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观察|新风尚与新产业,城市骑行正在孕育无限可能
发布时间:2022-07-25
来源: 言之有范

作者|罗世宏

来源|言之有范

近来,城市骑行正成为继飞盘、露营之后的又一户外运动热潮。不管是堵在城市车流里骑行者们,还是躺在生产订单中的自行车组件,都使得自行车不仅成了一种新的时髦单品,更让骑车出行也成了Citywalk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当下,打造自行车之城似乎不只是愿景,自行车回归城市,我们的城市空间也在变得更友好。

今天,你骑行了吗?

在疫情影响、短途出行成为刚需的现状下,人们普遍倾向于选择无接触的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减少感染风险;同时,疫情也导致部分消费者赋闲在家,自行车的娱乐休闲属性也有所彰显,骑车出行一时成为风尚,自行车需求快速增长,销量骤增,城市街头呈现出“骑行热潮”。

疫情下公共交通的不确定性让一些上班族将骑行作为主要的通勤方式。在公共交通对乘客人数有严格控制、机动车辆限行等情况下,无接触的自行车成为人们首要的出行方案。它们在城市静态的车流中游刃般划过,成为疫情下城市交通的另一种补充。

在非必要不出行的疫情防控之下,人们对远方风景的向往很大一部分都转移到了家门口的公园绿道上。骑行既环保又健康、老少皆宜,成为风靡于各种群体之间的户外休闲运动。完善的城市绿道,可供骑行的公园及周边丰富的景区资源都为骑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城市骑行将路线定向、社交娱乐、低碳环保、强身健体等元素组合在一起,既满足了疫情下人们低风险出行旅游的愿望,又符合当下年轻人泛娱乐的玩法。据马蜂窝《户外休闲风行报告》显示,2022年热门骑行线路前五名分别是环洱海骑行、千岛湖环湖骑行、桂林十里画廊骑行、西安古城墙骑行、妙峰山骑行以及龙井爬坡骑行。

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平台上关于骑行的数据已经增长了108%,除了上班族的短程接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周末去博物馆打卡、去网红店吃早午餐,都愿意选择骑行。此外,从骑行运动中延伸出来的兼具社交属性的话题,如骑行装备、骑行穿搭等相关话题也成了新的流量入口,自行车变成人手一辆的时尚单品。

既是城市观察,也是社交货币

“如果你曾体验过骑在自行车上那威风和自由的一刻;如果你曾经从悲哀中挣脱出来让心灵融入那两轮飞转的韵律之中,或者在前额挂满汗水奋力向山顶踏攀时感受过希望的复苏;如果你曾骑在自行车上顺着一条长长的山坡像鸟儿一样俯冲而下,心里琢磨着世界到底是不是静止的。”《自行车:自由之轮》中作者这样讲述骑行带给人们的体验。

疫情之下爆火的城市骑行承载着人们对新的城市空间和自我的探寻。某种意义上,城市骑行是一场被限制的游戏,只能在划分不那么清晰、甚至称不上多么宽阔的路道上活动,有一条自行制定或同伴确定的路线安排给自己,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城市探索,是骑行者对城市的一手观察,通过一轮轮车印找回“消失的附近”。

一位骑行爱好者在小红书上分享到,踩着自行车去机场看飞机降落,踩过苏州河上那么多不同的桥和市区的小路。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吹着风,看到好玩的店便直接停下来去瞧一瞧,发现原来骑行才是最适合她熟悉一座城市的方式。

另一方面,城市骑行这类完全以健康为导向的运动,如户外露营等,不提供任何竞争性的满足感,是理性且合理化的运动。人们在骑行路线选择上,既可以以家为中心,精心搭配好骑行穿搭,来回环绕附近街区绿道骑上十几公里,也可以以城市周围景区为目的地,在休闲时间骑个来回。无论是最终呈现在社交平台上的图片,还是自行车码表上的里程记录打卡,当下骑行运动给人健康的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前者甚至有时从属于审美功能。

毫无疑问,在专业人士和成熟的商业资产阶级中,体育运动使人健康的功能和审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结合是最为明确的,在他们那里,体育同社交应酬一起,在使社会资本得以积累的“无偿的”“无关利益的”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在高尔夫、射击和马球一类的高档俱乐部中,体育活动往往只是邂逅对象的借口,或者换句话说,成为了一种社交技巧。

车轮之下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

当下,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洁净、绿色的城市空间,高品质生活意味着拥有对自然环境更加友好的生活方式。在“蹲”一个宜居城市上的社交平台讨论里,年轻一代往往会对城市的房租、交通、文化教育以及环境等元素进行考量。

