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上午,“嗨,敦煌——中国新美育文化主题传承学习大展”在浙江展览馆启幕。
敦煌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由中原通向西域的咽喉之地,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中西方文化汇聚、碰撞、交融的重要场所。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是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址。
本次展览以敦煌文化和石窟艺术为依托,通过呈现敦煌艺术的独特文化和艺术魅力、敦煌学习的课程建构与学习成果、敦煌艺术的互动体验与视觉沉浸三大板块,展现中华文化与艺术的高度、敦煌艺术传承学习的意义和敦煌艺术的未来希望与可能。
新时代,新美育,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古老艺术有了全新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设置了沉浸式的艺术交互空间——“立美之心 美美与共——以艺术的方式构建公共交往”,为观者带来了独特的艺术观展体验。
空间内,光影斑驳,余音袅袅。一映入眼帘的是一件名为《风语纱幔》的艺术装置作品,由数条印有敦煌壁画的纱幔组成。随着观者的走动,纱幔随之飘摇,并结合空灵的音乐和流动的光影,给人以不同的视听感受。
在作品《逆行流沙》前,参观者络绎不绝,他们或在这里比心,或跟随音乐翩翩起舞,在他们的动作之间,视频中的流沙也随之纷纷下落……
《五彩飞天》以敦煌壁画为题材,将不同时期的飞天造像拼合、剪辑、再绘制于同一画面,并利用交互技术与参观者产生互动。在有效感应区内,只要观众产生运动,画面的色彩就会以氤氲的方式出现。
创作者提取了部分敦煌莫高窟中的动物元素创作了艺术装置——《动物世界》。桌上摆放的每一个水果都安装了交互传感器,并对应某一个动物,当参观者碰触水果,屏幕中就会有动物自动出现。
佛造像一直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但你能想象他们做鬼脸样子吗?在展出的作品《我佛表情》中,创作者利用科技将人与壁画中的佛、天王与菩萨造交融,参观者在规定区域内做的任何表情都会被及时捕捉,并直接同步转换至佛造像的表情之中。
该空间由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赵明带领教学团队创作完成。她在采访中表示,希望通过交互为主的体验,来进行公共交往中如何塑造美的心灵的探索。
其它展览亮点:
■ 展览展出了高5米、长7米的莫高窟220窟,并将莫高窟第329窟的藻井和第45窟的雕像聚合于其中,形成了一个集莫高窟之最美壁画、雕塑与藻井的“最美石窟”。
■一个九色鹿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人世间善恶有报,人要心怀善念。展览中敦煌九色鹿复制壁画,以几十种敦煌矿物质颜料和几十道壁画绘制工序与技法创作而成,充分展现了敦煌壁画绘制的智慧与艰辛。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敦煌艺术绵延上千年,考古是人们与历史与和未来对话的最好方式之一。展览设计了一条光影时空隧道,参观者可以通过时间的长河,在梦幻场景中装备考古,体验从未有过的飞天梦想。
敦煌是无数艺术人的圣地,在他们的向往与朝圣、临摹与研究、修复与保护、弘扬与创造的艰苦工作中,让社会公众得以再次看到敦煌的灿烂与意义。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22日,展期仅10天,有兴趣的读者可前去一睹为快。
温馨提示:本次展览为售票展,读者可自行前往大麦、猫眼、有赞等票务平台购票观展。疫情期间,请全程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