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创资讯> 正文
年终盘点 | 2018年的182项文化产业政策,究竟为文创发展带来了哪些红利?
发布时间:2019-01-21
来源: 言之有范

2018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开启之年。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回眸2018,文化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大事都倍受瞩目。文化机构改革开启新年篇章,乡村旅游吹响乡村振兴号角,文化监管重拳激荡影视圈,电竞赛事夺冠引发全民狂欢,全国范围内的“抢人争夺战”愈演愈烈,海南凭借政策红利再度站到风口。即日起,言之有范将发布“年度盘点”系列文章,今日为大家带来的是系列文章的首篇——《2018年文化产业政策年度盘点》。

一、综述

总的来说,2018年出台的文化和旅游领域相关政策保持政策制定的连贯性,同时又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更新与完善。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央各部委直接或间接出台文化和旅游领域相关政策共182项,政策多数聚焦于旅游、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保护、新兴产业等领域。

国家层面,机构变革推动产业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路线越来越清晰;数字经济为文化发展赋能,消费潜力进一步得到激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谋划新时代顶层设计;旅游业加速提质增效,观光旅游与度假休闲游并行发展。

地方层面,产业融合优化升级,特色文化产业铸造核心品牌;文物安全与非遗传承利用落到实处,传统文化彰显时代活力;文创人才争夺大战进一步升级,“强省会时代”的版图格局越来越明朗。

二、2018年文化产业政策亮点

1.机构变革推动产业融合

2018年,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下,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机构改革、调整的动作加快。

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开启了文化和旅游的新时代。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31个省(市)纷纷宣布文化和旅游厅(委)正式挂牌或宣布新的领导班子。在机构改革的背景下,各地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统筹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既促进了全域旅游新格局的构建,又加速了文化消费新业态的更迭发展。

整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归口中宣部领导。三台合一,在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社会热点、推动媒介融合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市场监管力度不减

2018年,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以直播、短视频、影视及游戏行业为代表的四个领域迎来了史上最严监管年。  

“天价片酬”、“阴阳合同”、明星偷逃税等问题的爆发,在影视行业掀起了不小的风波。针对娱乐圈乱象,6月,五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强调全部演员、嘉宾的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时隔四个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再次发布通知,要求严格控制综艺节目嘉宾片酬。业界也作出回应,三大视频网站、六大制片公司联合声明抵制“天价片酬”,声明演员总片酬不得超5000万。经过一系列的监管与整治,“税前”合同正成为行业共识,明星“限酬”效果颇为明显。

短视频行业在2018年春迎来了新的风口。新年伊始,“直播答题”便如同病毒传播般迅速席卷了整个互联网,引发全民狂欢。随着参与人数的几何式倍增,大资本与巨额流量迅速入局,直播内容低俗媚俗、价值导向不正、内容审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直播答题节目管理的通知》发布,要求对网络视听直播答题活动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网上传播秩序。通知要求,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任何机构和个人,一律不得开办网络直播答题节目。在政策的引导和影响下,社会资本收紧,流量规模陷入停滞状态,众多直播答题类APP纷纷下架。直播答题类节目从站在风口浪尖到趋于平静,不过短短半年的时间。

除此之外,针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管理,广电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于做好暑期网络视听节目播出工作的通知》对于偶像养成和选秀类节目制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要坚决遏止节目过度娱乐化和宣扬拜金主义等错误倾向;《境外人员参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对境外人员参加节目录制作出严格管理。

通过强有力的监管与整治,行业发展的不良之风得到肃清,文化市场秩序得到有力维护。随着政策的完善与细化,影视、短视频行业的规范化、有序化发展将成为必然。

3.新兴业态注入“无边界”想象

文化产业新业态的不断发展与“互联网+”革命的到来、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VR旅游、人工智能、新零售等,既是2018年新业态发展的亮点,也是政策领域关注的热点。

国家统计局2018年发布了最新的文化产业分类标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相较于2012年的版本,新增设了分类编码,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划分为三层,层次和编码简洁明了;新增加了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的活动小类,包括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观光旅游航空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文化设备和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等文化新业态。文化分类标准的调整,适应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业态发展的需要。

面对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经济,4月,中央网信办和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推动资本市场服务网络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加强政策引导,促进网信企业的发展。9月,1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就业,大力推进就业创业服务数字化转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以就业为主线来指导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政策的顺利落地。随着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文化产品的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发展将迎来高峰。

