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非遗“火”了,非遗真的“活”了吗?
发布时间:2021-11-04
来源: 言之有范

11月4日晚,CCTV6电影频道将直播非遗国潮盛典“潮起中国·非遗焕新夜”,大众目光将再次聚焦到非遗。从1997年《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到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发布,非遗保护与活化传承正逐渐受到全民关注和支持。在获取大众流量的时候,我们也要反思,非遗“火”了,但它离活化还有多远?

可以很明显得感觉到,非遗逐渐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在刚刚结束的十月,从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到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非遗为主题或是有非遗元素板块的节庆展览遍地开花,交织出一幅生动的非遗地图,正在悄然唤醒沉睡的文化脉搏。非遗,真的“活”了吗?

十月是按捺已久的狂欢

“金秋十月”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可以看到,非遗相关节庆、展览选择在此时竞相开花,从“十一”黄金周延续到整个十月末,或许这不是偶发事件,而是一个按捺已久的狂欢时刻。

image.png

image.png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1年十一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减少1.5%,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0.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同比减少4.7%,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9.9%。尽管黄金周假期结束,但旅游消费热情仍未消散。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旅游的观念和习惯正在发生变化,这源于近年来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使人们对休闲娱乐的消费需求扩大,加之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使错峰出行性价比优势日益凸显;另一方面,随着传统旅游业与服务业转型升级,旅游产品供给愈发多样化,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优化了游客旅游体验。传统意义上的黄金周已逐渐形成了旅游“黄金月”,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正在逐步释放。

在较为稳定的旅游市场环境下,此时开展的非遗节庆也赶上了黄金时刻,各地推出一批具有地域和民俗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以地区特色非遗项目为主题开展相关文旅融合活动,促进区域旅游发展。

对非遗节庆有更为直接影响的是国潮兴起带动“非遗热”。 从1997年《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到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遗相关政策体系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完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不断被强调,全社会对文化自信的认知不断加深,带动了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

image.png

纵观各地以地方特色非遗项目为主题的非遗节,以及乌镇戏剧节中也有大量的非遗元素,以乌镇独特的人文魅力将当代前卫表演艺术和多样化民俗文化融合在同一个空间里,如中国厦门“欧厝南音泥土计划”代表团首次亮相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非遗木偶节目《千年非遗傀儡戏》与古镇实现了“千年之约”,这些都体现出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

从需求来说,是积攒已久的游客与爱好者按捺不住的参与热情;从供给来说,是经过交融与积淀而诞生的精品文化活动。在国家逐步重视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号召下,不同主体共同举办非遗节庆,解决了非遗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为大家呈现出了更为精彩的非遗活动。非遗节庆成为了游客、文化爱好者、传承人、企业、社会团体等多个主体共同交流的新阵地,共同塑造了非遗新业态。

非遗火了!非遗活了吗?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流变性的基本特性,它的产生与传承都离不开人的语言与行为。要求对其进行活态化保护,尤其需要关注非遗保护与发展中“人”的参与。那么这些缤纷多彩的非遗活动,吸引了无数话题和流量之余,是否真正使非遗活起来了?

活化非遗,需要使非遗在发展中生存,延续非遗生命力。因此,活态保护与发展非遗不仅是要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今人寻找民族之根、疏通民族血脉、承继民族传统的必需;不仅要实现非遗项目本真性、完整性的保护与传承,更对非遗在延续民族文脉中的作用提出了要求。

简单来说,活化非遗不是简单地商品化、资源化,而是使人与非遗能够对话。非遗节庆从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走近非遗、与非遗对话提供了一个场景,使人们了解非遗及其背后的文化基因,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从宏观上来看,在参与主体、非遗新业态、地区发展等非遗活化保护的整体社会环境的塑造上,非遗节庆具有重要意义。

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主题活动之一“巴蜀非遗少年行”,即是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成都美尔研学承办的研学活动。

