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化会展> 正文
国家文物局公布重大考古发现: 西安白鹿原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
发布时间:2021-12-15

昨天上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一项重大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所在地,确定为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

先前祭拜了千百年的汉文帝霸陵,地下根本没有陵墓。

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平生节俭,忧国忧民,堪称历史上“网红级”帝王,备受后世爱戴。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都没有增加,绝对称得上最节俭的皇帝之一。他对自己节俭,对百姓却十分仁厚,不断减免百姓赋税,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就予以废止。在他的治理下,国力强盛,府库充盈,开辟了“文景之治”。

公元前157年,他去世前还不忘节俭,《史记》记述了他的临终遗嘱,“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目前发现的证据结合文献记载,我们认为江村大墓的墓主,应为汉文帝刘恒。”

昨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告诉快报记者。

这个发现让考古界与民间均感震惊。根据元朝史料《类编长安志》记载,汉文帝霸陵明明位于白鹿原凤凰嘴下,明清时期还曾举行多次祭祀。难道千百年来一直拜错了地方?记者 程潇龙

汉文帝霸陵真正位置的江村大墓,位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西端,北距凤凰嘴约2100米。

半个世纪前,那里就开始了考古工作。1966年、1975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王学理、吴镇烽先生对霸陵从葬坑进行了抢救发掘。

19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李毓芳先生对霸陵进行了考古调查与测量,为此后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

21世纪初,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霸陵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

2006—2009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霸陵陵区进行抢救性勘探和试掘,发现了江村大墓及其陪葬坑等,为确定霸陵具体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2011—2013年,根据西汉帝陵大遗址考古工作计划,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研究员带队对霸陵、南陵陵区展开了大范围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大致探明了两座陵区遗存的分布范围与形制布局。

2017年持续至今,勘探发现了江村大墓的“石围界”、围合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的外陵园墙,以及建筑遗址、陶窑等。

这次发掘,出土各类陶俑1000多件,金、银、铜、铁、陶质文物3000余件,取得了丰硕成果。

非同一般的高规格

近千座陶俑千人千面有男有女

这座墓葬经过挖掘,显示出一个独特轮廓:墓道平面为“亞”字形。

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认为,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西汉帝陵中,从开国之君汉高祖到末代皇帝汉平帝的陵墓,均为“亞”字形,西汉的皇后陵墓也大多为“亞”字形。刘邦的父亲太上皇、汉文帝之母薄太后、汉昭帝之母钩弋夫人等,因为其生前或逝后被尊为“皇”、“后”,其墓葬也是“亞”字形。

总之,当时只有皇帝、皇后或相当于其地位的人,才能使用“亞”字形墓葬。

在陵墓周围,人们又有惊喜发现,密密麻麻的外藏坑多达115条,里面填满了宝贝。

大家小心翼翼地发掘了15号外藏坑,里面布满数不清的陶俑,阵仗撼动人心。

汉陵考古队副队长曹龙介绍,“我数了数,每排13到15个,一平米就差不多30个。”

真人大小的三分之一,身高50到60厘米左右。

“这样的陪葬规格相当高,这样的陶俑现在看上去不起眼,可在过去是精工制造。大概估计,仅仅这一条外藏坑,陶俑的数量大约有近千件。”

令人称奇的是,这些陶俑面部,都是不一样的长相,和震撼世界的秦兵马俑一样: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模样。

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说,“这些俑,我们叫它着衣式裸体俑。其实在它们入土的年代,是有外衣的,丝质或麻质的材料。年代久远了,就成了裸体的模样。这可是当时高等级的陪葬品,是专为皇帝皇后或皇室成员使用的。”

更神奇的是,有些陶俑还能区分男女性别,有着醒目的性别特征。

活着兢兢业业

死后继续“老骥伏枥”

新发现的汉文帝霸陵,是这个皇帝一生的真实写照。

江村大墓的外藏坑,出土了“长信厩印”、“长信厩丞”等铜印、封泥多枚,还有“中司空印”、“中司空丞”、“仓印”、“廥印”、“器府”、“车府”等明器官印。

数十年前,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也发现了180多座陪葬坑(即外藏坑)。

考古学家段清波先生认为,这些陪葬坑是秦始皇借用先秦以来车马坑陪葬的形式,将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中央政府管理机构,模拟设置在地下。

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说,汉承秦制,西汉帝陵外藏坑的象征意义,应当与秦始皇陵是一致的。

比如,汉景帝陵已发掘的11座外藏坑,代表和象征的是卫尉、宗正、少府三卿或其下属官署机构。而江村大墓四周的外藏坑,无论从其数量、分布形式、规模尺寸、形制结构、文物内涵等,都与汉景帝陵高度一致,特别是其中也出土了多枚官印。因此,这些外藏坑也应当是模拟官署机构。

看来这个皇帝直到临终还不打算休息,把官署机构搬到地下,还想继续亲力亲为。

“这次的发现,陪葬品和皇帝身份产生了很大的落差。”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说,“我们只发现大量的陶器、铜器和铁器。这也印证了文帝临终前的遗诏:‘皆以瓦器,不得以银铜锡为饰……’”

这个皇帝的一生,真是节俭又勤勉。

马永嬴说,本次考古工作,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确定了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包括汉文帝霸陵在内的西汉帝陵规模、形制、布局及内涵的基本掌握,为西汉帝陵制度形成与发展演变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也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霸陵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印章、封泥及其他带字文物等,证实了“陵墓若都邑”、帝陵“模仿现实中的西汉帝国”的建设理念。

七年前我曾游走“凤凰嘴”

——快报记者朱晓东手记

走陵一词,大概是陕西文物爱好者所创,即徒步登山于周汉尤其是唐朝皇帝陵墓所在兆域。我既好越野又好不可移动文物,时时也会跟风。

七年前春天去蓝田水陆庵的路上路过白鹿原,顺路走过霸陵。

霸陵更像一面坡而不是山峰,它处在白鹿原台地东缘。在塬底看霸陵所在的凤凰嘴,确实有点霸气。

自村后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墓碑起步,慢慢走1.5公里就是白鹿原台顶。

见惯南方平原丘陵的人会有种奇怪的感觉,咦,爬山爬到头一片大平原。

霸陵周边,地面并无任何汉代文物。走过十好几处两汉帝陵,除了汉武帝刘彻茂陵的陪葬墓、霍去病墓前有石造像,不记得见过地面文物。

尽管坡下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但霸陵不禁止穿越,果园,林子,窑洞,小庙,从海拔400米到顶650米,走陵(陕西人穿越汉唐帝陵的说法)更像休闲郊游。

当时走陵有一个疑问:西汉11座帝陵,只霸陵因山为陵。其余10处都是平地起个覆斗状封土而成——离开霸陵我在白鹿原上向东南走了不到3公里,见到的文帝窦皇后陵形制就这样。

而且,汉文帝遗诏说“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而霸陵斩塬凿山工程浩大,言行矛盾又与汉制不同。

今天新闻报道考古发现了真霸陵所在,尽管不懂专业也没看到证物,作为外行爱好,至少逻辑上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