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创之星> 正文
希望人人都能用创造性,给生活加场戏
发布时间:2019-07-01
来源: 浙江日报

文艺青年爱的杭州小剧场品牌“西戏”回来了,新驻地选在滨江

去年12月6日,一篇文章,在杭州文艺圈刷屏——《朋友们,「西戏」离开了》,后台很快被近百条留言挤爆了,著名话剧导演孟京辉说:加油!后会有期!

突如其来的告别,很多关心“西戏”的观众都在问:这个杭州人熟知的小剧场品牌,离开了杭州西溪天堂艺术中心,会去哪儿?

如今,答案来了。

西戏创始人“董小姐”董怡林告诉记者,“西戏”搬到了江对岸——全杭州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分布图上年轻人占比最高的滨江。在地铁6号线星民站出口的星澜里,一个1300平方米、8.2米高的无柱空间,可容纳500座观众,名字,还是叫西戏,“我们收拾好了,就会开张”。

这是一个可变空间,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剧演场所,所有的座位都可以收纳起来,与周围的商业区完全打通,像一个小广场。西戏团队试图追溯戏剧的起源,像寄托无数先哲追思的罗马城邦时代,属于城市的小广场,大家在这里聚集,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继而与这个城市,产生某种情感上的缔结,哪怕只是坐在那儿待着,也会很舒服。“现在线上工具很发达,但人与人之间还是需要见面交流,这种需求永远不可被替代。”

3年,30多个国家及地区,105位国内外艺术家团体,291场演出,接待400000多个观众。这是西戏团队,在西溪天堂艺术中心时交出的答卷。

从二十几个观众,到一百个观众,到上千个观众,到一票难求。最后,他们创造了一种“理想生活”——在剧场,观众跟着剧情嬉笑、鼓掌、沉默、流泪,散场时,往往已是深夜,年轻人哈着冷气走出剧场,三三两两,围聚在路边抽烟,激昂地讨论着戏剧。有一次,马云路过,也忍不住回头对这座剧场再三打量:“这是小剧场吗?好,下次我来看!”

西戏曾有过想象,也许,未来有一天,他们会将剧场打造成中国的茑屋、蓬皮杜艺术中心或者林肯艺术中心。

但是,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场地,只有剧,还是剧场吗?

西戏团队也尝试过和其他场地合作,像打游击战一样,把剧目拆分到不同的剧场演出,但是发现问题更大。一个是场地的时间受限,更重要的,是剧目和场地的契合,一旦不协调,观众的体验感就会非常差。“哪有一部剧是非看不可的呢,体验不好,下次就不看了呗。”西戏团队分析下来,最后还是明确,“要有自己的场地和基地,完整地搭建现场体验。”

这个团队非常年轻,目前15人,大部分是90后,他们一起经历了困惑、失望和悲观,最后都还是留了下来。

“特别像唐吉柯德,要和风车去战斗。出来之后,真正想明白了这个事情,理想,不能再飘荡在空中。”董怡林说,“一定不能回避商业化,要变成商业的一部分,去达成理想。”

在这个新的剧场空间想传递什么理念?

“创造性。”将继续主理剧场的董怡林说,“之前也想过,最后,就是这么简单一个词。我们做的事情,都是带有创造性的,我们做的演出,也要是有创造性的演出。”

当然,她最后的期待,是这种创造性,发生在观众身上——每个人都能用创造性,给生活加场戏。

西戏回来了,有人担心,这还是原来的那个西戏吗?这个终究没有选择去卖奶茶的年轻戏剧团队,这样回答:“如果我们要把自己的标准降下来做件事,那做什么不好呢?还是想为这座城市输出一点东西,就好像打开一扇窗,让接触到他的人们,远眺世界,平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