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范周院长划重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07-07
来源: 言之有范

今日看点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教育在线联合举办的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宣讲会正式开讲,7月5日,首场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宣讲会由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范周教授主讲,并在掌上考研、微博一直播、西瓜视频、bilibili等平台同步直播。据统计直播在线观看人数高达2.3万,其中有一部分听众为985、211高校中具有保研资格的大学生,观众们反响强烈,积极与范周教授进行互动。现将范周教授宣讲会内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新常态下,文化产业的时代命题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进入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7.0%。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文化新业态层出不穷,文化产业亟待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

随着互联网业态质量的不断提升,不少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成功“出圈”,获得了收视率与口碑的双丰收。近期,《隐秘的角落》以其优质的内容,采用“优质版权+高质量”运营的方式成为网络剧中一匹黑马,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同时,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云平台的搭建为人们在线上进行文化消费、享用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了便捷。

首先应当明晰文化产业的概念与边界。由于世界各国并未形成对文化产业概念与范畴的权威定义,不同国家依据各自国情都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做出了界定。在我国,从统计性概念维度来看,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为了更好的展示文化产业发展的全貌,在数据和定义上实现统一,国家在统计层面对文化产业做出了准确的界定。在最新的201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文化及相关产业共有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等九大门类,其中涵盖43个中类和146个小类,涉及当代文化生活从生产到传播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疫情之下,文化产业的使命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为社会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包括文化产业。一季度文化产业相关数据显示,全国5.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收1688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9%。企业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冲击,受疫情期间暂停或取消聚集性文化活动的影响,其中包括电子游艺厅娱乐服务、景区游览服务等线下为主的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同比下降高达59.1%。

疫情对文化产业的不同门类影响也有所不同,在其余八个文化行业营业收入都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1739亿元,同比增长11.6%,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唯一一个正向增长的门类。一方面,新闻信息服务产业包含的新闻服务、报纸信息服务、广播电视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等四个中类均不是依靠线下集聚为主的业态,受疫情的实质性影响较小。另一方面,新冠疫情这样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引发了较高的关注度和讨论度,为新闻信息服务带来了更广泛的受众。也正是如此,疫情下数字文化产业逆势发展,宅经济、线上云经济火爆,五月天、刘若英的直播演唱会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线上直播成为音乐人和网友的共同选择,许多音乐人“试水”直播,用音乐抚慰心灵,和网友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疫情对经济造成的重创为文化产业的恢复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文化消费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也使得我们要重新思考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疫情常态化阶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新态势。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文旅产业、影视行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引导中小微文化企业逆势突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发展,社会各领域都在有序地推进复工复产。文化产业要借此机会实现回暖,充分发挥出文化产业自身的使命担当。首先,文化产业要在稳定经济社会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文化产业对稳就业、促民生的重要作用。文化企业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提供就业岗位,保证3000多万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就业稳定,在稳就业方面把握好经济的基本盘。

其次,要加快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依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牢牢地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激发更多新兴业态兴起,借助“新基建”的机遇挖掘文化消费新潜力,助推文化发展势能向动能转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在危机中发现机遇,把握好疫情带来的“窗口期”,提振消费信心,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以学促产,人才库建设支撑产业升级发展

1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四大特点

文化产业作为应用性学科,更加重视对产业面临的实践性问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将对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缺口仍然较大,中国文化报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劳动力占比在整个社会劳动力当中只有1.01%,而同期美国的文化产业劳动力的结构水平是8.26%。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大培养力度,适应时代要求,培养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

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需要坚持专业化、多元化、复合型、实践型四大方向,立足于每一个方向深耕专业素养。

专业化要求专业学习定位明晰。依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2018),清晰认知自身从事行业的分类归属。一方面专业化的学习能够更具目标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依据相关统计数据详细了解所从事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加以分析和思考。

