出。”陈国欣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演出前他们去“西溪湿地”的洪昇故居祭拜,随行的一位大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洪昇是杭州人,我突然有点自豪。”</p> <p> 掰掰手指头,像“西溪湿地”祭拜洪昇故居、“昆剧名家进校园”、“昆剧名家雅集”、“沪浙昆剧发展座谈会”等穿插在演出间隙的“星星点点”,活脱脱就像一条丝带,串起昆剧600年的表情。</p> <p> “这次以后,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知道了洪昇就是杭州人,而且在西溪湿地住过;又有多少人醍醐灌顶——原来汤显祖唯美的《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在浙江写成的。”在陈国欣看来,这些都让《长生殿》和《临川四梦》的演出,多出无限的持久意义,“这应该是音乐节比不上的东西吧?”</p> <p> 名流和年轻人,两样都不少</p> <p> 都说昆剧正在年轻化,通过这次“绵延”的演出,我们才知道,评论家们并没有说大话。9场演出下来,剧场里年轻人的比例,一直稳稳地保持在60%左右。“跟《杜拉拉》这些话剧都挺接近了。”陈国欣说。</p> <p> 因为这个“好玩”的现象,央视著名主持人白燕升也闻风赶来杭州,进行了为期3天的拍摄,白燕升告诉记者,以前只听说昆剧是“时尚玩意”,直到镜头扫过去都是年轻面孔,自己才真的相信。</p> <p> 因为时尚,所以无畏。很多年轻人毫不讳言是第一次看昆剧,甚至有人在接受白燕升采访时说:“第一次看,虽然不懂,但就像听交响乐一样,未必在场的每个人都听得懂,但是感受到‘美’的能力是一样的。”</p> <p> 除了年轻人,这也是近几年来吸引最多名流的戏曲演出。有观众看着看着,突然就发现马云坐在身边,和自己一样陶醉。台湾艺人陈志朋和方芳,也先后在剧场出现,但在昆剧的世界里,这些名人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引起骚动,主角只有台上的计镇华、汪世瑜们,就像方芳说的那样:“我是来看计老师演戏的,要采访也应该采访他,就让我完整地看场戏吧。”</p> <!--function: content() parse end 0ms c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