从活动参与主体来看,“人”是活态保护的关键一环,而这些非遗节庆不仅注重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主体作用,同时由政府、行业组织等其他主体协助,共同优化受众体验、推动社会传承。中国非遗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表示,非遗保护工作任务繁重,如果没有行业组织介入,非遗保护的“最后一公里”是悬空的。

以两地非遗联展为主题的湘吐非遗联展通过湖南省、吐鲁番两地非遗的展演,推动了湖湘文化与新疆地域文化的深度交融,不断铸牢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两地优质文旅资源的共享共建。

从非遗项目本身来看,除了以某一非遗项目为主题,许多非遗节庆用非遗构建了地区交流的桥梁,展现了文化多样性,促进了国内国际非遗文化交流。在交流中,项目传承人相互交流、学习,激活其创新的内生动力,促进传承人在遵循非遗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主创新精神,同时可以避免“外行”介入产生的非遗快餐化、民俗商品化的问题。

伴随三峡非遗旅游周亮相的三峡非遗in巷,是以非遗为主题的宜昌城区首家文化旅游区。正式启动后,非遗特色街区将集中展现宜昌各地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方式,营造浸入式体验空间;非遗展馆将通过码头小吃、茶铺、夷陵布庄等11个场景,再现宜昌码头、街巷、市集民众的生活场景;非遗剧场将以舞台剧的形式讲述亘古峡江和宜昌风物传说。

从非遗生产性保护来看,许多非遗节庆提供了非遗生产与交易的平台,更形成了非遗生产的新业态,使非遗生产与旅游服务共同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促进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其中,以非遗为主题的沉浸式演出愈发兴盛,游客们在旅游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当地非遗文化的滋养,达到“身心共游”,既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实现了传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也符合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具体要求。

而从非遗的长期发展来看,这些非遗节庆均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步走向非遗IP化、品牌化的道路,以非遗为名片推广地方文化。将非遗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打造城市非遗品牌、名片将是大势所趋,有利于增强地区文化影响力,同时有助于形成社会非遗保护氛围,更新人们非遗保护的观念,在加深本民族文化认知、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树立文化自信,自发参与到非遗保护行动中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从“走近”非遗到“走进”非遗

还有多远的距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关系紧密相连。活化非遗,重要的是发挥“文化基因”的作用。十六年前,曾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同志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上讲到要“要让更多人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内在生命力”。

我们在过去的非遗保护实践也同样证明,让更多人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对于非遗保护十分重要。如果说非遗节庆的展演与体验可以使更多人认知非遗、“走近”非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真正能够使人们在其中触及非遗的核心价值、内在生命力,使人们与之产生心灵对话、“走进非遗”,仍是一个有着较高要求的课题。

使人们“走进”非遗从而实现“活化”非遗,重要的是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非遗并不是一个人的非遗,其代表的更是“创生并传承它的那个民族(社群)在自身长期奋斗和创造中凝聚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活化”非遗需要重视发挥传承群体、民族社群的能动性,注重非遗与原生地区自然人文、文化与情感认同等联系,以“场景叙事”作为非遗展演的途径,有助于人们唤起共鸣,真正“走进”非遗。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进行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文化生态名村的评选。2019年12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在非遗整体性保护中,社区力量越来越被重视。非遗带给社区公民的共同记忆已然形成了情感纽带与文化认同。因此,发挥社区群众积极性,使非遗在原生场景中散发自己的文化魅力,更有助于增强非遗文化传播力。相信在未来,非遗会越发鲜活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与非遗实现心灵沟通;而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能够成为非遗开花落英的重要阵地。

这个世界,会因“非遗活了”而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邓曦涛. 黄金周正在变成黄金月[N]. 中国消费者报,2009-10-23(B04).

[2]付远书. 社会力量激活非遗传承“一池春水”[N]. 中国文化报,2021-10-28(001).

[3]孙家正.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J].文艺研究,2005(10):4-9.

[4]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5]宋俊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6]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国庆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http://www.mct.gov.cn/whzx/whyw/202110/t20211007_9281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