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范周丨立足新发展阶段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1-06-10
来源: 言之有范

今日看点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新发展阶段,随着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成为必然要求。《规划》出台后,范周教授对“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部分加以解读,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享共建,通过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这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笔者认为,立足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需要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普惠共享、资源下沉、兼顾特色,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仍存在不均衡等问题,一方面,边远地区和部分乡村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不达标、服务不到位;另一方面,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区域与城乡差别,在顶层设计和服务供给时,应当兼顾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

一是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坚持国家标准兜底线和突出地方特色相结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二是资源下沉,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加强资源统筹和共享共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三是兼顾特色,通过建设订单式、菜单式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平台,既能满足群众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高端文化需求,又要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要注意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提供对口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个性化建设。

第二,坚持品质优先、科技赋能、融合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当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陆续解决“从无到有”的基础性需求,逐步向“从有到优”的更高层面迈进,质量好、内容精、种类多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新目标,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着眼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一是坚持品质优先,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等措施,强化优质内容供给,推出更多文艺精品。二是立足科技赋能,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通过建设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服务体系和平台,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与数字文化企业合作,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新类型。三是推动融合发展,促进不同层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加强功能合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建构互惠共赢、协作共生的文化服务和建设发展体系,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第三,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享共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参与的发展格局,“十三五”期间,政府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高了社会参与度,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资金投入趋于多元化。“十四五”时期,应继续坚持政府有效治理与社会积极参与相协调。

一是明确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坚持“小政府、大服务”,加强对社会化体系的规范和监督。二是创新参与方式与机制,鼓励并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社会力量独立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文化志愿者服务、众筹和基金会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三是构建标准化、专业化的社会参与机制,处理好政府购买与质量保证的关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实用性、匹配性。

进入“十四五”时期,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需要扎实做好内容与形式创新,推动体制和机制突破,提升服务能级和水平,增强辐射范围与能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发展、均衡发展、开放发展和融合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

(原文刊发转载于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