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海外学者谈疫情下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言之有范

近日,范周教授召开海外学者网络座谈会,在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地的访问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就此次疫情的海外舆情与疫情后的社会治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及文化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探讨,现将核心观点整理如下,与大家分享。

魏晓阳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

1. 德国疫情与媒体舆情

从媒体方面来看,德国《明镜周刊》在线专栏里有文章写道“少许种族主义没有问题”,呼吁人民远离亚洲人,买光药店所有口罩。从官方来看,联合国宣布公共卫生事件之后,德国政府与欧盟共同合作对抗疫情。并且各地方移民局可受理中国公民因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提出的短期申根签证适度延长申请,并对申请进行个案处理。从民众反应来看,也有中国女生在街上被语言侮辱并被殴打的情况。这些反面和不理智的信息也受到了德国本土的质疑。德国社民党卫生政策专家劳特巴赫最近在《莱茵邮报》上强调,"我们不能笼统地怀疑所有人"。

2. 疫情下公共卫生体系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反思

2019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这个决定发布后仅仅两个月,疫情使得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如何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力量来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无论是紧急状态还是平时状态,仅仅依靠政府进行治理不是万能和全能的,需要厘清政府权责清单之外的管理边界。湖北红十字会法律上属于社会团体法人,但是在管理理念和模式方面却属于传统科层制公共管理与现代新公共管理的混合物。它一方面要遵循国际红十字会的惯例和原则,对所有物资接受和分配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但是另一方面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下成为中国政府的半官方民间组织,从而带上了强烈的科层制行政官僚风格,使其无法应对紧急公共卫生事件。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很多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和设施与湖北红十字会有类似的地方,都在历史上曾经属于政府部门的职能部门。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推动下,公共文化机构以建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进行了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理事会制度被纳为重要一环,但是很多机构仍然实行党与主管部门双重领导下的馆(院)长负责制,在内部组织架构方面比照行政机关建立了科层制的组织架构,不可避免地带有效能不高、活力不足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障碍。而2020年是“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所以如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事业法人和政府能够借鉴此次疫情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挑战,克服其自身携带的官僚“病毒”,将有助于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让疫情带给我们更多的成长经验。

齐骥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

1. 美国芝加哥疫情与媒体舆情

从美国主流媒体对武汉新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看,大部分媒体基本做到了克制、冷静、客观、基于事实描述。国外舆情反应出两个问题。一是国家治理能力问题。BBC报道说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应对路径可以避免冗繁的审批流程和财政限制,集中资源解决这一事件。耶鲁大学医学专家奥马尔说“当卫生保健系统更加健全时,情况会更好;当卫生保健系统存在问题时,情况会更糟。”因此,即使这种新的冠状病毒目前在中国看起来并不致命,但对非洲国家来说,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二是信息公开问题。有一些报道集中于中国分享数据的意愿以及是否诚实地报告了问题的严重程度。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和决策的迫切性,各级决策机构对于获得的信息可靠程度的评价和决策产生时限要求之间平衡的建立还不够完善。

2. 疫情下的反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要避免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指的是公权力丧失人民的信任后,不管如何发言或者行为,总会收到社会的负面评价。未来,如何提高国家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是当前对国家文化传播体系建设的考验,也是对中国在全球国家文化话语体系建设的考验。

二是加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14 亿人在灾备、防控、应急等方面的管理,智慧城市、医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更好地为生活服务,未来如何加强城乡治理能力建设,必须提上日程。此外要重新思考国家道德体系建设的有效方式。

三是加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本次疫情也加速了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例如芝加哥病例通过智能机器人治疗,完全实现隔离,避免了医护人员感染。未来生物技术、5G、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技术在疫情防治、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四是激发非接触经济。本次疫情将进一步催生以非接触经济为特色的新体验经济、新文化业态、新注意力经济的产生。一是培育数字消费习惯。通过疫情,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用户习惯将被培育和养成。二是数字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通过在线体验、在线服务的方式,实现服务的精准度、智能化程度提高。

五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何一个国际社会成员都不可能置身于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之外。在灾难和危机时代,我们是一个整体,同呼吸共命运,情绪的发泄无助于事态的控制,唯有集中精力找到解决方案才是正道。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打造文化共同体,需要进一步关注。

田卉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美国西北大学访问学者)

1. 美国埃文斯顿疫情与媒体舆情

面对疫情,西北大学通过校园网和邮件对疫情进行通报,并重点针对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举办心理支援座谈会。其次,社区采取也相应行动,例如发信告知民众有关冠状病毒的理性认知,另外避免使用“武汉病毒”的字样等。从西方媒体报道来看,以华尔街日报为代表的有关中国冠状病毒的“标题党”文章存在一定的偏见与歧视。首先,这是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其次,西方媒体被限制进入武汉,致使国外媒体对中国的了解只能通过网络上流传的视频,断章取义式的呈现。再者,国内媒体报道的内容,很难被完整、全面和中立地呈现到国外。

