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被需要的《独行月球》,能盘活电影市场吗?
发布时间:2022-08-15
来源: 言之有范

这个暑期档终于重现了难得的热闹场面,但这一局面能维持多久仍然是未知数。

作者|杨刘昕

来源 | 言之有范(yzyf2014)

在经历了一段相对沉寂的时光后,中国电影市场久违地有了热闹的氛围。由开心麻花出品、科幻+喜剧的类型融合、打着“沈腾马丽时隔七年再合作主演剧情长片”标签的《独行月球》,不仅成为了近期最热门的作品,更有望拯救低迷了近两个月的暑期档大盘。在正式上映之前,《独行月球》预售就破了1亿,截至发稿前,累计票房已突破22亿。

疫情冲击市场沉淀

商业喜剧恰逢其时

对于今天的电影市场和观众而言,《独行月球》是被需要的。

疫情反复造成的电影撤档,清明、五一档期先后遇冷,电影院遭受冲击求片若渴,观众“无片可看”也渴望找到一个情绪发泄口。因此,一部符合大众审美的商业喜剧片自然就备受期待。

《独行月球》改编自韩国漫画家赵石的同名作品。剧情大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抵御灾难拯救地球,各国联合部署了“月盾计划”,在月球上建立了基地。然而在一次紧急撤离中,基地员工独孤月(沈腾饰)因为“意外”被遗落在了月球上。随后地球被毁,以为自己成为了宇宙中最后一个人类的独孤月,开启了漫长的“独行之旅”。

软科幻与喜剧的类型叠加虽说是麻花的一次全新尝试,但却仍然是其擅长的类型元素融合。《夏洛特烦恼》属于穿越与青春混搭;《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添加了黑帮元素;《西虹市首富》则在一夜暴富的故事主干中加入了体育元素。不同的类型元素与喜剧产生对撞,从而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开心麻花也很聪明,保留了科幻片的外壳,但弱化了并不擅长的科幻部分,而是充分强调喜剧效果。整部电影笑点丝滑且密集,一句“原本你是一线艺人,现在是一号线艺人”更是在黄子韬的本色出演下达到了“1+1>2”的效果,不少观众觉得“得到了解压,能值回票价”。

《独行月球》开局就能取得如此惊艳的成绩也在情理之中,抛开市场环境不谈,开心麻花主创、科幻+喜剧、“含腾量100%”、沈腾马丽再合作这几个标签就已经足够吸引观众入场了。

而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一部商业喜剧片,只要能够在逻辑自洽的前提下达到“好笑”的效果,也完全足够了。

新瓶装旧酒,口碑两极分化?

自带话题与流量的《独行月球》,自定档起就备受关注。在初期优秀的票房走势和持续升温的舆论环境之下,更是受到了各路媒体的一致看好。

目前来看,虽然《独行月球》的确开了一个好头,但这股强劲的势头能不能维持下去还有待观察。毕竟,一些口碑上不太乐观的因素已经出现。上映后,《独行月球》在猫眼的评分从9.6分跌至9.3分,豆瓣也从7.3分跌到了6.8分。对影片的评价逐渐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有人觉得这部片有笑有泪,既搞笑又治愈,完全值回票价;也有人觉得在喜剧里强行升华价值观过于尴尬,大多数笑梗和情节仍是“新瓶装旧酒”,缺乏真实深刻的情感力量。相应的,业内的预期估测也有所下调,猫眼专业版对《独行月球》最终总票房的预测也从此前的44亿元下降为了34亿元。

一篇关于影片的影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部分观众的想法。“我相信有许多人像我一样,冲着沈腾,冲着开心麻花去的,我所期望的,是在凡尘俗世之中通过电影获得快乐,暂时摆脱现实的烦恼,享受一段电影的旅途。但是,含腾量100%的电影前半段是熟悉的感觉,后半段我不喜欢价值观的强行升华,冲着轻喜剧、轻科幻来的我不喜欢恢弘的愿景,就一个喜剧的结局合家欢也未尝不可。既要喜剧的效果,又要科幻的史诗与硬核的下场可能是一无所有。”

虽然《独行月球》目前票房走势依旧比较稳定,但在当下的电影市场环境中,在观众已经出现对于喜剧“煽情”的抵触情绪下,仅仅依靠话题和标签来吸引观众入场,维持长久的跃升难度很大。并且由于电影票价的大幅上涨,观众的观影需求非常明确,一旦感觉到影片的最终效果与预期稍有不符,影片的吸引力就会急剧下降。而口碑逐渐的两极分化,后续也很有可能会在票房上反映出来。

头部影片“独行”

电影市场回暖仍在路上

连续三年的疫情冲击,使得电影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发展难题。与其说《独行月球》拯救了暑期档,不如说这一场狂欢更像是头部影片的“独行”。

在整个暑期档正因为缺少“大片”而略显疲态的时候,《独行月球》作为头部影片空降救市。作为大体量的类型片,在特效制作上能看出来它实实在在地花了钱。而喜剧、爱情元素的融合,又消解了部分严肃与枯燥感,再加之沈腾马丽这对CP的双保险和IP电影必备的萌物形象。“大乱炖”般的配置也助力影片收获了预期的票房表现,这也使得它能凭借一己之力拉回众多电影院流失的观众。

从商业的角度讲,它无疑是成功的。在日排片占比平均达50%的基础上,《独行月球》的票房占比达到了惊人的90%以上,上映单周票房就达到了12.4亿,使电影市场时隔22周之后单周票房重新回到10亿以上。而7月份的电影票房最终达到了35亿,超过了前三个月票房的总和。可以说,《独行月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电影市场带来了一些活力。

在影片中有这么一句台词:“好消息是,以后再也没有坏消息了。坏消息是,以后也不会有好消息了。”现实同理,电影市场的反馈也的确为我们带来了好消息和坏消息。好消息是,这个暑期档终于重现了难得的热闹场面。坏消息是,这一局面能维持多久仍然是未知数。

一方面,电影市场在疫情之下被反复波及。从生产端来看,优质内容供给缺乏、全行业产能不足、新片定档上映难度大,在这样的局势下,很多片方也陷入了难以自保的状态。从影院端来看,虽然疫情防控趋向平稳、线下影院逐步开放,但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目前全国营业影院总数还未破10000家,营业率仅恢复至平时的八成。而2022年上半年头部及腰部影院数量也大幅锐减,票房千万以上影院数量由2021年的17家降至11家,500-1000万影院数量同比减少了72.0%。

另一方面,三年来反复的疫情已经使部分观众丧失了观影习惯和观影喜好,很多人也不再将“看电影”纳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是将更多注意力投入线上活动中。今年的暑期档是幸运的,能有《独行月球》这样的头部影片拯救大盘、创造短暂的繁荣,但是在之后呢?又能够出现多少《独行月球》呢?

的确,现阶段的电影市场急需此类头部影片救市,但盘活电影市场并不是靠一两部头部影片就能实现的,观众能否长久的“返场”也并不能靠一两部影片来证明。《独行月球》也是在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之下才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如果将推动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期望,寄托在这类头部影片的身上,似乎也有失偏颇。比起“一枝独秀”,或许电影院更需要的是“百花齐放”。而真正能“带活”电影院的,也并不是靠几部头部商业片,其中最根本、最直接的关键所在还是“大环境”的改变。

不过,至少《独行月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今年观影热度的同时,也为市场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从现阶段来看,受众范围广、观影门槛低、质量上乘的商业喜剧片,也许是吸引观众入场的优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