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观点|城市中的创意营造和旧厂新生
发布时间:2022-11-24
来源: 言之有范

当“空间”成为城市生活中重要的消费载体时,“文化产业”与“消费空间”的有机融合亦成为城市文化治理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消费的不断转型升级,消费空间正日益从满足人的“物的消费”转化为以提升人的精神消费为目标的“时间消费”,这将进一步改变甚至颠覆传统消费空间的表现形态和文化内涵,因此文化产业消费空间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并向其他业态融合、跨界、拓展。

卜希霆:

“四类空间”的文化消费模式

文化产业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上“摸不着”“看不到”的产业,而是与老百姓形成紧密的共生关系,要让文化产业消费如同老百姓吃饭、喝水一样习以为常。培养忠实的文化消费群体,培养高端的文化消费习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是发展“四类空间”文化消费发展的初心。

——卜希霆

四年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老师曾对“四类空间”的文化消费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用创意营造激活城市“消费空间”的方法论。卜老师认为,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交叉性、融合性,通过与多种传统产业进行融会贯通,才能变成更具附加值和产业融合性的业态,因此文化产业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落地生根,与社区、商场、园区、小镇形成水乳相融的关系,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定的融洽关系。以下内容将从这“四类空间”出发,分享卜老师的核心方法论。

“社区”是老百姓长期生活的场景空间,文化产业介入社区消费空间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竞争性企业,主要提供文化产业类的供给消费;另一种是公益企业(NGO),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供给和公益服务。需注意的是,应适度引导企业、文化产品和产业进入社区,当过度的消费空间被开掘时,必然会遭到各方面的干预,使得社区文化充斥着商业气息,从而失去了文化消费供给赋能人民美好生活的初心。

文化产业入驻社区后,应站在消费升级的角度去规划设计整个社区的文化产业品牌,让文化企业与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实现有机结合。如英国伦敦西区的戏剧业态、美国纽约百老汇演艺业态、北京东城区“故宫以东”文旅业态等,以引导市民形成长期消费的文化共识为初始,再逐步扩大文化消费市场。

“商场”作为文化产业消费的主战场,也是商品流通的主渠道。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电商平台的崛起,使得传统商场及以超市为主的实体店受到了摧枯拉朽式的冲击。在此背景下,聚合多元业态的“城中之城”——城市综合体应运而生,大多文化综合体建立在交通枢纽周围,辐射范围广,聚焦周边社群,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创消费集聚。为了拓展消费空间,愈来愈多的实体商场正在转型升级,逐渐转变为以文化消费为引导,以场景式、艺术式、生态式为主题的大型商业或文化综合体。

如北京朝阳大悦城的“悦界”“度刻”主题空间、三里屯、侨福芳草地等文化综合体在规划和设计中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城市多元化、综合性的文化需求,通过入驻餐饮、电影、游戏、儿童娱乐、书店、咖啡厅等产业,逐渐形成集艺术性、娱乐性与体验式于一体的综合体商区,并不断打造更为新颖的文化创意产品。

“文化创意园区”是上个世纪末在文化创意产业兴起后,顺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而形成的园区化、规模化的表现形态,通过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形成了一个适合于企业聚落。然而,经过二十年的衍进,也面临了举步维艰的共通问题:受到全球化经济下行以及互联网经济冲击,越来越多的园区空间空置率上升;原有园区的封闭性导致文创园区脱离开城市消费主体,虽偶有游客光顾,但文创消费产品“乏善可陈”,文化消费功能较弱,若想将文化产业园区的消费空间进行拓展,可分为三步策略。

首先,应建立开放式文创园区。通过引入剧场、影院、游戏竞技等互动式体验的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消费场所空间的特色与吸引力,引导各类高端文化消费者进入,打造文化消费场景,营造“文化舒适物”与“旅游吸引物”,创造文化消费机会。

其次,应营造创意化消费场景。面对园区空置现象,应进一步盘活园区文化消费内容,并通过“互联网+”激活园区业态、建立周边社区和线上社群,打造定制化、体验化、互动性、N次元的文化创意空间。通过打造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形成差异化、品质化、多元化的文创园区消费体验,满足主客一体的全域、全时、全年龄段的沉浸式的文创消费新需求。

第三,应激活常态化夜间消费。大多文创园区属于白天“人气盎然”、晚上“门可罗雀”,这反映出一个城市文化消费的夜生活能力不强,若能将文创园区夜间经济带动,将剩余空间和价值全面利用,消费商机将能继续在园区内盘活。夜间经济也是可感触的体验型经济,这就要求不断提升园区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完善园区城市服务的功能性。夜间经济的活跃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去虚向实、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夜间经济正在成为新时代都市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及彰显城市特色与活力的重要载体,文创园区激活夜间经济亦是大势所趋。