4.激发文化消费活力

在国民消费创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同时,文化消费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多维度、多举措推动文化市场规范化发展,进一步激发文化消费活力。

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勾画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前景。文件分别对文化、旅游、体育领域消费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从细化消费市场、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强化政策配套等多个角度,为我国的消费升级发展明确了新的增长点和发展路径。随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发布,提出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在文化服务领域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

年末,国家电影局印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政策提出,国家鼓励发展电影院线公司,并对放映设施、新建或改扩建影院给予补贴和优惠,实行院线两年年检制度,加快特色院线的发展。2018年,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突破600亿元,观影人次增长6%,新增银幕9303块,银幕总数达到60079块,稳居世界首位。可以预见,在政策加持和市场的规范化运营下,内地电影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不会变,但院线将会迎来新一轮洗牌,院线和点播影院的发展将更规范,电影市场的大环境将更成熟,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观影需求将得到进一步保障。

5.乡村旅游吹响乡村振兴号角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陆续推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2年)》《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可以看出,“乡村振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2018年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热词。据统计,2018年中央各部委共有17条涉及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其中4条涉及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5条涉及到特色小镇建设,4条涉及到乡村文化建设,3条涉及到产业融合发展。

2018年开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与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相比,今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乡村振兴。它突破了过去仅仅局限于三农的格局,涉及到了乡村与城市更宽广的领域,对今后三年,乃至2035年以及2050年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文件内容大篇幅提及旅游,强调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规划的颁发,有利于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制定具体的战略方案,全面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目前,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资本与专业人才支持等问题。鉴于此,国家发改委同13个部门制定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从补齐乡村设施建设短板、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健全产品和服务标准、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大配套政策支持五个方面作出系统部署。随后,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从区域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旅游产品与服务、旅游品牌与营销以及扶贫五项措施入手,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总的来说,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释放以及旅游市场的持续增长,旅游业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一股重要力量。

6.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文脉凝聚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观念的变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利用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西方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中国,漠视甚至遗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党和国家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与文物保护利用、非遗扶贫、传统工艺振兴相关的政策意见,有利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与活化,传承中华文脉,凝聚中国力量。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社会,融入教育,融入生活。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支持普通高校围绕民族民间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2018年底,教育部认定北京大学昆曲传承基地等55个基地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该文件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要求是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着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能助力脱贫攻坚。5月,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共383项),随后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并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计1082人)。7月,文化和旅游部连发《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两个文件,明确提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其中,《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明确提出,为进一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国家选取确定了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同时,公布了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名单。不少省份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例如,山东发布《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非遗项目的带动作用不断显现,非遗成为部分贫困地区的重要致富项目。

活化利用,能让古老文物彰显当代活力。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文件提出,要实施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工程、革命文物主题保护展示工程、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工程以及革命文物宣传传播工程六个重大项目。10月,《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全面加强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专门针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并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的中央政策文件。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在四个方面发力,推动解决一些文物领域长期没能解决的难题。一是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二是落实落细社会参与的相关改革举措和配套政策;三是着力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四是要着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多项关于文物保护、活化利用的政策出台,反映了我国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地方层面,共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

7.旅游业加速提档升级

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文化和旅游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2018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28.2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4%;入出境旅游总人数1.4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45万亿,同比增长12.5%。在实体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旅游收入实现不断增长,与政策的引导支持密切相关。

3月,《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由国务院正式发布,标志着全域旅游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大众旅游时代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一次新提升。文化和旅游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总结了《指导意见》四大亮点:一是创新产品供给;二是加强公共服务;三是实施系统营销;四是创新体制机制。

9月,《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发布,该文件进一步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大精神,巩固纠偏成果、有力有序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文件提出,加快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释放城乡融合发展和内需增长新空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除此之外,《关于在旅游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分别从资本、价格机制、公共服务等方面规范旅游景区的运营,引导旅游业的发展升级。

11月,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共享住宿服务规范》,成为我国共享住宿领域首个标准性文件。该文件的出台,有利于提升共享住宿领域的行业自律,有效解决旅游业与共享住宿业同时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可以看出,当前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的精品化意识在增强,旅游业各要素环节的运营管理更加精细化。

