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名家视野> 正文
《开讲啦》朱炳仁:让千年运河流动起来
发布时间:2022-05-22
来源: 杭州日报

作为“运河三老”之一,朱炳仁被邀在CCTV《开讲啦》作“让千年运河流动起来”主题演讲。

运河悠悠,流淌千年。前段时间,断流近一个世纪的黄河以北段运河,首次实现全线通水,这是中华民族在千年运河奏响的新的乐章。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的文化遗产,我从小就生活在杭州的大运河畔,运河和我有着剪不断的“情缘”。三年前,作为“运河三老”之一,我被邀在CCTV《开讲啦》“让文脉流动起来”系列节目中,作“让千年运河流动起来”主题演讲,讲诉我的“运河情缘与申遗情结”。

撒贝宁:今天央视《开讲啦》,我们请来了一位开讲嘉宾。这位开讲嘉宾和大运河之间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接下来就让我们掌声请出今天的开讲嘉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运河三老”之一朱炳仁先生。

朱炳仁:谢谢。其实我不是运河专家,也不是水利专家。大家所知道的“运河三老”,除了我之外,郑孝燮先生是中国非常著名的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是中国非常有影响的古文物专家。其实,我参与大运河的保护和传承,是他们这两位老先生带着我的。

撒贝宁:这究竟是怎样的三个人,他们为了运河做了些什么?我们把这个舞台留给朱老。接下来请您开讲。

朱炳仁:大家知道,在我们的国土上,有一个“人”字,这个“人”字一撇,就是长城,这一捺,就是大运河。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吴王夫差的第一锹土,从扬州的邗沟开始,沟通了江淮、长江和黄河,后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开凿成功了这条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起因就是因为漕运,解决粮食运到东都洛阳的问题。所以,他下决心开通了洛阳到扬州、洛阳到北京的运河。漕运通了,我们这血脉通了,这条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流域。它把中国的最主要的水系串起来了。

中国农耕社会,它的运输靠什么?牛车、马车,翻山越岭,而大件的物体是无法运输,给经济发展带来非常大的阻力,运河开凿之前,百分之五十五的时间段,中国它是分裂的。运河建好以后,百分之八十五的时间段,中国都是统一的。所以大运河,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我们重视大运河,珍惜大运河,爱护大运河,就是爱护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

大运河是民族的血脉,也是民族的文脉。中华民族到现在,一代代在运河边上生存,差不多在运河流域生存的人,有三亿人口。尤其是我们生活在大运河边上的人,深深会体会到这一点。在运河边上的老百姓,每天早上会在运河边上等待运河过来的船。这些渔船、农船的粮食或者蔬菜瓜果,或者鱼鲜,老百姓会直接交易,就在运河边上小码头,叫河埠头,停在那里,在沿运河边上的一些城市,东南沿海最繁华的这些城市,就是靠这样的商业流通发展起来。运河兴就民族兴,所以运河的商业,它带来了运河流域的繁华,带来了我们中华民族,尤其是东南沿海这一带幸福的生活,富裕的生活。

北京城、故宫,说是从大运河漂来的,为什么呢?故宫的金砖从苏州运过来的,故宫建设的木料,它是从中国的西部经过长江,再运到扬州北面,再从大运河运到北京,因为这样运输是最经济的一种运输方式,不光是建筑材料,很多的文化,非物质文化如戏曲,尤其工艺美术的这些技艺、传承、流传,大都通过大运河的。所以,运河不光是一条河,它就像毛细血管一样,输送着它的力量,输送着它的价值。

朋友们肯定在想,你朱炳仁是搞铜的,尽管你生长在运河边上,并不是运河专家,并不研究运河,你怎么会参与到大运河的申遗当中去呢?其实我刚才讲到的,我与两位老先生之间有一个交集,有个故事。当时是在2005年12月的一天,我们在一起聊天。我说有一件事情,感到比较遗憾,本来在大运河上要建一座铜桥,花了很长时间进行了设计,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这座桥没建起来,我非常惋惜,大运河上少了一座能够旅游观光,能够传承的这座精美的铜桥。两位老先生听了以后说,老朱,你不要遗憾,你这座桥没建成,能不能来建一座为京杭大运河申遗的这一座精神上的桥梁?

