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创资讯> 正文
春山在望 打开艺术之门再出发
发布时间:2021-01-07
来源: 杭州日报

2020年是艰难的一年,是经受淬炼的一年,是永难忘怀的一年,也是闪光的一年。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每个人都了不起!在浙江、在杭州,以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为代表的艺术界文博界,更是从未缺席,有患难与共的担当,有守望相助的感动,以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共同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春山在望,2021年的霞光已然升起,我们且把感怀放下,让我们提振信心,继续推开艺术之门,再次出发。

浙江省博物馆:大展引领,“为明天收藏今天”

2020年,浙江省博物馆全年馆内共推出临展16个,馆外推出临展4个,其中不乏一些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展览。

为明天收藏今天,“‘浙’里长城——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引人注目。展览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抗击主题,以纪实为基调,全面盘点和固化保存全省上下共同抗击疫情的发展历程,系统梳理和真实记录社会各界特别是卫生健康系统抗疫举措,深入挖掘和生动展现疫情抗击中最有力量、最有影响、最有温度的事件和时刻。

“徐谓礼文书——南宋官制百科全书”展览是自徐谓礼文书发现以来,最系统全面的一次展示,几乎包括徐谓礼墓考古发掘所有出土品,以及迄今为止所能追回的全部物品。

“丝路流金——丝绸之路上的金银货币精华展”展出了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9世纪的丝绸之路金银货币700余枚,其中包括吕底亚、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古波斯、贵霜、古印度、伊斯兰等王朝和地区的珍稀金银货币。这些金银货币,不仅见证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商业贸易,更是文化融合的重要文物。

虽然“江南生活美学展”赴海外展出因疫情暂停,但以此为契机在国内开启新一轮巡回展,赴南通博物院、阿克苏地区文博院、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拜城县图书馆展出,受到观众好评。

新的一年,浙博将推出哪些重要展览?

值得大家重点关注的,孤山馆区于1月至3月将举办“万年浙江 从这里开始——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婺窑之光——国家级非遗婺州窑精品展”。9月至明年1月,“神秘的古蜀王国——三星堆、金沙出土文物珍宝展”,众多国家一级文物,如太阳神鸟金饰、金沙金人面像、铜纵目面具将精彩亮相。

武林馆区于7月至9月将举办“湖上流风——金农、丁敬与杭州艺文圈”,这是又一次杭州籍艺术名家的重要展览;7月至10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亦将盛大推出。

中国美术学院:启程再出发 承载梦想写芳华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2020年,是中国美术学院砥砺“双一流”建设、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的关键年,全校师生高举艺笔,在前进路上取得了一系列喜人成绩。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书法学、绘画、雕塑、跨媒体艺术、艺术史论、建筑学、风景园林、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陶瓷艺术设计、动画、艺术与科技1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门“金课”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美术学、公共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工艺美术7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艺笔绘丹心,众志谱赞歌。秉承“大义在胸、大爱在心、大责在肩”的精神,国美师生将抗疫一线的动人故事转化为创作素材,用作品为时代立传。线上线下同步启动的“众志赞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国美术学院线上教学展,以近万名师生的千余件作品,全方位展示国美师生在此次抗疫中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精神风貌,彰显学校“为人生而艺术”的理想。求新谋变,中国美院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开发校内线上直播课程平台,搭建“4+1”课程平台模式,实现全校近万名师生开课率100%,完美推进了国美线上教学的战略转型,开启了一场深化艺术教育内涵的教学改革。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构筑大规模展演体系,打造行业学术高地。“共同生活:2020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于2020年6月在中国美术学院两大校区、象山艺术公社及线上同步开启,吸引线上点击1.99亿次,位居全国艺术院校线上展览点击量首位。“纪念林风眠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碧血丹心——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沙孟海书法篆刻艺术大展暨学术文献展”“百年开渠——刘开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展、“雅集兴答——第六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从不可见开始:埃乌琴·博巴与中国当代绘画展”“漾兮九阕——张漾兮艺术研究展”“第二届‘生命之美’中国美术学院&西湖大学联合艺术创作展”“新文化运动与设计启蒙展”“‘丛生’第二届两岸艺术院校优秀毕业作品联展”“第五届‘一带一路’壁画论坛暨绝学之路·中国壁画艺术展”“‘花的山河’最葵园艺术中心首展”“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R单元全球官方展映”“2020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佳作展”等一系列代表学科顶尖水平的学术展览活动相继举行。

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将践行社会美育作为学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为社会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引领美,已经成为每个美院师生的自觉担当。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的重要之年,中国美院在助力社会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区域一体化发展、文艺产业协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积极贡献国美智慧和力量。

