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享文化积淀与生活美学
首批主题馆选址于西湖沿线,定期安排杭州非遗、文化大师现场授课
传统丝绸纹样填彩、扇面绘画、油纸伞与微型风筝制作、西泠印社篆刻体验……这一系列极具杭州特色的文化、旅游元素,原本在博物馆、艺术馆才能体验,如今通过公益的方式,走进了杭州“城市记忆工坊”。
昨日,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杭州“城市记忆工坊”项目,精心选取、整合了全市130余个社会资源国际旅游访问点(简称访问点)的优质资源,特聘杭州的非遗、文化导师与志愿者翻译团队,向来杭深度游的中外游客提供古琴艺术、中国篆刻、中国桑蚕丝织技艺等杭州非遗民俗、艺术文化、生活美学的体验。首批挂牌的两家“城市记忆工坊”,将在未来的4个月内推出6期免费课和24期公益课。
社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 小而美的“工坊”变成第三空间
京都的友禅染,因是和服特有的染色技术,京都各大友禅染工坊几乎成了国际游客的“打卡”点;在泰国清迈,由本地人亲自教授的泰国料理工坊,是深度旅游者不会错过的特色体验。旅游市场上,这些小巧精致的“工坊”,因浓郁的地方特色,及其所具有的文化传承意味,总能吸引游客慕名而来。
2005年起,杭州陆续推出130家体现杭州日常生产、生活、文化特色且具备国际旅游访问者接待能力的社会资源国际旅游访问点,涵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社会文化、社会政治和市民生活等六大主题领域。
这其中,既有西泠印社、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万事利集团,也有广兴堂国医馆、小营红巷、古荡农贸市场、市妇女活动中心、刀茅巷小学口琴博物馆等看似极其日常的去处,巧加利用、提升,通过“访问点导师计划”帮助挖掘亮点与特色,使之成为景区(景点)、博物馆(艺术馆)之外的第三旅游空间。
杭州“城市记忆工坊”便是在访问点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城市文化、旅游新空间。首批两家主题馆均选址于“自带流量”西湖沿线。其中,位于平海路61号的适家SAYHEY二楼的适家馆,在8月下旬-9月,邀请了王星记、都锦生、胡庆余堂等访问点的特聘导师开班授课,国际留学生、国内外游客可免费体验丰富多彩的访问点文旅产品;位于西湖边的肯德基北山餐厅的肯德基馆,在8月22日-12月22日,邀请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工美艺术博物馆、朱炳仁铜雕博物馆等博物馆和访问点导师助阵,每月固定推出6期公益性文旅产品互动体验。
配备导师与翻译团队 中外游客均可在线预约
诗和远方的结合,赋予了城市旅游更多的文化内涵,将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资源逐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访问点,尽管展示着城市原生态的一面,却是时下体验式旅游时代最具吸引力的元素之一。
中文名叫李帅的津巴布韦小伙,在中国的2年时间里,他弹过古筝、画过京剧脸谱、练过书法,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昨日,他在杭州“城市记忆工坊”听到古琴曲乐时,感到还有很多妙不可言的中国元素正等待着他去发掘。
即使不懂中文,游客也可以在“城市记忆工坊”愉快地“玩耍”。记者了解到,面向国际旅游市场的“工坊”,已配置专业的志愿者翻译团队,帮助国际游客深度了解杭州的历史文化与生活美学。该志愿者团队由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的师生组成,他们将协助杭州“城市记忆工坊”的特聘导师,进行日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在内的多语种翻译,让国外游客感受到最真实的“杭州味”。
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首批发布的两个“城市记忆工坊”各有特色,也各有分工。适家馆主要面向入境的团队游客,另一个肯德基馆则以“创造记忆”为核心,面向杭州市民和来杭的自由行游客。除了文化记忆,之后还将推出更多访问点资源和产品,通过肯德基馆等更多载体,运用更多呈现形式,不断解码杭州名企记忆、杭州数字文创记忆、杭州学校记忆等主题馆。
接下来的4个月,杭州“城市记忆工坊”将陆续推出6期免费课和24期公益课,市民游客可以关注“杭州社会资源国际访问点”微信公众号,进入点击“城市记忆工坊”页卡,在线了解杭州的生活文化方式并参与体验,进一步拓展在杭州的旅游半径。另外,8月22日-11月22日,市民游客可上传“老物件照片和故事”至访问点微信平台,领取“访问点重游邀请卡”在指定时间前有机会凭邀请卡赴指定访问点免费或优惠体验一次。
- 微信号:hangzhou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