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匾的纹路错不了,就是胡庆余堂的!”今天,在胡庆余堂总店的营业大厅,胡庆余堂文化顾问孙群尔和来自西湖区蒋村的蔡师傅一起揭下“物归原主”的红布头,一块写着“饮和食德”的青龙牌匾展露在眼前。孙群尔说:“这匾有纪念价值,属于1936年胡庆余堂准备开分店所集中制作的牌匾。”
胡庆余堂中医药文化节开幕,文化节的重头戏——“寻找庆余年里的中药记忆”的老物件征集活动,也到了宝贝亮相的时刻,70多件老物件熠熠生辉。
蔡师傅告诉记者:“上世纪20年代,我爷爷以卖柴为生,他经常从蒋村,也就是现在的西溪湿地搭船进城,送柴火,到了胡庆余堂,相熟的工头请他做点短工,这块匾就是那时候,工头当成废料,扔给我爷爷的。老爷子看匾还不错,就带回家,想要做成板凳,没想到放在仓库忘记了。”蔡师傅说,最近看到胡庆余堂在征集老物件,想起家里这块旧物,索性捐出来给胡庆余堂。
而杭州历史文化学者丁云川老师,则找出了家中珍藏的天生糕模具。丁云川老师说:“这个模具是很多年前在杭州街边地摊上买到的,模具上写着胡氏、灶幹,中间是天生这个大字,我经过考证,这类模具是祭灶王时所用糕点的模具,有历史资料记载,胡雪岩很重视祭灶王,而杭州城里,最有名望的胡氏就是胡雪岩,所以,这件老物件我捐赠出来,物归原主。”
胡庆余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次活动从征集开始,杭州市民的参与度就很高,找出家里的老药罐、中医书籍、甚至是一张发票,这些老物件都和胡庆余堂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在中医药文化节做这样的老物件征集,一是唤醒中老人中医药情结,二也是让更多年轻人关注中医药,做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两篇文章。”胡庆余堂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俊说。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中医药文化节,除了传统中医药技能展示、人参真伪鉴别等活动外,胡庆余堂做精做细传承发展文章,成立了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传承基地——中药剂型制作中心,发布了《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师徒传承标准规范》。据介绍,接下来胡庆余堂将整合中药博物馆、中药技能大师工作室、中药剂型制作中心,中医药研究中心、中医药服务中心等五大平台,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