面对如此情形,第一,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挖掘和利用“草根”的作用,发出更多元的声音,让国外民众能够形成自我判断。第二,充分利用中国官方媒体,较为中立和多元地呈现和还原现场。第三,通过其他文化内容,传播中国力量。

2. 关于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的思考

第一,从建设内容来看。加强各类音视频、阅读等数字文化内容,建立能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字公共文化内容。同时,鼓励民众登录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体系,通过官方途径,传播有关冠状病毒的知识,进行有效引导。

第二,从建立方式来看。首先,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遴选、制作和传播符合消费者诉求、更具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的数字文化内容。其次,通过抵扣税收等方式,鼓励数字文化企业进行捐赠和无偿提供文化内容服务。

第三,从传播方式来看。根据不同的人群、地域和文化内容诉求,提供分门别类的内容;通过移动终端、电视和互联网传播适合的内容;鼓励老百姓传播正能量、轻松愉悦的自制小视频,链接中国力量。

同时,建立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显得尤为迫切。信息公开、物资供应、民间组织、绿色通道、捐赠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值得我们深思与行动。

赵书波

(香港大学客座讲师)

1. 疫情对香港的影响

此次疫情对香港造成了以下影响。第一,香港经济雪上加霜。去年修例风波、中美贸易战加上这次疫情对旅游、餐饮、零售行业造成了很大打击,游客归零而且本地人基本不敢外出消费,据预测对整体经济的第一季度经济影响约为1.7%,迪士尼将损失4000万美元。第二,在金融领域,去年企业上市势头强劲,但现在香港和大陆关系紧张、社会动荡,使很多外国公司在港业务转向其他地方,这才是真正的威胁。第三,结构性困境。在90年代转型时期香港错失了工业升级的机会,现在香港服务业占99%,工业几乎为零。现在香港主要是地产、金融或者是底层的销售行业,所以年轻人压力非常大,收入较少,处于底层的岗位比较多。

2. 香港未来发展展望

第一,政策体系改革的拐点到来。可能会逐渐从“新自由主义经济”转向政府干预较多的模式。第二,在人才方面更多地与北上以及去英美澳的人才进行合作。第三,大湾区战略更凸显其战略意义。第四,京东、百度、旷视科技也受影响推迟回港上市,所以对金融市场造成不利。第五,房价可能会继续回落。第六,税制、营商环境、知识产权等都会再吸引投资。

魏文坤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1. 加拿大疫情与舆情发展

从华人群体来看,疫情爆发后,随着病情人数的持续攀升,恐慌逐步通过社交媒体在加拿大华人社群不断散播。虽然蒙特利尔地区目前并无病患,但口罩也随之成为较难买到的稀缺品,其流向多为中国。从加拿大公众来看,大部分主流媒体的报道相以及公民反映较为理性。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表示“在加拿大,因恐惧或误导信息导致的歧视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2. 以文化为导向加强社区共同体建设

危与机并存。这场疫情给国内外以文旅产业为代表的文化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逃脱相连的命运。从社区共同体来看,社区作为最基本、最关键、最初同时又是最后的一道防线,社区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推进有效的社区治理,尤其是以文化为导向加强社区共同体建设成为我们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3. 云经济的重大机遇

此次疫情中,足不出户为以游戏产业、网络教育为代表的云经济带来了重大机遇。打游戏、刷小视频成为许多人打发时间的首选,云经济在此之间爆发活力。但是,此类数字产品给人带来更多的是娱乐,在精神方面还是难以满足大众需求。随着在游戏上花费时间的不断增长,达到一定的瓶颈期,给人带来的空虚感也会随之增加。这不禁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反思,第一,如何提升游戏产品,以及创造更加具有精神含量的数字文化产品。第二,如何进一步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引导公民养成更好的、持续性的文化消费习惯。我们应当看到,此次疫情为灾后云经济文化内涵建设指明了一定的方向。然而云经济中始终存在一定的屏障,如何通过云经济给人们带来温暖,创造有温度、有力量的云经济始终值得我们思考。

王若晞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博士生)

1. 澳洲疫情与媒体舆情

根据ABS统计2016年澳洲人口 2421万人,其中120万华裔。澳洲华裔人口较多,虽然此次疫情并未在引起过多恐慌,但多个药店口罩限购甚至脱销。2月1日澳洲政府发布入境管制禁令,每日邮报报道称,这项禁令预计每周给旅游业造成10亿澳元的损失。从整体而言,ABC澳洲大部分新闻报道都是聚焦于客观描述新型冠状病毒的动态、中国政府针对这次疫情做出了哪些工作等。从舆情内容来看,大部分新闻报道及社交网络信息都肯定了中国为应对疫情所做出的努力并为中国加油,尤其是对火神山医院10天落成表示惊叹。但也有对此次疫情信息透明度及真实性的讨论,例如“李文亮医生之死冲击中国媒体审查”等报道。如何向社会传递出真实可信的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公信力,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反思

