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创资讯> 正文
再谈偶像产业:偶像的消失,资本的狂欢
发布时间:2021-07-26
来源: 言之有范

近年来,中国的偶像产业在粉丝经济和资本的裹挟下飞快前进。然而今年偶像产业的问题却集中爆发——饭圈文化屡遭诟病、资本为盈利不择手段、偶像艺人的负面新闻也频繁出现在社会板块。将所有问题归结于饭圈文化是有失偏颇的,偶像产业问题频出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产业本身。只有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留住偶像产业的未来。

7月17日,乐华12周年家族演唱会在苏州落下帷幕。7月19日,企查查APP显示北京乐华圆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华娱乐)发生工商变更,新增浙江东阳阿里巴巴影业有限公司、字节跳动关联公司、北京量子跃动科技有限公司等为股东,两大互联网巨头公司与乐华娱乐正式牵手。

作为国内偶像产业中的元老级公司,在过去的12年中,乐华娱乐的发展几经起落。借由韩国成熟的练习生制度,乐华娱乐在成立之初培养了一批韩系偶像艺人,如王一博、孟美岐、程潇等。虽然在2016年他们的发展受到“限韩令”影响,但在2018年,《偶像练习生》《创造101》两档选秀节目却让他们迅速走进大众视野,乐华娱乐也因此在国内偶像经纪公司中独占鳌头。然而随着国内偶像产业的发展,乐华娱乐的发展出现了颠簸,除偶像培养机制难以满足偶像产业的需求外,资源的竞争、资本的牵制、市场的迭代……外部环境的复杂也造成了乐华娱乐发展的无奈。

乐华娱乐的12年反映了很多偶像经纪公司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偶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的偶像产业在粉丝经济和资本的裹挟下飞快前进,在这般揠苗助长下,我国的偶像产业并未形成一个健全的发展体系。今年偶像产业的问题集中爆发,从频频出现的偶像失格,到《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再到近期吴亦凡的社会性事件,偶像产业是时候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究竟该如何发展。

何谓偶像?

粉丝、信仰、完美、商品……自偶像诞生起这些词就成了其无法摆脱的附属关联。偶像是偶像产业运转的基础,也是资本和市场的汇合点。我们所说的“偶像”一词源于日韩的偶像工业体系,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主要从事唱跳演艺活动的人群,也称作“爱豆”(即“偶像”英文idol的谐音)。从产业构成的角度来看,偶像是一种职业,这是偶像最基本的含义。

然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对偶像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职业。从某种角度来看,偶像是粉丝自己梦想的投射,其所承载的是粉丝对于美好的想象和向往。因此,除了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偶像还应在遵守法律法规、道德要求的最低标准之上,展现出诸如善良、坚韧、真诚等优秀的品质,对粉丝群体起到榜样和引导作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偶像是被公众认可所赋予的一种身份,只有其存在确实对某一部分群体产生了正向影响,才能被称之为偶像。

由此可见,在对偶像的定义上,我国与日韩存在一定的差异。日韩偶像以专业技能为职业标准,对偶像的道德要求只是附加项;而在我国,道德要求被置于和专业技能同等,甚至比专业技能更高的地位。从模仿日韩到自我探索,我国正在生成自己的偶像定义。

除了偶像本身的特质外,偶像若要成为偶像产业中的一部分,还需要市场和舞台。一方面,在偶像产业的运营逻辑中,偶像是一种商品,其市场主要依托于粉丝经济。只有能够将粉丝这一“私域流量”转化为经济利益,才能彰显偶像在偶像产业中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偶像也需要舞台来建立、维系和粉丝之间的关系 。主要从事唱跳演艺偶像诞生于舞台,其若想进一步扩大粉丝群体也需要精品舞台的加持。舞台是偶像生存的土壤,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舞台,偶像便不足以被称为偶像。

偶像行为,粉丝买单?

无论是从偶像的定义来看,还是从行业发展来看,粉丝都是支撑起偶像产业的巨大力量。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偶像会满足粉丝的精神需求,并向其传递正向能量,而粉丝在追随、支持偶像的同时,也担任监督者的角色。然而在此次的吴亦凡事件中,却出现了“偶像行为,粉丝买单”的言论。不可否认,如今粉丝群体所代表的饭圈文化确实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规范和解决。但将偶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甚至偶像失格本身全部归咎于粉丝的不理智行为,仍有失偏颇。饭圈乱象只是偶像产业乱象的表现之一,偶像产业问题频出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产业本身。

01.

偶像浮躁,人才缺失

偶像是一种职业,但目前来看,我国专业能力过硬的偶像艺人却屈指可数。这一方面是因为偶像产业供、需两端速率的不匹配。自2018年偶像选秀兴起后,选秀节目每年至少需要200位偶像作为参赛选手,然而偶像经纪公司现有的培养体系并不能在保证输送数量的同时保证偶像的质量。这使得专业能力不过关,甚至没有专业培训经验的“偶像”大量出现在市场。

另一方面,国内偶像也缺少舞台来积累舞台经验。在国内商业音乐市场的持续低迷的环境下,除大型晚会之外,我们能提供给偶像艺人的舞台少之又少。以今年4月出道的偶像男团INTO1为例,在3个月的时间内团体仅有4次正式舞台和1次新歌发布会表演,偶像“出道即失业”并非只是一句调侃。对于表演艺术来说,缺少舞台就无法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精进,长此以往,甚至有可能使专业能力下降。此外,由于缺少专业舞台而转向电视剧、电影、综艺等节目中“刷脸”,而后渐渐失去初心的偶像艺人也比比皆是。

除偶像艺人外,偶像产业的其他岗位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也有待加强。以舞台拍摄为例,偶像艺人多以团体的形式出现,其表演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动作配合和团体走位,这就需要摄影师和导演建立一套完整的拍摄逻辑和方法。但目前国内的摄影师显然还未领悟其中的“奥妙”,镜头碎、重点乱、缺乏美感仍是粉丝诟病舞台拍摄的三个主要问题。究其原因,是我国在引进日韩造星工业体系的同时,却并未对偶像的运营方法进行配套的学习,而在偶像市场的烈火烹油般的扩张态势下,这一问题便被忽视了。

02.