乡村旅游是贯穿2018年旅游业发展的一条主线。《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2年)》《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纷纷聚焦乡村旅游业,把脉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总的来说,2018年旅游领域的相关政策主要侧重于全域旅游、智慧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扶贫等方面。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深水区,短时间内,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还将是政策的着力点;同时,随着5G技术的到来,智慧旅游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的大方向。

三、地方文化产业政策

2018年,各地发布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主要涉及到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文物保护、非遗传承、人才扶持等领域。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多维度、多举措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东中部地区多数强调加强产业的融合,西部地区着力于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开发。总的来说,地方文化产业政策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一脉相承,同时又能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进行更全面的部署,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1.一线城市:多维度、多举措、多领域推进

北京在年中发布了指导性文件《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以此推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除此之外,2018年北京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政策,涉及到文化园区、文化贸易、文化金融、文创人才、文化企业、文创产品等多领域。

上海在2017年底颁布了指导性政策《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年,上海连续发布4个实施办法,涉及动漫游戏产业、网络视听产业、演艺产业、艺术品产业。可以看出,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与北京共同处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7月,原广东省文化厅公示了《广东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征求意见稿)。广东既是经济强省,也是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广东省的支柱性产业。在此基础上,政策不断发力,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2.东中部地区:发展新兴业态,强调产业融合

东中部地区出台的文化领域相关政策多数侧重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相关业态的融合发展。《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支持文化出口企业科技创新;吉林省《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十七条政策措施》提到,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地区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提出,推动网络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多媒体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手机媒体等新型业务发展。

江西省在2018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方案》,通过实施“六大工程”,进一步补齐短板、拉高标杆,努力实现江西文化工作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催生市场主体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催生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培育一批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文创产品开发、艺术品经营等领域文化业态。

除了纷纷聚焦文化产业的前沿热点,河南、海南省出台的相关政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全国重要的文物资源大省,文物安全工作任务艰巨繁重。为了更好推进文物安全工作,解决文物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河南省在下半年密集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文物安全基础保障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河南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地下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四个文件,保障河南省各级各类文物安全。

2018年,海南省政策利好不断。4月,中央决定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随后,海南迎来了《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大礼包。其中,针对老牌产业旅游业,海南要建设成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打造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旅游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区、世界知名国际旅游消费胜地。《指导意见》还指出,“鼓励发展赛马运动等项目……探索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

3.西部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

依托于现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西部地区政策的制定着重于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在2018年出台或者正式实施相关指导性的政策文件。《云南省文化厅“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依托文化资源优势,规划实施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文化小镇和村寨,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自然山水是广西许多城市景观的基本元素,在《广西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中,明确提出构建西江文化产业带、世界遗产文化产业带、民族风情文化产业带等若干个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具有融合空间的生态田园休闲区,形成体现广西特色的“八桂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依托于现有的特色旅游资源,《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提出,要推进“实施大景区改革建设工程,建成中国西部自驾游大本营,建设大敦煌一体化旅游圈,实施文化旅游精品演艺工程”等重点任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各地发挥比较优势,立足特色资源,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设施农业优势区,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4.全国范围内的文创人才大战正酣

城市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近几年,中国总人口增长速度放缓,老龄化加剧,年轻人才资源越来越有限。基于此,许多内陆省会城市争先出台人才落户政策,期盼在新一轮人才争夺战中抢占先机,赢得人口红利。

过去一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在文创新政、人才新政上的落实力度不减。北京在《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到,为符合条件的文创人才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使其按规定享受多方面市民待遇;广州市黄浦区出台最强文创扶持政策,文化英才设立工作室最高可获300万元资助;深圳发布《关于实施“鹏城英才计划”的意见》,提出实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专项,建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

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的“抢人”大战进一步升级,天津、南京、杭州、长沙、西安、郑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都陆续出台人才落户政策,吸引高质量人才的涌入。不少城市的优惠政策都体现在税收、奖金、科研资助金、人才安居等方面。《成都市促进西部文创中心建设若干政策》提出,对符合《成都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办法》的专家、企业家带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创项目和文创品牌落地成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给予最高300万元资金资助;《西安市进一步加快人才汇聚若干措施》中第六条提到:扩大人才认定范围,将公务员、文化创意人员、自由从业者等更多领域人才纳入DE人才分类认定范围;“长沙人才新政22条”中明确提出“实施紧缺急需人才集聚工程,引进培育2000名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文化创意人才赫然在列,此文件有望为“广电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网罗一批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