同样在宜居城市的选评上,《Monocle》总有几项指标留给自行车,自行车友好是对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评判标准,其中包括存放自行车、可以让顾客将自行车带上公共交通工具和店里、设计骑行者专用的区域等。此外,巴黎目标在2026年内实现“100%可骑行”城市,柏林打算创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无车区,只保留步行、骑行以及公共交通。早在2008年哥本哈根市政府发起的“I BIKE CPH”计划中,专门的骑行logo图案在城市街道上的各处广告栏中塑造了统一的视觉符号,同时发行了如贴纸、T恤、环保袋等文创周报产品,使其成为哥本哈根一次颇为成功的城市营销。

在城市营销之外,骑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时髦且政治正确。将骑行场景置换,在推动城市骑行成为文化风尚的过程中,我们的城市又是怎么做的呢?

设计城市骑行线路,骑行+轻旅游带动新网红打卡地诞生

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轻旅游以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等特点受到游客青睐,而城市骑行以其轻装备、无接触、低污染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轻旅游方式之一。通过骑行路线将城市地标建筑和旅游景点串联起来,联动城市骑行打卡计划,让打卡不只在网红餐厅和咖啡馆。从博物馆到公园等地标建筑物和风景区,这些都成为骑行者们新的旅游打卡点。

北京市朝阳区文旅局联合体育局、自行车运动协会共同推出的“五大文旅体融合骑游路线”,以“潮”“范儿”“美”“嗨”“乐”为关键词,五条骑行路线各有其特色,路线中既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此类红色旅游景区,同时也包含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此类自然人类景观,不仅有万家灯火的人烟气,还有一片湖光山色。可见,城市骑行线路的设计不仅是一条自行车行驶道路,而是贯通城市纵横的绿色动脉,推动着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建设。

打造城市骑行体育赛事,以体验促进“体育+”新消费

近日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 激活力的工作方案》,其中指出:要促进体育消费,推动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通过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放体育消费券、组织体育消费节等措施,更好满足群众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体育消费需求。

要持续推广城市骑行运动,以参与感和体验感促进体育消费,举办骑行赛事是一条有效的方式。在成都不仅有国际级别的高级自行车赛事,也有贴近群众生活的城市骑行赛事活动,面向“新手”“进阶”“高手”“亲子”等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赛事路线,人人都能获得骑行体验,如最近举办的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车迷健身节。参加一场骑行赛事,无论是选择购买还是租赁,一辆自行车首先是必备的,其次是头盔、手套、骑行服、水壶支架等配套产品以及码表、车锁、车灯、反光条、可调整支架等零部件产品。

城市骑行火了,随之而来的是骑行经济下的周边体育用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同时,城市骑行不只是“骑”,从最基本的后勤保障、沿途有餐馆吃饭、有咖啡馆喝杯咖啡,到结合路线打卡点特色打造文创集市,这些都需要跨行业融合进行一系列的深度开发。同时也需要优秀的活动策划团队协助,从而挖掘骑行者们的潜在需求,通过“赛事+旅游”发展模式,拉动体育配套产品的消费,进一步推动体育、旅游、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倡导自行车出行,慢行理念促进“人”与“城”的交流

北京市政府2021年编制出台的《慢行系统规划2020-2035》提出,到2035年,将慢行系统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公交+慢行”绿色出行模式,建成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此外,上海、成都等我国大部分城市皆在打造和规划城市慢行系统。慢行,概念上是指走路、骑自行车等非机动化出行方式,它不仅仅研究交通效率,还需要关注人走在路上的综合体验:所见、所听、所感,接触到的一切是否足够安全舒适、方便休息和社交。

城市骑行属于慢行交通的一部分,它提倡人们放慢城市生活的脚步,去享受生活的乐趣。自行车使得人们在城市中与自然、社会接触的空间加大,能够让人们从手握方向盘、眼睛盯着前车的车尾、看着停滞不前的交通拥堵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在两轮转动中欣赏城市街景。当下,城市带来的“孤独感”越发显现,田园梦想也未曾分担多少,城市骑行更像是促进居住者与城市交流的一个切入口,提醒着人们主动地去介入城市公共空间中,打破城市和建筑之间的冷漠,实现交往与空间的互动。

对城市骑行的不同理解,将带来对城市功能和交通规划上的认知差异。一座城市是希望骑行成为最重要的通勤方式,还是将其作为现有交通工具的补充,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又或是作为休闲健身场所?需要去平衡。不论是上班通勤,还是休闲健身,将城市道路更多的空间留给非机动车,自行车在城市中的回归,彰显着“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也在逐渐推动着城市形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