1987年长城申遗成功了,但是运河那个时候没有提出申遗,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知道长城,它是一个凝固的文物,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保护它,其实只要把一砖一土留下来,但是大运河是一条活的文化遗产,它的生命还在继续,它在流淌,我们在运河边上还在生活。所以,运河的保护和长城的保护完全是两个概念。

当时认为运河能不能申遗,是不是可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很多争议。长城申遗成功二十年了,而运河一直没有申遗。为什么呢?一个我刚才讲了,它是活的文化遗产,第二个,因为京杭大运河六个省市在管理,沿岸有十八个城市,没有统一的机构,谁来申遗?每个城市都在保护运河,这个城市和那个城市互相之间,互不沟通。所以运河的保护,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规划。我们认为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可能造成运河就像一件百衲衣一样的,这里一块补丁,那里一块补丁。

所以,运河的申遗,第一步就要联合起来,联手来做。是不是一起写一封信,给沿运河的十八个城市的市长,加快我们的申遗步伐?于是这封信就在2005年12月15日写好了。我们三个人亲笔在信上签字。这封信发了以后,大家热情一下子爆发出来。在2006年的全国两会上,五十八委员联名提案,要加快运河申遗步伐,支持三个老人。这个时候,郑老已经九十岁了,罗老已经八十二岁了,朱炳仁最年轻,是六十一岁,也是老头子了。所以我非常幸运地就这样,参与了运河申遗的热潮中去。

随后就开展了大运河历史上第一次全线的专家考察,在这次考察活动之前,我和郑老和罗老一起到杭州、到扬州进行先期考察。郑老走到杭州的拱宸桥、广济桥上说,“啊,老朋友,我又来见你了!”他这种深情的这种感受、感情,对我来说是非常震撼。这些文物,这种遗产,是老专家心中的那块肉,是他们的孩子,是他们的亲人。就这样,我们一步步地从桥上走过,感觉到我们跟前辈,跟历史在对话。两位老人很兴奋,他说全国的大考察要开始了,我们一起去,我们一起从北京走到杭州,全线走一圈,看看什么地方,需要我们做的。

文化传承,在这些老专家的心目当中,其实就是他们的性命。我们激动地从北京出发沿运河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很难和我们心目中的运河连在一起,挂起钩来。很多地方,看不到运河,运河已经枯竭了。有时候看到是,一条小沟、小溪,这个上面流着污水,有时候看到,这个就是运河的河道,上面是长的青草,旁边跑着一群绵羊,它已经不是想象中的运河这个样子。可能在北面,我们看到的一些运河,其实很小一段,为了形成景观,水从另外地方打进来,其实这段的运河都断掉了。

我们在运河边上走,我们很伤心:这个是真的中国的大运河吗?这真是历史上两千多年留下的运河的遗迹。我们想,这个运河真的是老了,两千多年了,它衰老了。但是,它还是很有生命力。到济宁,我们看到,济宁开阔的河床,几百艘、几千艘的船,等在那里开航。浩浩荡荡的样子,这种景象,让我感觉到,这才是我们的运河,这才是我们充满活力的运河。从济宁开始到杭州,八百里的运河,还在活着,还在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着财富。

2014年6月22日,是大运河申遗成功的那一天,我在哪里呢?在杭州,就在拱宸桥边上,在迎接大运河申遗成功的一个庆功会上,然而两位老先生没有参加。为什么呢?罗哲文先生2012年过世了,没看到大运河申遗成功的这一瞬间。所以,我怀着敬意,深深地缅怀他。而郑老九十八岁,没告诉他,不敢告诉他,不敢去惊动他,怕他太激动,我们只能深深地祝福他健康长寿。所以,我希望,大运河在走向未来的过程当中,不要走偏差,还是要把我们的文脉,把我们的灵魂,把真正有文化内涵的东西保留下来,不要断流。而要把运河文化传承下去,依靠我们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