多元化是指知识涉猎多元并行。在技术变革的影响下,不同行业门类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以直播、短视频等新兴业态为例,它不仅互联网技术变革下的一种新兴的表现形式,同时在直播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传播、商业带货、会展活动等内容,多元化要符合时代的新要求。

复合型要求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对综合知识的应用,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能力。例如著名的科幻电影《阿凡达》,它的导演卡梅隆并非是影视艺术编导的科班出身人才,学计算机出身的他既懂技术又深入到电影制作当中,最终铸就了一名世界知名导演。复合型人才培养更适合当下产业融合的时代特点。

实践性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学习文化产业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积累,更需要我们纵深到产业、项目之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到园区的系统规划都要同社会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因此,文化产业作为跨领域学科要不断积累自己的学术基因,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

文化产业人才四大必备素养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全方面的,因此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要不断培养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此,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训练,不断练好专业内容,提升多元素养,把自己培养出有思想、有才华、有审美的复合型人才。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打牢基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左传》中说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对于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要先把基础工作做好、做扎实,才能让论文写作有理有据,扎根大地。

第二,要博览群书,夯实基础。博览群书,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系统的读书计划。经典代表书目的阅读和学习是打好学术基础的重要前提。此外,还应阅读《论语》《道德经》等中华传统典籍,读好文史哲、“管艺传”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书籍,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

第三,要坚持思辨、批判、创新的学习思维。轻易的人云亦云不可取,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想法。1954年3月,俞平伯发表了《红楼梦简论》,山东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李希凡和蓝翎读后却不以为然,于是两人便开始着手写文章《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向“新红学”权威俞平伯挑战。这篇文章被毛主席看到并受到了肯定,最后由《文艺报》转载。二人后来也均进入到人民日报社工作,从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有思辨的精神,不断创新。

第四,要坚持阅读和实践相结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化产业学生,不能“死读书”,也不能“读死书”,应该充分结合阅读与实践,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介绍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是学院创立之初学院老师们所形成的的共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就在于文化产业学科是一个应用性的学科。在专业建设方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专业已建立了本硕博全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跻身于教育部“双一流”专业和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学院现有文化产业管理系、艺术管理系、法律系和社会学系,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师资队伍方面,现在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现有51位专职老师和29位客座教授,还包括72位行业导师和海外聘请的教授和讲师。学院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专业导师+实践导师”的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平台搭建方面,学院建立了高层次的科研学术平台和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平台。学院成为文化和旅游的重要研究基地,“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机构成员单位,发起成立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与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关系。举办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峰论坛等多项活动,并同多所文化企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地。此外,学院还创办了文化产业学院奖、跨年直播公开课、云书院等多项品牌活动,始终致力于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

我院针对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科性质和人才培养,始终引导学生与实际紧密结合,走在文化产业领域前沿,时刻了解文化产业发展动态,掌握业界的实际情况。在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建院16年来,学院共为150多个城市做了各式各样的文化规划工作。

学院作为国家重要的智库单位先后参与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运河文化带、雄安新区规划等多项战略的的制定,同时参与了《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保障法》等法律的制定和研究,为国家建设贡献学院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就是要利用学科的专业研究,为一些现实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最后,欢迎大家报考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我们在这里等你!

网友互动

问:中传的艺术管理和央美侧重策展、上戏侧重表演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央美、上戏这两个兄弟院校都有自身的专业建设特点,中传的艺术管理更侧重传媒、新媒体,关注互联网下的数字媒体艺术等。在人才培养中,艺术管理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近期学院也在有序开展艺术管理教材建设的相关工作。

问:文化产业方向中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之前方向的变化和侧重点是什么?

答:侧重点就是宽口径。学生入学之后导师的选择非常重要,每位导师的专长和研究点都不尽相同。比如有的老师关注科技,有的老师更关注国际文化交流和贸易;也有的老师导演、编剧出身等等。所以导师的选择决定了学生在大方向之下具体研究的内容。

(本文内容根据范周教授现场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