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活动播报> 正文
“苏东坡写给杭州的诗,就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宣传文案” 作家安意如携新书谈宋韵文化
发布时间:2021-11-04

“我第一次来西湖,外公带我去楼外楼吃西湖醋鱼,他指着窗外的西湖和我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然后就从宋时的杭州讲到开封。我对于历史认识的起点就是在西湖开始的,所以我对杭州特别有感情。”3日,作家安意如在孤山楼外楼,回忆起当年外公给她上的文学启蒙课,自此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说,她一直对西湖有特别深的感情,她觉得“北山路是中国最富有文化的人文之路”。这次,她带着自己的两本新书《故宫如梦》和《二十四日》来杭州,开启了一段与读者的宋韵文化交流之路。

在为期一周多,由晓风书屋主办的“读诗意 品诗韵”活动时间里,安意如分别走入了世贸君澜大饭店、新新饭店、观成实验学校、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晓风书屋湘湖店,和书友、学生们,通过新书分享她眼中的苏东坡和钱塘生活、宋韵文化。

安意如,80后作家,因古典诗词赏析而独树一帜,影响广泛。身体的残疾丝毫不妨碍她到处旅行,相反,生命在旅行中书写烂漫。她的作品有《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等。

《二十四日》是以中国传统物候农谚“二十四节气”为依托,唯美灵动地将岁时文化在烟火生活中的诗意品格娓娓道来,并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生活体验融入其中,让全书传递出蓬勃、坚韧、豁达、通透的生命态度。

在其中,安意如将每一个节气对应了一座城,以节气的特色为底蕴,讲述了城中发生的历史典故和人文风貌。她借由节气,为这些她旅居过的城市作了小传,正如她在书中写道:“有一些思忆皎如日月,照出山河万朵,映衬人间烟火。在外游走的时间愈久,愈觉得,一年一岁一日一时一城一池一人一事都值得用心体味。”

安意如表示,岁时文化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围绕着二十四节气,古人形成了众多的信仰、礼仪、娱乐、饮食、传说等民俗活动。根据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孟春应有杏花雨饮桃花水,仲夏应有黄雀风置清凉珠,中秋应有鳜鱼肥喝菊花酒,季冬应有暖玉鞍扣冰鱼。因此,对中国人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体系,更是一套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活与民俗系统。

“如今岁时文化在生活中虽不像古人那般是行动的指南和准绳,但它早已浸润到中国人的心灵深处,融化在了血液基因中,成为了一种审美情趣。节气不是拿来炫耀辞藻的工具,它可以成为我们审视自身和万物的因缘与桥梁。”

在书中,她对于杭州的描述就从满城的桂花开始,她与杭州历史文化研究学者仲向平在孤山路白堤之上走读宋韵文化之时,也恰逢迟开的桂花让满城弥漫着醉人的味道。喜欢诗词的安意如说她最喜欢的西湖的诗词很多,但能脱口而出的第一首就一定是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这个时间刚好就是她眼中杭州最美的季节。

“江南春天和冬天太冷,夏天太热,只有短暂的秋天金桂飘香,梧桐叶缓缓地飘落,让人感觉人生非常地丰盈。西湖的美景是在于随处有诗,随处有故事,你可以把它跟你人生某一个情境下所联想到的很多情绪结合起来。”

她说,像苏东坡、白居易、杨万里给杭州写下的诗就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宣传文案,走在西湖边似乎随时都能进入到当年的场景之中,“希望大家去多了解北宋、唐朝的这些诗词,这样平时陪着朋友一起来观赏游览西湖的过程中,相信会更加增添趣味。”

“在苏东坡之后,西湖才真正成为一个人文景点,而且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之眼。”在安意如看来,苏东坡在杭州当了两次官,是真正成就了杭州的文化根脉,也成就了苏东坡自己的政治地位,“纵观他的一生,会发现他在朝中为官时,总是因为名气太盛,容易陷入党争,被当成靶子,但下放到地方时,才是他施展自己才能的时候。比如,在杭州的疏浚西湖,就是他仕途走入上升期的一个标志。”

她认为,宋韵文化并不只是焚香、点茶,而是穿过历史长河,通过历史资料去理解当时百姓的文化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心理。

“如果没有南渡,也不会有临安的兴起,杭州也不会成为宋韵文化的集大成者。我在翻阅南宋时的《武林旧事》等书籍时发现,临安人民的生活过得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可以说我们在理解宋韵文化的时候,应该理解宋代的以民为主的社会包容性和历史先进性,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数,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速度,要比我们想象得快。”安意如说,“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我们现在再来重视宋韵,其实就是民族复振的一种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