一是实现防治并重的观念上转变,要从基层和普通民众抓起。在以往的观念中,重治轻防表现为对突发疾病的防范监测体统建设不足,这在基层单位尤为明显。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基层下沉、全民日常防范意识和常识教育,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观念上提高认识等都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是自媒体时代要用好网络渠道减少谣言带来的恐慌情绪蔓延。在2020年的自媒体时代,发达的网络通讯一方面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使网络成为了滋生谣言的温床,对于不熟悉互联网环境的中老年来说就更加大了信息辨别的难度,更容易滋生恐慌情绪。而恐慌就像病毒,一旦传播就难以遏制,甚至比病毒扩散的还快。所以要用好这些新技术手段去传递真相,提高大家的信息鉴别能力。

三是要注重情绪引导和心理健康。疫情过后,我们不仅要关注身体上的健康,还有心理上的健康,因为疫情是对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挑战。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相关心理健康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 疫情重创下文化产业的危机与商机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次疫情使处在金字塔底端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受到了威胁,人们对于旅游等线下休闲活动的需求也同步降低,这使得传电影业、旅游业受到重创。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数字文化产业则迎来了发展新契机。去年10月底5G商用正式启动的时间节点上,数字文化产业本身就面临一次升级与进化,此次疫情在无形中为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用户。疫情过后,一方面人们的消费需求在长期压抑后可能会经历一个爆发性的增长时期,另一方面在此期间的线上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也将为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跳板和契机。

周潭

(日本二松学舍大学研究生)

1. 日本疫情与舆情

日本政府方面,日本外相表示将愿意全力支援中国遏制疫情,并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认定为日本《感染症法》中的“指定感染症”,此举意味着不论国籍,所有在日感染者的医疗费用将由日本政府承担。民众舆情方面,从雅虎谷歌新闻以及日本推特的舆情来看,大部分日本民众没有排华情绪,都在用自己的行动给中国应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日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旅游业和零售业。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数据显示,2019年访日外国游客达3188万人,其中近1/3来自中国大陆。从1月27日文旅部公布的取消一切境内外团体旅游通告开始,访日游客骤减,日本旅游业遭受重创。

2. 疫情下的反思

此次疫情暴露出来我们国家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很多不足。一是公共卫生系统对上次疫情的反馈深度不够。二是需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是要加强医疗储备系统,加大应急医疗。例如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表示东京的医疗物资储备都很齐全,这次向中国捐助了大量医疗物资。另外在日本,医药箱几乎人人家里都有准备,里面会分类放各种应急药品,日本民众在出门时包里也会装一些创可贴、感冒药、止泻药等以备不时之需。在我国,这样的应急医疗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值得反思。四是加大医疗教育,利用数字网络,进行线上教育。例如以企业社区学校为单位组织短期科学健康培训项目。受疫情影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软件日活跃用户剧增,也可加大对线上医疗卫生教育内容的宣传,创作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科学健康类的娱乐综艺节目,但同时需加强对视频创作内容的审查。

范周教授总结

1. 大众群体才是中国故事的最好讲述者

面对国外各种各样的报道,我们应该理性对待。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官方媒体以及各种自媒体的海外有效传播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其最好的传播者不是政党和官媒,而是千百万个了解中国、对中国有深入的生活体验的人民群众,到国外旅游观光以及来华旅游的大众群体。他们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人选,通过他们的亲身感受讲好中国故事极具说服力。

2. AI,从概念走向实践

芝加哥通过机器人治疗两名新冠状病毒患者并取得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进行反思。目前,AI概念铺天盖地,然而,其主要停留于概念阶段。如何将概念转换为实践,如何在学校管理、医院管理、艺术考试、对老年人的关照等方面转换为现实,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努力。

3. 疫情之后数字创意产业面临新的机遇与转变

灾难总会过去,春天总会到来。灾后重建包括制度建设、公共卫生建设、数字文化消费建设等方方面面。此次疫情对各类文化企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一些园区的瓦片经济受到威胁,有的企业却迎来了发展机遇。例如,网络文化消费异常活跃,网游市场火爆。例如除夕当天《王者荣耀》单日收入流水达到20亿元,这为疫情过后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近期腾讯视频网络社交平台即将推出,这也意味着媒体的迭代在不断更新。其上线后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即所有的网课、在线直播变成人人化,而不是技术化、团队化、公司化。

在5G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人人都可以变为生产者、消费者,双重属性叠加下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将如何发展,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我们如何构建中国新的文化产业制度、社会管理、社区的公共服务,以及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