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艺术品业> 正文
从劳动路到大杭州 杭州画廊探索运营新格局
发布时间:2018-03-09
来源: 都市快报

艺博会是画廊参与社会活动、展示自身艺术价值的重要平台。十年艺博会,也见证了杭州本土画廊的发展。关于杭州本土画廊的发展脉络,以及现今画廊生存发展的现状与机遇,我们将通过三期报道呈现。

根据市艺术品行业协会会员名录统计,截至2017年底,杭州新增加画廊10余家,不过现有画廊总数100家左右,与2017年初统计基本持平。数量维持平衡的原因,一是资本介入催生了新兴画廊;二是由于转型其他业务发展,有画廊暂停主营业务。

台湾新时代画廊在自己的20年回顾手册《过去·现在·未来》里谈到,一个画廊能坚持运营5年以上,生存下来的概率微乎其微。作为艺术品“一级市场”的核心,画廊这一业态在杭州已存在30余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中国美术学院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为杭州画廊业的萌芽发展提供了沃土。30年间,画廊与市场不断博弈。

中国自古以来将售卖书画的店称之为画店,之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画廊”这一称呼开始流行,画店开始向画廊学习经营模式,即具有现代艺术品管理理念的收藏、陈列或销售美术作品的专业运营。

20世纪70年代末,吴山夜市出现了售卖书画的摊位,作品几十元到百元不等,包括紫砂壶等陶瓷艺术品也大量在市面上出现,杭州画廊业顺势萌芽,在西湖边的南山路、劳动路一带落地生根。在杭州市艺术品行业协会会长、恒庐美术馆馆长席挺军看来,那时杭州的画廊,只能称为画店。

20世纪90年代初,杭州画廊业发展迎来小高峰。

2000年开始,杭州画廊业驶入黄金期。席挺军对2001年的一场拍卖记忆犹新,他和几个朋友在拍卖会现场讨论拍品,后座有位阿姨向他们打听,“儿子要结婚了,电视机洗衣机啥的都有,就缺一张画。”那个时候,艺术品市场颇为繁荣,很多美院毕业的学生,一出校门就被画廊经营者“盯上”。同年,南山路上成立了吴山书画院,连同2004年成立的恒庐美术馆以及劳动路的六和画廊、游艺斋、四宜路的山海星云,是杭州首批被文化部评定授牌的“中国诚信画廊”。

黄金期“急速刹车”的标志性事件是2005年北京的一场拍卖会,因作品质量存疑现象严重,业内人士哗然,艺术品市场遇冷,波及全国,随之价格开始回归理性。

当代艺术的进入则给杭州画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09年前后,三尚当代艺术馆、清影艺术空间、人可艺术先后落户杭州。庆春路上的人可艺术,自2009年成立以来,举办展览20余场,主推以张浩、李秀勤等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家。

席挺军介绍,就画廊数量而言,目前,杭州画廊仍以传统水墨为主,当代艺术占比较小。同时期,黄宾虹、傅抱石等近现代水墨艺术大家在拍卖市场依旧坚挺。

然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艺术品市场发展势头渐缓,租金、人力等运营成本的增加,则让杭州很多画廊选择从西湖边的黄金地段迁离,将实体画廊转移至滨江、转塘一带,经营内容也从单一的艺术经纪转为艺术教育、艺术培训、艺术装裱等艺术延伸产业。对此,画廊主都在思考什么?详见下期《南宋序集》。