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建设浪潮下,文化产业园区开始功能“破壁”
发布时间:2018-08-10
来源: 言之有范

文化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一种载体和形式,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可以提供生产、交易甚至是居住等功能。现如今,文化产业园区已不仅仅是文化企业在特定地理空间的集聚,更是展现城市独特地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

一、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新变化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截止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在3000家左右,各省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受官方认定(包括国家各部委的相关认定及各省的相关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达到400家以上。

文化产业园区的数量井喷与中央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密切相关。《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文化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文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府重视使文化产业园区获得长足发展。进入新时期,面对城市发展、功能转型和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呈现出诸多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理念不断更新迭代。如今,文化产业园区已不仅仅是集聚文化企业的特定物理空间,也可以是文化休闲与消费的活动空间,是推动社会发展、城市更新的重要空间。

第二,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目前,许多一线城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已逐渐由以出租房屋为主的“瓦片经济”,过渡到为园区内的文化企业提供平台服务的“服务经济”,更有一些佼佼者试图将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为文化IP,形成输出文化品牌的“品牌经济”。

第三,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特色日渐明朗。当前,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正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由无序化向层次化转变,由封闭管理向开放融合转变。这些发展特色的转变,助推文化产业园区逐步走上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

面对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新变化,如何进一步探索文化产业园区在产业集聚之外的新功能,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就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文化产业园区的新功能

1. 成为文化旅游目的地

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业界高度关注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组建。文化和旅游的联姻,真正实现了将“诗”传向“远方”。文化产业园区作为特色文化资源的聚集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同时具备一些基本的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因而成为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一些文化产业园区本身就是特色文化资源的聚集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是中国首座以陶瓷文化为主体的一站式文化旅游体验创意园区,承载着丰富的陶瓷文化内涵。而这些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本身就是极佳的旅游元素,能够为文化旅游发展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第二,一些文化产业园区,尤其是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文化产业园区,是将传统工业文化进行创意转化的重要平台,是城市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有力见证者。例如,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由老旧厂房华丽变身为以展示、发布、交易为核心,集产业配套、生活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地,园区内的“火车头温馨体验区”不仅展示了园区的工业文明,更成为知名服装设计师和新人婚纱摄影的首选外景地。身处这些文化产业园区中,游客们不仅可以触摸到工业文明发展的时代脉络,而且能够满足购物、娱乐等基本消费需求。

2. 成为文化共享空间

就像百货商场是物质需求的共享空间一样,文化共享空间顾名思义就是精神需求的共享空间,是传播思想、分享知识的精神交流场所。建立文化共享空间不仅是可以为园区内的文化企业搭建分享经验、沟通创意的平台,更是能够为市民提供接受艺术熏陶、提升精神素养的场所。

一方面,文化产业园区是众多文化企业在特定物理空间的集聚,但是,实现简单的物理空间集聚不是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的最终目的,如何使聚集在一起的文化企业发生强烈化学反应才是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化产业园区不仅要形成协同发展的上下游产业链,更要注重增加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文化附加值。为此,要为园区内的文化企业打造文化共享空间,可以定期开办分享行业经验的线下沙龙等一系列相关活动,共同分享企业成功运营的经验、剖析行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找到不同行业间分工协作的利益共同点,增强不同文化企业之间的价值认同。

另一方面,由于入驻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企业通常提供的是可视化的文化产品,因而文化产业园区往往具有展示性、形象性、娱乐性的特点,能够打造为为市民提供接受艺术熏陶、提升精神素养的场所。同时,随着“共享”概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内的文化艺术资源,打造集学习艺术、举办展览、观赏音乐会、欣赏话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共享空间,不仅能够丰富园区周边市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能够通过文化共享空间这一空间媒介,获得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化连接。

3. 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从文化产业的覆盖领域看,融合化是其应有属性,在文化产业园区内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做法恰好印证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的时代大势。

一方面,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企业的聚集地,本身就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属性,从事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是文化产业园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空间尚待完善,在文化产业园区内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不仅能够壮大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力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使其更加灵活、有效。不同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园区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特色,精准定位受众需求,通过举办公益性活动的方式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服务,满足人们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郎园Vintage举办的“大师课”活动

以北京为例,以朗园Vintage、铜牛电影产业园、751时尚创意产业园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创园区,在经营园区产业空间的同时,主动拿出空间来打造城市书屋、美术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艺术空间,通过举办艺术节、设计周、文化沙龙等活动,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园区品质,而且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

4. 成为产学研培养的有力平台

中关村依托丰富的高校资源,将科研成果投入市场化运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同理,发展文化产业,也需要搭建产学研平台,建立创意成果转化机制,助推高校资源、创意成果进入市场化运作。文化产业园区体现着业界发展的前沿动态,是将创意成果进行产业化运作的关键,因此要加强文化产业园区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同时,政府可以大力支持并鼓励高等学校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最佳场所。这些文化产业园区依托高校良好的人文、教育、艺术、科技等特色学科以及优秀的人才高地优势,吸引知名文化企业,将研究开发、创意、设计等机构投放在园区内,吸引和凝聚文化产业人才。建立高校相关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训基地,提供文化产业产学研互动平台,并且把园区作为跟踪国际先进文化产业水平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与文化产业相连接,共同形成系统的创新体系,培育文化产业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