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让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重焕光芒
发布时间:2021-04-09
来源: 言之有范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的任务目标如期完成,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再次提上日程。日前,国家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要培育乡村工匠,带动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提出,衔接乡村振兴需要注入新的活力,非遗技艺应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手工艺的热烈讨论。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如何重塑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值得进一步思考。

工业冲击、民族特质、造物文化

传统手工艺的沉浮

01.

工业化生产下传统手工艺被边缘化

20世纪以来,工业化发展变革下,乡土社会的文化空间格局被城市现代化浪潮冲散,以手工劳作为主的传统手工艺模式无力抵抗机械大生产,进一步被边缘化,呈现出颓败之势。实用性的传统手工艺制品被新形态的工业产品所替代,技艺性的手艺也因为经济前途渺茫被弃置,“手艺精神”在工业文明的高效生产中遭受冷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逐渐丧失了内生动力。

“手艺是活宝,走遍天下饿不倒”的民谚在乡土社会中不再奏效。岁月流逝,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逐渐变的屈指可数,诸如四川德阳潮扇手工艺,目前完整掌握制作流程工作的只有不到20人,赫哲族鱼皮衣制作工艺,全族仅有6人掌握这项技艺。更有不少独门技艺因后继无人已濒临灭绝,部分古老而纯正的手工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02.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成为世界性命题

文化地理学中将手工艺品看做是文化的对象或产品,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反映一个社会或一种文化的信仰、实践和技术。随着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强调“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手工艺成为构建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重要资源,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命题。

日本“文化立国”战略鼓励国民传承传统手工艺,韩国《文化财保护法》给予民间手艺人“文化财保有者”的称号,避免都市化对传统手艺人的冲击。我国将“传统文化传承”和“工匠精神”的弘扬作为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自《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布以来,各种支持政策接连出台,支持传统手工艺在互联网时代重新绽放出新的光芒。

03.

传统手工艺具有不可磨灭的文化光韵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造物文化,蕴含着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艺”与“技”的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马庄村巾帼手工加工点考察 | 图片来源于新华视点 ▲

区别于机械工业生产,传统手工艺历经时间的沉淀,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榫卯工艺“阴阳互补”的技艺哲理蕴含着独特的东方智慧,展现“浑然天成”“天衣无缝”的自然和谐美学特质。木雕、玉雕、核雕技艺讲求“道法自然”“巧夺天工”,“化瑕为瑜”“依材施艺”的雕刻理念是劳动智慧的结晶。传统染制和铸造技艺借助纹样、色彩、造型象征伦理道德观念,将理念和思想融入器物之中,是“物以载道”的体现。传统手工艺的造物之理是独特的文化财富,匠心文脉是传统手工艺中最为珍贵的核心。

文化为魂,技艺为骨。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剥离传统技艺这一支撑载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传统手工艺诞生于乡村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民俗活动中,植根于乡村文化生态。乡村文化振兴中,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应该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

传统手工艺复兴

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活力

在近些年的乡村脱贫实践中,涌现出不少以传统手工艺助力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传统手工艺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活力。传承手艺的同时传播了文化,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成效。

从经济效益来看,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与迅速发展的乡村社会经济相结合,实现生产性保护的同时获得经济来源,不仅摆脱国家补贴“输血”的依赖,还实现了“自我造血”致富盈利的产业化发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寨将苗族蜡染、刺绣等传统技艺创造性应用到家具装饰、旅游商品当中,开辟了乡村致富的新道路。

从文化效应来看,传统手工艺纳入美丽乡村的文化振兴实践,符合“一村一品”的文化产业经营理念。济南商河老粗布制作技艺用文旅融合的推手通过开展研学和文创旅游等项目,使古老的手艺得到传承。广东潮汕地区,传统的潮瓷、潮绣、木雕、泥塑等手工技艺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文化圈,地域性传统技艺形成的聚合力让“潮汕工艺”这一品牌驰名中外。

目前,我国脱贫攻坚的任务目标如期完成,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传统技艺,其影响力和认知度正逐渐扩大,传统技艺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

新经济背景下

乡村传统手工艺的突围方向

在社会文化转型发展过程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传统手工艺借助不断出现的新经济业态,融入到乡村振兴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激发了传统手工艺的内在活力。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传统手工艺正以多种姿态促进乡村创意产业的发展。

01.

网红经济:让传统手工艺看得见

互联网时代下,短视频平台中的影像勾连起民众情感深处的“乡愁”,传统技艺再次被年轻人推崇,数据显示抖音 “传统手工艺”话题栏已有61.4万个短视频,累计播放量129.5亿次。欣赏手工艺制作的流程给人们一种“岁月静好”的治愈感,围观“手艺人的手艺活”成为当代繁忙生活中休闲解压的新方式。

借助新媒介形式,传统手工艺焕发新机,许多传承人摇身成了“网络红人”,抖音、快手、B站等互联网平台上,传统手工艺不仅得到了展示,还实现了从手工技艺向大众文化消费品的转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展现传统手工艺的制作魅力,利用网红效应扩大传统手工艺的传播影响力,越来越多手艺人的声音被听见、作品被看见。当前,传统手工艺正重回大众视野,手艺人成为短视频平台中一股新的内容势力。富阳油纸伞传承人闻士善、广州梧州陈塘镇的“阿木爷爷”、“乔家手工皮艺”的传承人乔雪、贵州雷山苗族村落的银匠潘仕学等手艺人已经利用网红效应实现百万经济收益。借助短视频平台,广告植入、流量变现、直播等方式为传统手工艺带来了附加价值。

02.

