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科技进步、传播方式的变化和社会文化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言之有范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组织了学院老师为学生录制网络课程,供大家学习。其中范周教授精心筹备“通识课程九讲”课程内容,并将课程以公益形式向全网公布,期望大家在特殊时期能够停课不停学、光阴不虚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3月1日,该课程自上线以来全网累计观看量已达108.9万。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第四讲内容:科技进步、传播方式的变化和社会文化影响,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学习。

就像每天都能见到的朋友,我们并不太会发现他的变化,但是时间长了变化就会很大。这张照片是希拉里十年前、十年后的不同场景,十年前大家都希望和她一起交流,寻得一个握手或是签名,但十年后大家都想跟她“同框”拍一张合影。

生活方式随科技进步而更新

科技怎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学术”一点来说,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度使用,掀起了科技革命的发生,全局性地激活了作为生产力的信息的社会流动,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提升了社会生产率,促进了要素的优化配置。

历史一点来说,我们可以回顾三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了社会面貌的,又是如何推动历史的加速的。蒸汽机的发明,缩短了空间之间的距离,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运输得以出现;电力作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能源,再次带动了社会生产的飞跃,电灯、电话、电报等工具的发明点亮了晚上、传达了心里话;电脑的出现,则为认识世界打开了新的窗口——工作、阅读、游戏,人们在电脑上几乎能够满足所有的信息需求。

微观一点来说,科技确实使每个人的生活更加得便利和高效,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在变化。一百年前,电影院刚刚开始在城市里蔓延开来,四十年前,乡镇县的居民们还时常盼望着文工队能下乡,在村口放一场电影,座椅板凳也都是破破烂烂的,而到了今天,所有人都能通过手机、平板、电视盒子和电脑,在自己的终端上看最新电影的首映,这些变化都说明了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接收方式出现了变化。

时代发展至今天,报纸和电视上的新闻被整合到RSS中,后来又被各种各样的新闻订阅类APP所取代;黑胶、磁带和CD中的音乐被转换成编码下载到MP3中,后来又被各种各样的音乐APP所取代;教材、小说、诗集中的文字被存成电子文档,后来又被kindle还有各类阅读器、阅读软件所取代。

科技改变生活,最大的影响在于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例如手机已经不再是过去大家所认识的简单的联系和娱乐功能,丰富的产品生态使得手机这一工具拥有了强烈的社会功能。还有一个词“宅”,它的概念从过去的宅在家无所事事,演变到今天拥有了丰富的含义,例如可以居家创作,这都是宅的表现,也就是说,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使得社会生产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传播方式的革新激发了新的社会文化

不论是东方和西方、历史和当下、社会和个人,都能够对“文化”的概念给出不同的定义,但是在绝大多数定义中,都会将“文化”归类成一个社会中的“总和”式的意象。例如,英国的“人类学之父”泰勒(E.B.Taylor),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有一切的能力与习惯”。科技进步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自然会催生新的社会文化,带来不同的社会文化面貌。而科技对传播方式的赋能,更加速了社会文化的演进过程。

进入数字时代后,传播的介质、形态、方法,都已经在社会进步中一次一次地革新,而传播时间的缩短、信息受众的多元化、传播主体和客体身份边界的消融,都是传统的传播学在科技进步背景下被改变的部分,而潜藏在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转变背后的,是传播关系甚至是传播理论的一场重大变革。例如,经典的传播学框架“5W理论”定义了传统的传播过程及参与者,但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限制,传播过程的反馈环节并不受重视,而复杂传播过程中并发的各类现象也很少受到关注。

图示为拉斯韦尔提出的“5W理论”

正是因为科技的进步,各种内容的大众传播路径愈发的多元,响应也愈发的迅速,大众也因为接收信息偏好的不同,在一定的信息积累之后呈现出了不同的响应结果,随之而来的便是不同的社会文化。例如,动画、漫画和游戏(ACG)自千禧年以来在国内逐渐盛行,越来越多的“网生一代”在这些内容其精神的感召下,接受了“宅文化”或“二次元文化”,同样喜欢这类内容的人会通过线上的社群进行联系,无意间强化了这类爱好社区的社会文化意义,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亚文化群体,进一步推动了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的转变。同时正是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代际差异也在逐渐被拉大,70后、80后和90后可能还对童年有着共同的记忆,但00后和10后的童年偶像可能已经出现了巨大的不同。

科技手段的丰富,同样改变了教育和知识本来的存在方式。原本稀缺的优质资源能够更加便利地被更多的人看到,真正优质的资源能够在迅速且复杂的传播过程中得到大多数人的分享和消费。正如此次疫情中我和全国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部的统一安排下,采取了慕课方式为同学们补充能量,今后等疫情结束了,中国的远程教育、慕课教育,一定能够在短时间内上一个大台阶,能够以这样的方式给大家上课,我感觉这是时代给予我的幸运,也是时代给予我的使命。而慕课的到来,也一定会引起一场教育界的变革——一些老师备课授课不认真,就有学生不选了,而一些老师因为教学效果好,就会有成千上万个学生通过慕课来聆听该课程。校长开玩笑说:“教师即将变成一门高危职业”,现在看来,这句话不也不仅仅是一句玩笑话。

“数字化生存”的未来已经到来

科技进步为传播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的演变所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尼葛洛庞帝是中国互联网“元老”张朝阳的投资人,但更为全球读者所熟知的是,他是畅销书《数字化生存》的作者。这本撰写于80年代的书在那个年代,便指出“信息将作为新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互物,大众传媒将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这段话真是太富有远见了,并且已经成为当下的社会现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向线上迁移,互联网中的沟通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成为我们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而随着5G和A/B/C/D(即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的到来,信息传输速度将以十倍百倍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以图片和视频为载体的图像呈现方式也将被全息影像、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的手段所取代,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现在所有对于未来的想象,可能都不足以描述未来生活的一小个片段。

在此,我按照惯例向屏幕前的各位推荐三本课后读物,希望大家在阅读后能够对科技的发展有所体会,能够对未来的生活有所感悟。第一本是来自埃德温·布莱克的《IBM和纳粹》,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技的威力,从而更好地引导科技向善。第二本则是文中提到的《数字化生存》,尽管已出版近40年,但其仍然可以被视作跨入数字化新时代的指南,带领我们思考数字化冲击下的种种问题。第三本则是一本新书,由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所著的《刷新》,这本书并不仅仅是作为微软CEO的纳德拉反思微软过去战略成绩的著作,更包含了作者对于科技和人类的伦理关系的多重思考,帮助我们能够以更好地心态认识、接纳和迎接未来。

视频观看直通车:您可以在哔哩哔哩、微博、今日头条、虎牙直播、网易公开课、百家号、抖音、西瓜视频搜索相关账号,观看课程。

精选课程反馈

高同学:

通识课第四讲的主题是科技进步、传播方式的变化和社会文化影响。列举了希拉里时隔十余年,民众从想要希拉里签名到相与希拉里合照,引入了主题。科技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改变了思维的方式和生活方式。因为科技的进步,大众传播路径越发多元,同时也影响了社会文化。在这次疫情期间也非常明显,学生上课的方式变为网上授课,办公族办公的方式变成云办公。

孙同学:

网络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官方每天实时更新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了解疫情的最新动态,在家云办公、线上教学。在Z时代,大家也“宅”出了新花样。但在网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实的舆论,如,有飞机会喷洒药水消毒,茶叶可以预防新冠肺炎等,网络带给我们诸多便利,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我们要有能辨认真假的能力,不轻易相信网上的言论,那么这个时代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