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良渚古城”小程序,点击“我的发现”,即可成为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队伍的一份子。在这个小程序上,游客可以随时随地拍照上传,写上自己的担忧和疑问,所有上传的图文数据都会第一时间传到遗产监测中心的预警系统,收集统计审核后,会在中心大厅的超大屏幕上显示。
这套监测小程序建立了社会公众参与世界遗产保护监测的创新模式,推动提升全民参与世界遗产保护的意识。
一年来, 为实现遗产地更有效地保护,良渚遗址管委会充分发挥余杭数字经济的优势,依靠多手段采集分析数据,将监测预警系统转化成监测预警大数据中心,数字赋能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
“遗产监测的目的是实现良渚古城遗址的预防性保护和管理决策的数据支撑,这是国际要求,也是国际理念。”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郭青岭说,目前良渚古城遗址监测的手段有多种,平时主要依赖细致入微的日常巡查,对114平方公里遗产区、缓冲区实现全覆盖。
自申遗成功以来,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围绕日常巡查、形态格局、本体病害、自然环境、考古发掘、建设控制、保护工程7大类指标,利用遥感影像、无人机、土壤和空中传感器等,不间断地采集数据,在后期分析统计。目前已录入本体保护数据6000余条、影响因素数据480000余条,采集到照片、影像等数据共3GB,高温、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情况都有预警。中心会将数据提供给相关保护机构,定制专门的保护方案,并与高校合作进行课题研究。
“对于遗址保护监测管理,我们始终抱以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郭青岭说,目前数字化赋能保护管理已运用到良渚古城南城墙遗址、外围水利系统老虎岭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