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休闲旅游> 正文
2018年文旅产业年中盘点 | “诗与远方”珠联璧合
发布时间:2018-07-30
来源: 言之有范

2018年,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文化和旅游部的正式成立,不仅有利于推动文化和旅游业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意义重大。文化旅游融合业不仅有利于培育产业新动能,更是历史性的机遇。

一、理顺体制,机构改革深入推进

文化和旅游二者本就是密不可分,相生共荣的。文化是旅游的内涵与灵魂,旅游则是展现和发展文化的载体和手段。此次机构改革前,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在管理上分属于两个部门,即文化产业由文化部主管,旅游业则属于国家旅游局的管理范畴,两个主管部门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管理范围交叉重叠的问题。

2018年3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组建文化和旅游部。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举行揭牌仪式,有网友感叹:“诗与远方,终于走到了一起”。文化和旅游部的“和”字,传达出的是一种并列关系,而非兼并或依附关系,也揭示出未来其工作重点不是只抓“文”或者重视“旅”,而是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

2009年,海南省在全国率先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起实体性旅游发展委员会。现今,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成立了旅发委,并实施旅游机构改革,将旅游局升格成省级地方政府的组成部门。此次国家层面将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成为正部级单位文化和旅游部,更说明文化与旅游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入实施大部制的具体体现。

国务院机构改革相关文件表示,合并后的文化和旅游部的主要职责包括贯彻落实党的宣传文化工作方针政策,研究拟订文化和旅游工作政策措施,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文化资源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维护各类文化市场包括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

与2018年1月6日召开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相比,2018年文化和旅游工作座谈会对下一阶段工作的部署中也呈现出相应变化,在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人才培养、文化市场监管等多项工作中增加了与旅游相关的内容。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级旅游机构“由局改委”,以强化其宏观协调与产业发展职能,今后这一成果将在国家层面的机构改革中得到巩固。

由此可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并不等同于于机械相加,而是一种自上而下、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深度融合,是一种打破现行体制机制的融合,是一种内生动力的相互驱动,是内容与形式、资源与载体的高度契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仅是统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有序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入实施大部制的具体体现。

二、多方发力,利好政策频出

2018年上半年,文化旅游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不仅是给旅游业“加码”,更是为文化“赋能”。中央文件与地方政策都积极采取行政、财政、金融等手段,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实现有效对接。

中央

1 鼓励乡村发展特色文旅产业

乡村特色文旅产业作为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最为兼容的产业,也是将乡村生态资源转化成经济来源的首位产业。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2 加大对基础性设施资金投入

2018年3月,发改委联合多个部门印发关于《“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鼓励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推广PPP模式,对没有回报率或回报率极低的公益性、基础性设施建设,发改委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

公益性、基础性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政策的出台不不仅明确了中央对东、中、西部地区投资补助的标准和比例,还有利于文化遗产资源与生态保护,以及旅游景区硬件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

3 持续推进全域旅游

随着旅游消费不断升级,传统的景点游、观光游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标志着全域旅游在国家层面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意见》特别指出,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品质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文化旅游并非孤立的,而应该实现区域内外自然资源、文化内涵的联动与共生。

4 支持文旅产品创新供给

文化装备是推动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技术基础。2018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在京联合召开文化装备行动指南专家论证会,审议论证《文化装备发展应用行动指南(2018-2020年)》。该文件将有利于以需求为导向推进文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旅游文化的层次和品质,同时也符合制造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要求。

地方

1 北京:刺激文化旅游消费升级

为深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释放旅游消费潜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2018年1月22日,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旅游消费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特别指出,要促进旅游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提高文化和娱乐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重。另外,《计划》还特别强调要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消费空间,整体提升北京市的老城和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旅游环境。《计划》不仅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助推北京三大文化带建设驶入快车道。

2 湖南:制定全国首部全域旅游地方性法规

2018年5月1日,《张家界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在首次赋予全域旅游法律概念的同时,《条例》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目标、规划编制与产业融合、景区建设和管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保障、法律责任”等问题进行了创新性地方立法。作为全国首部全域旅游地方性法规,《条例》的颁布为张家界早日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提供了坚强法律保障和方向指引,也为其他城市和地区全域旅游发展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3 山东:打造红色研学旅游高地

2018年5月16日,山东省旅发委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红色文化研学旅行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要加快山东红色旅游发展,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打造“新时代山水圣人”红色旅游线路,创新山东省红色研学旅游工作。红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新课堂,《方案》的出台为山东省红色文化研学旅游产品及活动的体系构建、营销推广等环节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4 陕西:鼓励发展乡村旅游

2018年6月20日,陕西省农业厅出台《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实施意见》,提出以融合文化为核心,加快内涵品质升级。这将促进各地依托不同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和产业特色,挖掘农耕文化,开展创意创新活动,提升产业文化软实力和持续吸引力。

三、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产品供给不断优化

当前,旅游业正向着大众化、品质化、体验化的趋势发展。山水之间是审美的全过程,由单纯的景观欣赏,到互动体验,均反映着人们对旅游产品消费升级的新期待。由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再到悦志悦神的转变,正体现出文化旅游的更高境界。

1 全域思维引领,试点城市先行

国务院《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为指导各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绘就蓝图。云南、江西、四川等地的部分城市作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试点城市,纷纷以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战略目标,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立足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等,全面实施四大文化旅游提升工程,让全域旅游成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南岸区则以特色文化项目为引擎,打造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弹子石历史文化街区,举办南滨路国际啤酒音乐节、亚洲时尚盛典、南山樱花节等多个大型文旅节会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消费扩大趋势明显。

2 宜居兴产,文旅助力乡村振兴

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25亿人次,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乡村文旅产业作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突破点,也是将乡村生态资源转化成经济来源的首位产业。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历经十年的发展探索,贵州及西江省市联动,根植西江千户苗寨自身风土人情,积极打造并开拓文化旅游市场,实现了当地居民经济条件的极大改善。2017年,西江千户苗寨村民人均收入达22100元,户均收入为8619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和2007年相比较,增长了12倍。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将文旅产业作为乡村经济振兴的主体产业,稳步提高文旅经济在乡村经济中的比重,通过特色文旅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实现经济的导流以及人口的导流,让更多城市游客走进来,让更多传统农民和现代农民留下来。

3 丰富文旅产品,产业融合加强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点应是面向家庭型、学习型、休闲型的度假需求,利用文化内容、创意设计、创意传播、创新体验等综合文创手段来打造“旅游新场景”,实现文化塑造与旅游体验的融合,形成线上线下体验的闭环。同时,通过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开发兼具文化内涵、科技含量的旅游新产品,旅游的吸引力、体验性和互动性才得到不断提升。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绝不是简单的加法。以实景演出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产品就越来越多融合了投影、LED、VR、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使消费者“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游览模式转变成对文化的深度体验,推动了当地消费比重的提升。又如“抖音”则是利用“互联网+”时代传媒发展特点,依托数字创意,利用APP、直播等形式,打造了重庆、西安、重庆这几座“网红城市”, 打通了传统文化形态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连接,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