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人人都有麦克风,新时代的舆情管控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言之有范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组织了学院老师为学生录制网络课程,供大家学习。其中范周教授精心筹备“通识课程九讲”课程内容,并将课程以公益形式向全网公布,期望大家在特殊时期能够停课不停学、光阴不虚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3月1日,该课程自上线以来全网累计观看量已达108.9万。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第五讲第内容:人人都有麦克风,新时代的舆情管控,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学习。

今年的春节,社交媒体上,初一的祝福从“新年快乐”变成了“注意安全”,很多人不会打篮球,却也在网络上集体惋惜初三凌晨4点的洛杉矶坠落一颗巨星。2020年没有重启键,尽管中国的疫情日趋向好,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舆情引导与监督也依然在路上。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提升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主流媒体和官方渠道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也为舆论引导和舆情管控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社会心理与舆论情绪

一起事件或一个话题能引发舆论广泛热议,并酿成舆情风波,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热点话题,契合了某种社会情绪或社会心理,从而引发了大量的共情。

当前,社会各阶层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诉求日益强烈,但个别领域的建设水平和治理能力还有所欠缺,民生已成舆情高敏领域,特别是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话题,舆情燃点低、爆点多、传播快,网民代入感强,容易点燃不安情绪,舆情风险常因此产生。社会心理相关话题在舆论场常表现为标签化舆情事件,刺激网民的关注、扩散与讨论热度,比如在疫情发生前备受关注的“故宫奔驰车”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舆情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情、民意和复杂诉求,在舆情应对中需要给予尊重和考虑,及时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社会共识。

二、增强信息素养,保持理性精神

不知是真是假的100000+文章、无法确认来源的图片、不知是否经过处理的音频和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

此次疫情发展迅速,但全国范围内关注此事,还是以1月20日钟南山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指出存在“人传人”可能为转折点,此后形势发展超出所有人的预料,舆情沸腾,各类真假信息短时间里天量涌现。在人人都可以做信息源的时代,信息的真假分别顿时成了难题,我们越来越难以认清这个世界。这也是本次疫情与十七年前“非典”时期的重大不同。

如果由舆情引发的恐慌难以遏制,其带来的潜在社会风险将难以估量,也必将产生远超过疫情本身的社会代价,比如舆情带来的“物资抢购问题”,抢口罩、抢消毒液、抢板蓝根、抢双黄连,从实体店到电商全面脱销。

信息的权威发布,本身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但保障信息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一定是谨慎而需要时间的。但这种谨慎和时间周期性,在新媒体时代恰恰遭遇了严重的挑战,广大网民在等不到权威信息的时候,往往被各类鱼龙混杂的信息所困扰,这就需要公众对信息来源进行溯源,对信息内容加以甄别,“不信谣、不传谣”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有关部门也要及时进行“辟谣”。

三、关注国际舆情动态

疫情扩张后迅速引起了海外舆论的广泛关注,相关内容登上多国家主流媒体媒体头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月28日,外媒对疫情的报道远超过1000篇,语言涉及法语、英语、德语等。其中,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法国法新社、英国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德国德新社、日本共同社、韩国东亚日等各国主流媒体都对疫情做了相关报道。大多数国外媒体每日报道中均涉及疫情相关的感染人数、死亡人数、中国境内境外感染人数等最新情况。随着中国疫情信息不断登上世界各大国家主流媒体头条,疫情恐慌也在不知不觉中蔓延,随之而来的便是各国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各国民众对中国恐惧度的直线上升,我国国际形象也在本次疫情中的国际舆论中被放大。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本次疫情事件国外媒体报道中的国际舆论恐慌仍然存在。

除此之外,国际舆论形势可能会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合作、国际贸易、国际交流、国际旅游形象等领域产生一定影响。

四、在舆论中挖掘学术蓝海

在面对各类舆论事件和舆情信息时,如何透过现象探寻本质,不断思辨,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也为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题目。

比如去年一些社会事件的集中出现,引发了舆论对于“娱乐至死”的大讨论,有人说娱乐给现在的社会风气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向钱看”“阴阳合同”等,甚至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许多难题;也有人认为,娱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内容,娱乐文化是当前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娱乐消费更是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人认为娱乐具有重要的社会引领和引导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风气。所以,我在2019年10月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黄昌勇、彭峰,著名媒体人刘仪伟与我自己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共同展开学术讨论,同时在新浪一直播等多个平台进行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达111.5万。

参与讨论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根据自己的前期阅读、现场发言和会后总结形成了多篇学术论文。今天我在这里再次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这究竟是不是一个娱乐至死的社会?欢迎大家与我进行线上互动。

这一讲我为大家推荐的书目是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这本书被称为是传播学的奠基之作,作者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也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和作家。这本书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这本书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视频观看直通车:您可以在哔哩哔哩、微博、今日头条、虎牙直播、网易公开课、百家号、抖音、西瓜视频搜索相关账号,观看课程。

精选课程反馈ž  

祖同学: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主流媒体和官方的渠道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人人都拥有对信息的传播、接受、分类、分析、筛选的权利。所以社会心理与舆论情绪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对公众舆论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必须要成为舆论的重要辩识者。

杜同学:

在灾难面前,不安的情绪占据上风,人们极易被各种信息所影响。一方面,信息的获取渠道不断拓宽,人人都是信息源,庞杂而不成体系的信息不间断轰炸人们的大脑;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对信息进行宏观把控和筛选过滤,各类媒体二次加工和有保留有目的的传播又使得信息的传播存在有选择有差别的限制。谣言和辟谣的传播存在时间差,久而久之,一部分人会对所有信息产生不信任,形成“狼来了”的局面;而另一部分由于对信息缺少辨别能力极易被极端言论牵着鼻子走。无论是哪种情况,对于整个社会都是不利的。我国的互联网可以说是全中国相对开放也相对激进和自由的地方,具有强大的聚合力、互动性,同时其舆论场也具有迷惑性。因此独立思考在这个社会十分之必须。

伊同学:

比起对外防疫,如何应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则更为复杂和困难。在此过程中展示出的众生相,以及暴露出的潜藏已久的社会问题,对社会学来说都可以构成经典案例。

崔同学:

让我印象深刻、感触颇多的是范院长提出的我们面对疫情的舆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去探寻“舆情和舆论背后的学术蓝海”,即以科学、理性、价值中立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和态度,以此为契机和素材深刻分析疫情所反映出、舆论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等等,研究其发生机制、发生条件、其中的结构性矛盾、相关改进方式等等,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社会学学生所应该具有的对待疫情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