公司博弈,资源垄断

隐藏在偶像背后的,是艺人经纪公司之间的博弈。在选秀热潮的吸引下,国内艺人经纪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疯涨。艾媒数据中心报告显示,从2017年到2020年,中国艺人经纪机构数量增长近17倍,而增加的大多数公司都是看中了偶像市场的发展,其中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这些公司的实力良莠不齐,大公司依靠自身号召力选拔有潜力的年轻人,并依靠自身资源对其进行培养和包装;而中小型公司更像是以手中的艺人为赌注,在偶像市场进行一场赌博,试图复制出下一个“杨超越”。

与此同时,腾讯、爱奇艺等打造选秀节目的各大视频平台也试图在偶像产业中分一杯羹。面对短视频平台的强势进军,选秀节目为长视频平台巩固了相当一部分的用户群体,也为其带来了数目可观的会员增长。而视频平台在参与造星之后,也深度参与到选秀团体出道后的运营当中。

不难看出,经纪公司和视频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了经济共同体,而为了使经济收益最大化,大公司与视频平台会在选秀节目进行期间探讨资源交换,以保证公司选手的出道资格。这就让选秀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没有背景的人的努力成为背景板,逆袭、反转的戏码越来越难以上演,“皇族”“太子”等称号却在节目评价中频繁出现。同时,这样的关系也使得大公司和视频平台对偶像产业的资源垄断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垄断集团内部也主要划分出腾讯系和爱奇艺系两大阵营。为了自身发展,双方利用饭圈、大众心理等进行资源争夺的事件不胜枚举,这也是偶像产业乱象的主要表现之一。

03.

资本加码,扰乱产业发展进程

公司之外,还有资本。在2016年前后,传媒资本来到了史上最疯狂的增长高点。而在2016-2018年,文娱行业监管侧趋紧,“限古令”“限薪令”“限外令”、整治“阴阳合同”等政策的出台,导致影视行业的内容供给举步维艰。加之新媒体平台的冲击和消费市场的变化,影视行业的各项指标增速断崖式下跌,资本开始将视线转投综艺,尤其是网络综艺市场。

对于尚在起步阶段的网络综艺来说,政策收紧对市场的规范性作用大于限制性,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资本的投资风险。资本的涌入使网络综艺市场迎来全面发展,无论是市场投资规模还是综艺上新数量都实现大幅增长。

与此同时,2016年“限韩令”的出台使原本被韩国占领的中国偶像市场的供给侧出现大面积空缺,而需求侧的购买力却依旧稳定。资本闻风而来,迅速布局国内偶像产业,随后选秀综艺节目的一夜爆火,开启了中国偶像产业的新纪元。

在这一过程中,资本的加码使原本举步维艰的中国偶像产业迅速发展,产业尚未成熟便被迫持续扩张。被扰乱正常发展进程的偶像产业在繁华的外表下是产业链体系的漏洞和资本逐利之间的矛盾,现实与目的的不匹配自然会使得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一些非常规手段的出现,《青春有你3》的“倒奶”事件就是一个最鲜明的例子。

阴霾之下,仍有微光

无法否认,从供给侧到需求侧,我国偶像产业的发展仍荆棘密布,任重道远,但目前产业中也出现了一些向好的态势,成为阴霾下的光亮。

对饭圈文化来说,随着祛魅时代粉丝与偶像之间关系的转变、初代低龄粉丝的成熟,以及近年来“清朗”系列专项活动对网络环境的整治,饭圈文化正逐渐回归理智。前有粉丝大规模举报《青春有你3》疑似具有涉黄涉毒家庭背景的参赛选手,后有吴亦凡事件爆出后粉丝的大规模脱粉,饭圈群体的大部分人对偶像并非再是“无脑式”追捧。此外,网络信息的流通也使不同国家偶像产业的优劣势得到对比展示,在“世界的参差”面前,粉丝对偶像产业的各环节也不再是一味的包容,而是更多地发挥起他们对产业的监督和反馈作用。

而对于行业本身来说,中国偶像产业也在积极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打造本土化的偶像产业的思想正在觉醒。从内容构思、拍摄元素,到偶像艺人、粉丝构成,偶像产业的各环节都在进行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牵手的尝试。同时,中国偶像产业也走出国门,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市场激起了一阵涟漪。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中国偶像的粉丝群体,中国偶像的舞台作品也被更多人看到,并成为其自制视频内容的素材。中国的偶像产业正在努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让中国青少年看到的同时,也被世界看到。

中国偶像产业的发展问题需要理智、全面的分析,而不应管中窥豹,主观评判。问题的暴露并非坏事,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中国的偶像产业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