对2020年的考生来说,高考注定是一次真正的考验,一次难忘的经历。时代当下,中国美院顺势启动艺考改革,将2020年的本科招生考试、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考试、硕士研究生复试全部调整为网络远程考试的形式,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及“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艺考模式改革提供了国美经验。2021年,艺考将会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也是所有艺术类考生和家长关心的话题。中国美术学院2021年本科招生办法出现新调整,2个专业以省级统考代替校考,6个专业以及书法学专业的2个招考方向采取网络远程考试的方式进行初试选拔,中国画专业2个专业方向统一招考办法,并取消初试。

西泠印社:以文聚雅,守正创新推名社

过去的一年,西泠印社面对前所未有的防疫抗疫新形势,以新观念、新作为、新作风引领新常态,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传承、对外交流、社团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立身有责,协力战疫彰显家国情怀。心系抗疫第一线,广泛发动社员举办线上主题展览凝聚力量,联合武汉东湖印社、《书法报》社2月1日即推出“众志成城战疫情”主题创作微展,先后共刊发微展38期,作品近500件,彰显百年西泠的家国担当;再则适应抗疫新常态,组织名家领衔线上授课,艺术课堂走进百姓家庭;积极响应号召,“战疫情、促发展”,深入基层开展送文化服务。

以文聚雅,专业展赛突显亮点特色。2020年策划、组织和合作举办艺术展赛和活动40余场,进一步凸显艺术领域的专业性和号召力。传统展赛常办常新,主题展览紧贴时势,合作办展扩大影响,孤山系列特色展延续深化,“西泠公益行”体系渐成。

学术引领,高端学术平台引强聚优。坚持学术引领,秋季雅集期间举办第六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及“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学发展及青铜器传拓精品展”。《西泠艺丛》连续三年入选“中国精品期刊展”,“社员近作”获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专业学术引领地位进一步提升。

彰显魅力,文化“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西泠印社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浙江文化印记”,香港“西泠学堂”将作为长期项目在香港继续开展活动,登录央视“国际博物馆日——云讲国宝”直播节目,向全世界展示、宣讲金石篆刻文化魅力。

注重传承,非遗宣传保护全面多样。顺利完成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位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工作。与浙江卫视合作三年拍摄6集大型纪录片《西泠印社》年内热映,社会反响强烈,同时完成《孤山路31号》纪录片的中宣部2020年对外影视项目申报工作和朱颖人、叶尚青2位资深社员非遗系列纪录片的拍摄工作。

多方联动,文博事业保护利用并重。年内,文物库房共接收捐赠文物藏品及资料700多件(组),其中河南藏家孙辉捐赠500 件藏品是西泠印社改革开放以来接受的最大一笔文物捐赠。中国印学博物馆新增藏品秦系陶文100 件、邓尔雅原拓印谱一函七册。10月份利用文物藏品赴郑州开展近年来最大规模的社藏文物省际交流,举办“百年西泠·古韵中原”金石文化艺术大展。

展望2021年,西泠印社将以建设“名家之社”“天下之社”“博雅之社”和打造“国际印学研究中心”为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紧扣时代脉搏,举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将组织社员开展专题创作和展览,与青田县政府联合主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篆刻展”,邀请西泠印社篆刻艺术家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红色印记为内容进行创作,分别择时在浙江、北京、青田举办专题展览等。

坚持守正创新,按照传统分别在4月份和11月份举办辛丑春季雅集和辛丑秋季雅集活动,其间将开展清明祭祖仪式、雅集创作、举办主题展览等多项专业特色强、主题鲜明的艺术活动。

聚焦人才选拔,开展第十届篆刻评展活动,发现扶植篆刻艺术新人,补充完善印社人才梯队。

做强做优品牌,开展系列特色展和文化交流活动,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社员作品专题展,展出已故及在世社员作品;有针对性鼓励、支持社员,特别是以省市为单位的社员群体,举办捐赠展览和特定主题展览;以“雅谊铁笔”为主题,举办全国印社交流展。

优化社员服务,进一步增强社团凝聚力,进一步完善社团规章制度,进一步拓展“社员固定活动日”的活动区域,将活动从现有的“走出杭州市”延伸到“走向全中国”,进一步凝聚各地社员向心力,继续开办好“名家工作室”,开设高级研修班,为印社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端专业艺术人才。

增强责任担当,持续开展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的公益文化艺术活动,为普及印文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做优“西泠公益行”“印之爱”等公益文化品牌,将印文化送到更远的区域、更广的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