体验式经济:让传统手工艺摸得着

体验经济时代,消费群体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呈现出参与性的特征,“手作体验”成为一种新消费方式,被称作是“指尖上的艺术”的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流行的“手作”文化相互交织迸发出新的活力。

“匠人精神”“慢生活”文化理念的回归,让传统手工艺从“手艺人”的小众追求变为大众参与的体验消费。将传统手工艺项目融入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战略中,打造乡村传统手工艺体验经济项目,糅合传统文化沙龙、展览的手工坊或者乡村文创空间等方式为传统手工艺的破圈提供可能。

建立传统手工艺研学体验馆,设置各类文化普及课程,推出面向企业团建和儿童研学等群体的新消费体验项目,实现从传统手工艺品物质消费向体验传统手工艺的精神休闲消费升级,有助于挖掘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旅游业中的商业娱乐价值。

03.

文创化经营:让传统手工艺用得上

现阶段年轻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加强,《国潮骄傲大数据》报告显示,从2009年到2019年,中华品牌关注度从38%涨至70%。Z世代追寻“国潮”“文创”的风潮兴起,其消费潜力也在不断增强,且更加看重具有情感属性和精神附加值的文创产品。传统手工艺产品以独特魅力和鲜明个性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手工艺产品本质内核是设计。具有独特文创IP的传统手工艺品更容易获得市场喜爱。盘活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时尚创意文化,开发乡村文化伴手礼、潮玩盲盒、艺术装饰品等多种形式的文创产品,需要以文创经营的理念来转变手艺人传统的生产观念。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将传统手工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挖掘并运用传统手工艺中所包含的工艺理念和文化元素,能够实现其文创化改造。譬如漳浦剪纸将剪纸造型应用于日常生活物品中,同时引入二次元和动漫等创作元素,找到了剪纸手艺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赋予剪纸手艺新的生命。

乡村振兴实践中

传统手工艺应注意的问题

01.

人才协同创新,挖掘传统手工艺多元的价值

传统手工艺行业呈现老手艺人断档、新兴手艺人供应不足的问题。人才缺失成为技艺“树常青、水长流”的传承难题。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提到了人才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田静提交了关于在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增加非遗技艺师资的提案建议,为解决乡村传统手工艺人才问题提供了协同发展的新思路。

一方面,高校科研机构对口帮扶乡村传统手工艺,支持高校或者文化机构等在传统手工艺聚集地设立传统手工艺工作站。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养乡村手工艺新人才,扶持乡村工匠、手艺人,为乡村振兴注入经营管理的理念,助力挖掘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富矿。

另一方面,将传统手工艺纳入当地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传统手工艺进校园,创新“现代学徒制”,在相关职业技术学校或者高校文化创意类专业设置“非遗技艺导师”,开发系列传统文化与技艺训练相结合的创新实践课,推动弘扬传统手工艺文化,以教学来反哺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实践。

针对于传统手工艺发展,社会学家费孝通以“文化自觉”的理念倡导用民间传统手工艺去理解当下的文化变迁,并通过多元文化的吸收以适应时代发展。据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挖掘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价值,在保留传统手工艺的内核的基础上,对样式和技术进行创新显得尤为必要。

02.

破除封闭观念,探索乡村特色集体经济

手工艺曾经在传统社区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曾经是乡村或者社区生计和创造力的来源。乡土社会中身怀手艺的人总是受人尊敬的,但是传统社会中手工艺的传承往往具有“家族式”“独占性”等特征,固有的封闭性限制了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贵州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萍破除传统的观念,在家乡组建团队,设置扶贫工作坊,同时也带动了下岗女工、留守妇女就业,通过一针一线绣出了6000多万元的产值,创造村民对苗绣的集体认同,从而促进乡民理解和认可传统手工艺。贵赤水竹编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带领当地群众依靠竹编发展特色旅游工艺品实现脱贫致富。鼓励手艺人发挥带头作用,扮演好乡村致富的重要角色,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丽萍在“代表通道”讲述运用苗绣脱贫致富的故事 | 图片来源于CCTV ▲

《江村经济》中提到恢复乡村的副业来增加居民收入,即“农工相辅”。传统手工艺是重构乡村文化气息的重要载体,探索以传统手工艺为支撑的乡村集体经济,在乡村发展小而精的特色文化产业,实现“三产融合”。支持手艺人牵头建立乡村传统手工艺创客空间,为乡村产业化振兴提供平台支撑。依托葫芦雕刻工艺,山东聊城堂邑镇路庄村“堂邑葫芦”第六代传承人郝洪燃成立葫芦企业,通过雕刻、烙烫、勒扎等工艺将葫芦制成工艺品,打造独特的葫芦文化品牌,带动的葫芦种植加工,为乡村农户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

03.

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打造乡村传统手工艺品牌

文化品牌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无形资产,可以提高传统手工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传统手工艺具有集体智慧积累和“在地”的文化特征,品牌保护和地理商标的认证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原真性”以及“地域性”的权益有所保障。藏族传统手工艺人成立“卓番林”品牌,藏意为“利益大众”,其自主研发的优质手工艺“木器托盘”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颁发的奖项,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权威机构的肯定,以优良品质的口碑和藏民文化品牌开拓市场,为手工艺人提供创收的机会。

乡村传统手工艺在品牌和产权意识方面比较薄弱,容易导致生产经营中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和归属的纷争。传统手工艺行业著名案件“京津泥人张”的继承人纠纷,实质是对“泥人张”品牌形象的权益之争。因此,乡村传统手工艺在传承经营过程中要强化知识产权和品牌商标意识,通过注册登记认证等手段保护自我权益,探索建设自由品牌和民族工艺品牌。以优质的传统手工艺品牌影响力推动乡村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振兴。

结语

新时代,传统手工艺不应仅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应通过创意转化为现代的文化生产力。保护和创新传统手工艺,探寻其与现代生活的平衡点,努力让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再次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