“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近些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浙江、上海、北京、成都等各省市都出台了地方政策来助力,兴起了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关于建设“特色小镇”,卜老师提出了关键性建议。

“特色小镇”不等同于“旅游小镇”,在发展旅游业等业态服务外地消费者的同时,更应主动引领在地居民的文化消费,提供适宜本地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本地居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增进在地自身的文化吸引力与地方认同感。例如应把相声、曲艺、小剧场话剧、脱口秀、剧本杀、密室等更具长期文化消费的品牌性文化产业消费内容植根小镇空间,让消费者养成可持续的文化消费好习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全新的消费观下,体验感、沉浸感与互动感变得越来越重要,体验经济正在迅速崛起,消费者对于文化消费的体验要求也在与日俱增,精致、个性、沉浸的情感诉求在文化消费的占比中不断攀升。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沉浸式商业街区日渐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例如场景类、主题类或举办娱乐产品的衍生集市活动等,在具有一定粉丝基础的IP文化基础上场域培育壮大新型文化消费场景,提升体验、沉浸、互动的场景功能。抓住老城区、老厂区、老商区、老住区等四大城市更新场景,围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深度应用,未来城市要大力发展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沉浸式文化产业新业态。沉浸式体验更多的是虚拟情绪的塑造,而线下的实际体验有很多偶然性和真实性,沉浸式体验和实景旅游的有机结合,正在改变并且重新塑造未来城市的消费空间,立足数实融合,以“科技驱动”,激活旧有城市文化消费空间。富于想象力的未来城市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消费将更值得期待。

周迓昕:

贰厂的“在地化”新生

贰厂作为民国时期中央银行印钞厂,位于渝中区鹅岭正街1号,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曾经一直肩负着印制各种有价证券的重任,除此之外,还包括各种税票、邮票以及政府文件等。后来,这里成为了西南地区重要的印刷中心,特别是彩色印刷,彼时的贰厂曾几乎垄断了整个重庆市场。2012年重庆印制贰厂整体搬迁后,原址空置了起来。

但贰厂并未因此变成一块废墟之地,在周迓昕与团队的眼中,贰厂是一个绝佳的创作空间。周迓昕,江湖人称“贰厂厂长”,既是艺术机构投资人,同时也是金融硕士、资深营销策划人。他把废旧的工业遗存印制贰厂带向新生,用自己的方式在鹅岭之上,探寻着连接新渝派文化与重庆母城文化记忆的纽带,得到新生后的TESTBED2贰厂文创公园如今已是重庆市渝中区旧城改造示范项目。

周厂长曾说:“两江四岸,蓝天白云,它是我繁华的重庆。破败不堪的背街背巷,它也是我充满烟火气的重庆。高楼林立的核心商务区非常让人骄傲,但市井小巷也是我们每一天生活的场景。”他并没有把贰厂看作文创园,而是一个母城的城市更新试验场,在这里他想保留、塑造真正属于重庆的文化,用文创去致敬重庆的“乱劈柴”文化。在这一切看似任意为之却又和谐共生的背后,是重庆这座城市真正的国际化态度。

周迓昕从未定义未来的贰厂会是什么样子,从规划伊始,贰厂从未做过业态占比的划分。在周迓昕看来,每个区域消费者的需求都存在差异性,而这种需求是自然呈现的,不需要人为的刻意干扰。贰厂在设计理念上采用了在地化创作,通过深入地解构在地文化,充分保留现场机理,还原历史基础之上重构现实。以开放和留白的方式,让历史、当下、未来在贰厂形成对撞,通过在地化创作,突出特殊场景当中新旧之间关联性和戏剧感,为人们提供一种“当下的沉浸”。

贰厂在“沉浸式”内容的打造上邀请了本地团队做自创,与小说IP合作,通过在地场景、在地文化、开放生态空间,以教堂为舞台、城市为背景、荒野为主题,和国内外的优秀戏剧、游戏团队一起,联合打造一场以特殊场景为核心、在地文化为基础的沉浸式作品。实景的游戏剧场、机关设计、剧本创作中心、中国最前沿的NPC培训中心、知识产权中心、IP孵化中心……至此,贰厂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创园区了,而正式踏上了产业化的道路。

每次问到周厂长最喜欢贰厂哪个特质时,他都毫不犹豫地回答了两个词“自由生长,不受束缚”。在文创商业项目打造过程中,文化让道于商业的情况屡见不鲜,对商业价值急功近利过度挖掘,使得原本打着“文化创意”旗号的文创园悄然变味,园区“文化氛围不足”,只会变成一个个可复制的小商品市场。而贰厂正是因为不受束缚、没有捆绑,才能做到真正的极度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