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信息服务> 正文
《长安十二时辰》后,马伯庸携新书《两京十五日》来杭 明朝初年,大运河上上演“生死时速”
发布时间:2020-07-27

上一次,写作速度超快的作家马伯庸带着他的历史散文《显微镜下的大明》来杭与读者见面时曾说他正在创作一部与大运河有关的小说,一年不到的时间,这部《两京十五日》就正式出版了,50余万字的背后讲述了一段大运河上的“生死时速”。

这部《两京十五日》,将《明史》中一段语焉不详的记载,抉发为明代大运河上惊心动魄的逃亡经历,不仅通过跨时空想象演绎明朝初期波诡云谲的政治史,更以宏阔视野讲述运河故事,以文学书写串联起大运河的文化记忆。

马伯庸讲述这个“脑洞”的开启是因为看到了《明史》中一段40字的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史书里另外还特意点了一句,太子朱瞻基他叔叔还试图半路去拦截他返回北京,但是没拦住。

“作为一个创作者,我觉得,这个里面的空间很大。”在马伯庸看来,濒于绝境的太子朱瞻基要在15天内赶回北京,唯有水运可以达成。“按照我的估算,如果走陆路的话,15天内是不可能从南京赶回北京的,只有走水运才可以实现,而走水运,只能走京杭大运河了。”马伯庸告诉记者,这是他设计整个故事的一个基石。运河成为本书的一个重要元素,书中还特意附赠了一幅一米多长的手绘路线图,展现他对于细节的考究。

此书的影视版权已经售出。现场,有读者问及希望谁来主演其中的女性角色时,马伯庸毫不犹豫地说,“个人私心的话,我希望万茜来演”,倒不是因为最近火热的综艺,“我看过她演的《柳如是》,她特别适合明代服饰表现出来的女性的温婉和绵里藏针的坚强。在演《三国机密》时,她演的角色比原著写的更有层次感。”

这场冒险从南京开始,也让不少杭州的书迷觉得一条京杭大运河没有杭州元素有些失望。不过马伯庸做了另一种补偿,在角色设定中特意加了于谦的内容。“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一段时间,关于于谦的记录是语焉不详的,刚好有余地可供发挥。”此外,他在新书签售时,也早早地把杭州和苏州排上了日程,“算是一种弥补吧”。

从《长安十二时辰》到《两京十五日》,两本书的名字结构和元素组成有点相似,马伯庸说,当时也不想取这个名字,怕别人以为是系列,但后来觉得这种表述更为妥帖,“但事不过三。”下一部正在创作的小说把视角拉回到了民国时期,也是讲述小人物的故事,“因为资料太多,需要细化整理,争取明年下半年和读者见面。”

疫情期间因为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他更专注于写作,视角也偏向于小人物,“上个月刚写了一个中篇《长安的荔枝》,7万字用了11天写完,感觉特别痛快。”写完这个当年运送荔枝的小公务员的故事,也让他有了写一系列古代“小人物”的想法,“这些在史书中没有被记载的小人物也是有存在感的,我想通过虚构作品让他们复活,让后人看到他们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